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於1993年經雲南省政府批准建設,2001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在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業生物多樣性與病害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
  • 時間:1993年
  • 批准建設:雲南省政府
  • 口號:以人為本
基本信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設施條件,

基本信息

雲南省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毗鄰越南、寮國和緬甸等南亞諸國。緯度低、海拔高,地形地貌複雜,其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有著熱帶、溫帶、寒帶的氣候多樣性。是古熱帶植物區系和遼北極植物區系,以及喜馬拉雅山植物區系和東亞植物區系的交匯點,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客觀地形成了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病害控制的資源優勢、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長期倍受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研究方向

實驗室立足於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緊緊圍繞雲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長期進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礎、套用基礎和套用研究工作,形成了三個具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1.農作物多樣性與病害控制
主要研究:套用生態學原理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重要作物種間多樣性、品種間多樣性與病害關係,作物與病菌互作的內在機理和分子基礎,研究農作物與病原物間的共同進化關係,從而尋找出最佳的品種組合或物種間的組合來控制病害,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生產效率和進行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
2.植物病原生物多樣性與病害控制
主要研究:套用生態系原理將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毒、植原體、植物病原細菌、植物病原線蟲等侵染性病原體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將有益微生物納入植物病害防治體系之中,著重研究這些侵染性病原在植物病害中的作用、消長規律、致病機制與防治措施等。
3.農業生態多樣性與病害控制
主要研究:將植物病害置於農業生態系中,研究植物病害與農業生態系間的關係,特別是在非侵染性病害研究中形成了明顯特色。如逆境傷害、重金屬毒害、冰核細菌的發生規律、致病機理及防治技術等。

研究成果

實驗室目前主持科研項日58項,在研項目經費3000餘萬元。1998年以來,9項研究成果被列為國家和省部級農業重大成果推廣項目,目前已推廣套用1000餘萬畝,產生經濟效益11億餘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65篇學術論文,國際學術人會報告8篇,國內學術大會11篇,專著14部。共獲得國際農業研究傑出科學獎,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內外科技獎10餘項。“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具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2000年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同時全文發表和報導,繼而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獨立報》、法國《世界報》、澳大利亞《新報》、香港《大公報》和我國的《科學時報》等世界各國新聞媒體進行了報導和評述,得到了國內和國際科學界的普遍認可。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利弗尼亞大學教授Steve Lindow博士認為:“這是一篇里程碑學術論文,它將對在現代農業系統中,探索控制病害方法和措施產生重要的影響。”中科院院士謝聯輝教授認為:“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理論與實踐屬世界標誌性成果,有著兩方面標誌性創新,一是標誌著防治理念的新突破,二是標誌著防治模式的新跨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振歧教授高度評價了該成果,認為“該研究理論深厚,技術簡單易行,符合可持續發展及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推廣潛力,應該不斷投入,深入研究,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1998年以來,實驗室已形成了一批有理論突破和廣泛套用前景的研究成果:
·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
·夏糧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理論和技術
·旱糧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理論和技術
·菸草叢頂病發病機理和綜合防治
·雲南花卉病害快速分子檢測技術
·馬鈴薯抗晚疫病綜合治理
·菸草根結線蟲規範化防治技術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及相關基因克隆
·水稻稻瘟病病菌誘導基因功能研究
·防治作物土傳病害複合微生物製劑
·“百抗”生防菌劑
·植物防霜生防菌劑
·植物根腐病木霉生防菌劑

人才培養

實驗室經過幾代科研工作者的團結拼搏,建立了一支48人的學術團隊。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2名,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占80%,留學回國人員14名,博士8名,在職攻讀博士7名,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名,全國模範教師1名,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1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名,雲南省學科帶頭人2名,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第一層次1名,第二和第三層次各2名,有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國際水稻所等國家和國際研究機構客座教授14人,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客座教授12人。

學術交流

實驗室與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荷蘭、菲律賓、越南、泰國等18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的國際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關係;與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國際植物資源研究中心(IPG RI)、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英國 WOlverhampton大學、荷蘭Wageningen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長期地開展了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工作。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國內10餘個單位進行了長期科技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T作,形成了良好的流動、競爭、開放、合作的局面。

設施條件

實驗室經過長期的積累,目前已擁有1225萬元先進配套的現代化儀器硬體設施。包括超微結構研究系列,離心機系列,核酸分析系列,蛋白質分析系列和計算機人工智慧分析系列,並有先進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擁有兩幢總計5140平方米的科研樓和800平方米的試驗溫室及七個校外研究示範基地。
實驗室在長期運行發展的基礎上,並參照國內外學科管理制度,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 “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特色。主要管理運行措施有:
·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
·實行學術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首席教授負責制和課題契約承包制;
·客座研發人員駐所制;
·計算機網路管理制;
·儀器設備24小時保障制;
·試劑藥品供給服務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