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盲(雪盲症)

雪盲(紫外線引起的炎症)

雪盲症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雪盲,又稱雪盲症、電光性眼炎,英文名snowblindness,雪盲症是由於強光以及紫外線長時間照射眼睛,從而灼傷角膜上皮引起的暫時性眼部炎症類疾病。主要分為急性雪盲症和慢性雪盲症;根據嚴重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類型。

雪盲症患者可能會出現怕光、流淚、眼瞼紅腫、有劇烈的異物感和疼痛、視物模糊的情況。雪盲症沒有傳染性,不會發生大規模傳染。但是會集中發生在若長時間在雪地中行走且未佩戴防護眼鏡、長時間注視紫外線燈或者從事電焊工作等人群中。此外,高山運動員、高原工作者都屬於高危人群。

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根據情況可輔以物理治療中醫治療和其他治療。雪盲症雖然症狀較重,但恢復較快,經過及時治療,患者通常可以很快康復。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雪盲症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除了紫外線損害外,長時間連續搜尋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也會導致眼睛因緊張而失明,這種現象在雪地等空曠環境中比較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雪盲
  • 外文名:snowblindness
  • 別名:雪盲症、電光性眼炎
  • 就診科室:眼科
  • 多發群體:高山運動員、高原工作者
  • 常見發病部位:眼部
  • 常見病因:紫外線照射
  • 常見症狀:怕光、流淚、眼瞼紅腫
  • 是否遺傳:否
  • 相關藥物:鎮痛消炎類藥物
分型,病因,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發病率,流行強度,死亡率,症狀,早期症狀,常見症狀,臨床表現,就醫,就診科室,診斷依據,實驗室檢查,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治療,其他治療,預後,治癒性,嚴重性,併發症,預防,發展史,研究進展,

分型

臨床上可以將雪盲分為急性雪盲症和慢性雪盲症兩種不同的類型,其中其中急性雪盲症比慢性雪盲症更為常見一些,而且對身體的影響也會更大。
雪盲症根據嚴重程度,還可分為輕、中、重三型.
  • 輕型:輕度疼痛、畏光、流淚或僅有異物感角膜螢光素點狀著色面積小於1/3。
  • 中型:有明顯眼痛、畏光、流淚、異物感、燒灼感等症狀,角膜螢光素點狀著色面積在1/3~1/2。
  • 重型:雙眼疼痛劇烈,高度畏光、流淚,伴眼瞼痙攣、皮膚潮紅、視物模糊等,角膜螢光點狀著色面積超過2/3。

病因

雪盲症的主要病因是紫外線對眼角膜結膜上皮造成損害。

發病原因

雪盲症的發生主要與紫外線照射有關。當眼睛暴露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時,紫外線會破壞角膜和結膜上皮細胞,導致細胞受損甚至死亡,出現眼部不適、疼痛、紅腫、流淚等症狀。同時,角膜和結膜上皮細胞的損傷也會導致視力模糊、怕光等症狀。而雪地具有較高的反射率,當陽光照射到雪地上時會產生大量紫外線。長時間暴露在這種高強度的紫外線照射下,眼睛會受到損傷,引發雪盲症。
易發群體
  • 長時間在雪地中行走的人群,特別是在沒有佩戴防護眼鏡的情況下,雪地反射的陽光會灼傷角膜上皮,誘發雪盲症。
  • 從事電焊工作的人群,長時間從事電焊工作等可能導致角膜上皮出現損傷,誘發雪盲症。
  • 高山運動員、高原工作者也屬於易發群體。
  • 印刷或電影行業等各種燈光套用場所工作人員。

誘發因素

紫外線可來源於自然光源人工光源。除了高山、雪地等環境下日光中大量反射的紫外線。人工光源中的電焊、氣割、紫外線消毒、印刷工業的攝影製版、電影行業等各種燈光套用場所,進行各種操作時未戴紫外線防護工具,暴露在紫外線環境,也極易引起眼睛損傷,

發病機制

雪盲症的進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無痛期和疼痛期。
  • 無痛期:紫外線通過光化學作用,使組織蛋白質凝固變性,導致角膜上皮壞死、脫落,同時由於角膜上皮可再生的特性,在短期內可自行恢復,此時脫落和再生穩定平衡。
  • 疼痛期:數小時後,紫外線對眼部的損傷超過了角膜上皮的自愈能力,使角膜淺層的神經末梢暴露再加上細胞壞死脫落後釋放大量炎症刺激因子,從而引起眼痛、畏光、流淚等症狀。

流行病學

發病率

雪盲症的發病率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據,因為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戶外活動習慣、職業等。

流行強度

高海拔、陽光強烈的地區或進行雪上活動的人群,如高山滑雪場、冰川等,比較容易發病。此外,從事電焊、氣割、紫外線消毒、印刷工業的攝影製版、電影行業等各種燈光套用場所,進行各種操作時未戴紫外線防護工具,暴露在紫外線環境,也極易引起此病。

死亡率

雪盲症是一種可自愈的疾病,通常不會導致死亡,故無死亡率統計數據。

症狀

雪盲症一般有3~12小時的潛伏期,24小時後症狀減輕或痊癒。

早期症狀

眼部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位於眼球前部,可能伴有刺痛感或灼熱感,還會出現畏光、流淚、眼異物感等症狀,結膜輕度充血。

常見症狀

患者可能會出現明顯的眼痛、流淚、眼燒灼感等症狀,結膜明顯充血,伴眼瞼及面部皮膚潮紅、瞳孔縮小等表現。角膜上皮損傷可能導致短暫的視力下降,進一步發展可影響晶狀體的功能,加劇視力模糊。

臨床表現

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水腫、怕光、流淚、睜不開眼、視物模糊。當疾病症狀進一步發展,患者可感覺到雙眼劇烈疼痛,高度畏光,眼瞼痙攣等。

就醫

就診科室

患者應前往眼科就診。

診斷依據

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和患者的具體眼部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實驗室檢查

一般此種疾病不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相關檢查

除了常規的檢查外,醫生還可能需要進行視力檢查、眼底檢查等,以評估患者的視力受損程度和眼底情況,從而確診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再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鑑別診斷

需要與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如結膜炎、淺表性角膜炎、急性葡萄膜炎等,避免與這些疾病想混淆。

治療

患者應迅速脫離紫外線照射環境,並迅速緩解病痛,促進角膜上皮修復,並預防感染。一般以對症治療,藥物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雪盲症主要治療方式之一。醫生通常會開具非甾體消炎藥,如雙氯芬酸鈉洛索洛芬鈉等,可以緩解眼部疼痛、灼熱感等症狀。此外,抗生素也可用於預防感染,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黴素滴眼液等。此外,促進角膜上皮修復的藥物,如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可促進缺損的角膜上皮恢復,從而縮短受損角膜的癒合時間。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冷敷、雷射治療等,冷敷是使用濕冷毛巾覆蓋眼睛區域5-10分鐘,每日多次。冷敷有助於緩解眼部炎症和腫脹,從而減輕不適感。雷射治療是使用特定波長的雷射設備對受損區域進行精準照射,促進角膜上皮細胞再生修復。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雪盲症的方法包括中藥熏洗、針灸療法、穴位敷貼。

其他治療

患者還應注意眼部保護,避免揉眼睛或用眼過度等,以防加重病情。同時患病期間應以清淡食物為主,適當攝入新鮮水果和蔬菜,促進疾病恢復。

預後

治癒性

雪盲症的預後通常較好,是一種可自愈的疾病,大多數患者可在24小時之後症狀減輕或痊癒。經過及時有效治療的患者,可以加速雪盲症的癒合,通常不會影響視力。

嚴重性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瀰漫性上皮脫落,導致暫時性失明,形成不可逆的損傷。

併發症

如果反覆接觸紫外線的刺激且未加防護,雪盲症可反覆發作。雪盲症反覆發作,可引起角膜知覺減退,慢性結膜炎、黃斑區受損、角膜薄翳、慢性瞼緣炎等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能引發結膜結核病、交感性眼炎等嚴重併發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預防

預防雪盲症的關鍵在於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直視、補充營養、日常護理、心理支持等。
個人防護
在雪地玩耍、工作、駕車或滑雪時,佩戴具備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或有色防護眼鏡、眼罩等。
避免直視
  • 平時出門活動時最好不要盯著太陽看,可以佩戴防曬帽,做好眼部防曬工作。
  • 儘量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特別是正中午時分。
補充營養
  • 進食宜清淡,儘量食用易於消化的食物。
  • 多吃有營養的食物,比如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食物,常見的有胡蘿蔔、白菜、芹菜等,能保護眼睛,促進眼部血液循環。
  • 禁菸忌酒,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日常護理
  • 減少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
  • 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勞累,每天8-9小時以上的睡眠,以免眼部抵抗力下降。
心理支持
雪盲症雖然是一種可自愈的疾病,但出現的眼部劇烈疼痛、高度畏光流淚等症狀可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悲觀、擔心失明等情緒。反覆發作的雪盲症還可能使患者情緒低落、抑鬱、失望。出現消極情緒時,患者應主動向家人和朋友傾訴,必要時進行心理諮詢。家人及朋友也應在日常生活中多與患者溝通盡力安慰、開導,幫助患者建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發展史

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人類對冰雪環境的探索與適應。早期探險家和登山者在冰雪環境中活動時,因眼睛受到強烈反射光的刺激而出現短暫失明或視力下降的現象,但不知道是什麼疾病。隨著醫學的發展,逐漸認識到它是雪盲症,主要是由於紫外線對眼角膜和結膜上皮造成損害引起的。早期對雪盲症的認識較少,治療效果也會受到限制。

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雪盲症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了雪盲症的病因。除了紫外線損害外,長時間連續搜尋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也會導致眼睛因緊張而失明,這種現象在雪地等空曠環境中比較明顯。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雪盲症的治療和預防策略將不斷得到完善和最佳化。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