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特點,形成原理,形成過程,發生規律,雪崩分類,濕雪崩,乾雪崩,雪板雪崩,松雪塌陷,濕雪下滑,冰崩,表現形式,雪崩危害,預防措施,注意事項,急救措施,主要案例,科學研究,重要事件,
雪崩特點 積雪的
山坡 上,當
積雪 內部的內聚力
抗拒 不了它所受到的
重力 拉引時,便向下
滑動 ,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
推山雪 ”。
雪山雪崩後留下的痕跡 雪崩首先從覆蓋著白雪的山坡上部開始。先是出現一條裂縫,接著,巨大的雪體開始滑動。雪體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迅速獲得速度,向山下衝去。
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
遷移 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速度可以達
20-30米 /秒,隨著雪體的不斷下降,速度也會突飛猛漲,一般12級的風速度為33-35m/s,而雪崩將達到97m/s,速度極大。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
山體滑坡 、
山崩 和
土石流 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
形成原理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
積雪 太厚。積雪經陽光照射以後,表層雪溶化,雪水滲入積雪和山坡之間,從而使積雪與地面的摩擦力減小;與此同時,積雪層在重力作用下,開始向下滑動。積雪大量滑動造成雪崩。此外,地震運行踩裂雪面也會導致積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體崩塌滑動現象 雪崩常常發生於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
雪暴 中產生的,但常見的是發生在積雪堆積過厚,超過了山坡面的
摩擦阻力 時。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
白霜 ”,這是一種凍的六角形杯狀
晶體 ,與我們通常所見的
冰碴 相似。這種白霜的形成是因為雪粒的
蒸發 所造成,它們比上部的積雪要鬆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積雪與上層積雪之間形成一個軟弱帶,當上部積雪開始順山坡向下滑動,這個軟弱帶起著潤滑的作用,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人們可能察覺不到,其實在
雪山 上一直都進行著一種較量:
重力 一定要將雪向下拉,而積雪的
內聚力 卻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當這種較量達到高潮的時候,哪怕是一點點外界的力量,
比如 動物的奔跑、滾落的石塊、颳風、輕微地
震動 ,甚至在
山谷 中大喊一聲,只要
壓力 超過了將
雪粒 凝結成團的內聚力,就足以引發一場災難性雪崩。例如颳風。風不僅會造成雪的大量堆積,還會引起雪粒凝結,形成硬而脆的雪層,致使上面的雪層可以沿著下面的雪層滑動,發生雪崩。
雪體崩塌瞬間 然而除了
山坡 形態,雪崩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
人類活動 。據專家估計,90%的雪崩都由
受害者 或者他們的
隊友 造成,這種雪崩被稱為“人為休閒雪崩”。
滑雪 、
徒步旅行 或其他
冬季運動 愛好者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成為雪崩的
導火索 。而人被雪堆掩埋後,半個小時不能獲救的話,生還希望就很渺茫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說某某人在滑雪時遭遇雪崩,不幸遇難。但那時,雪崩到底是主動傷人,還是在人的運動影響下,迫不得已發生就
不得而知 了。
形成過程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區段,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
形成區
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
懸冰川 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
通過區
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儘管被白雪覆蓋,槽內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否則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堆積區
堆積區同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
發生規律 雪崩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尋的。大多數的雪崩都發生在
冬天 或者
春天 的
降雪 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
暴風雪 爆發前後。這時的雪非常
鬆軟 ,
粘合力 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
一盤散沙 或是
多米諾骨牌 一樣,產生
連鎖反應 而飛速下滑。春季,由於解凍期長,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融化,雪水就會一滴滴地滲透到雪層深處,讓原本結實的雪變得鬆散起來,大大降低積雪之間的內聚力和抗斷強度,使雪層之間很容易產生
滑動 。雪崩的嚴重性取決於雪的
體積 、
溫度 、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
坡度 。最可怕的雪崩往往產生於傾斜度為25°~50°的山坡。如果山勢過於陡峭,就不會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斜度過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產生雪崩。
丹巴亞丁山雪崩 和
洪水 一樣,雪崩也是可重複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在某地發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後它又
捲土重來 。有可能每下一場雪、每一年或是每個世紀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一次雪崩,這一切都取決於山坡的
地形 特點和某些
氣候 因素。
雪崩發生的多少跟氣候和地形也很有關係。
天山 中部冬季積雪和雪崩經常阻斷山區公路。而
念青唐古拉山 和橫斷山地經常發生的雪崩是供給現代
冰川 發育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這種地區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就比較苛刻。與此同時,在我國西部靠近內陸的
崑崙山 、
唐古拉山 、
祁連山 等山地,降水量比較少,沒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較少,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也就比較寬裕。另外,這些內陸山地相對高度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較緩和。而
喜馬拉雅山 、
喀喇崑崙山 相對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達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較陡,發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勢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
念青唐古拉山 以及橫斷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較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較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較多,所以這個季節雪崩也比較多。
雪崩分類 濕雪崩 濕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濕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
降水 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
融化 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
凍結 ,形成了“濕雪層”。 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濕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濕雪崩都是
塊狀 ,速度較慢,重量大,
質地 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為陡坡上的
粉雪 (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才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乾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
凝固 ,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
乾雪崩 乾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再衝上對面的高坡。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乾”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
氣浪 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但是乾雪崩和粉雪崩對探險者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
雪板雪崩 不穩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於30至45度的開放坡面上-看起來很好的路線。通常由於體重的作用引發,發出“怦”的聲音,同時破碎。如果運氣好,發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圍,裹挾著受害者。雪板雪崩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發,掃過數千尺,甚至經過平坦的路線。避免的方法就是大雪後呆幾天讓雪層之間凍結實(但危險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長時間)。走路的時候注意空洞的“怦怦”聲,這是不結實雪層的信號。
松雪塌陷 通常位於更陡峭的路線上,這種路線雪板留不住。這種雪崩是可預測的。開始下雪後雪坡就會崩陷。這種雪崩比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險。最好的防範是,一旦看起來要下雪,就離開這種陡峭路線。如果下雪時在峽谷里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設保護,並且爬到雪流走的主要通道那一面。
濕雪下滑 是濕且重的表層雪崩,發生在春夏解凍或夏天的大風雪之後。相對容易預測,由於日照或0度以上的氣溫使雪變暖,一般發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特別有可能是由於夜間的雪沒有凍住。濕雪下滑通常由於攀登者引發,由一點向下成三角形扇面發生。一般下方的人被掃走,比上方引發雪崩的人處境更危險。避免濕雪下滑就要夜裡攀登,上午之前離開雪坡。如果穿過一個可疑的坡面,記得保護下方的人。
冰崩 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於中午較熱或
冰川運動 引發。可能引發下方雪坡的大規模雪板雪崩,從而導致整面山體的巨大雪崩。無法預料冰崩的時間和規模,但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可以大概預料這座山的冰崩的情況。如果要從看來不穩定的冰塔或懸冰川下通過,要快,這種路線極度危險
表現形式 山坡雪下滑時,有時象一堆尚未凝固的
水泥 般緩緩流動,有時會被障礙物擋住去路,有時大量積雪急滑或崩瀉,挾著強大
氣流 衝下山坡,會形成較少見的板狀雪崩。
鬆軟的雪片崩落
降在
背風 斜坡的雪不像山腳下的雪那樣堆積緊實。在斜坡背後會形成
縫隙 缺口。它給人的感覺是很硬實和安全,但最細微的干擾或者像一聲
來復槍 響的動靜,就能使
雪片 發生
崩落 。
堅固的雪片崩落
這種情況下的雪片有一種欺騙性的堅固表面--有時走在上面能產生隆隆的聲音。它經常由於大風和溫度猛然下降造成。爬山者和
滑雪者 的運動就像一個扳機,能使整個雪塊或大量危險
冰塊 崩落。
空降雪崩
在嚴寒乾燥的環境中,持續不斷新下的雪落在已有的堅固的冰面上可能會引發雪片崩落,這些粉狀雪片以每秒90米的速度下落。覆蓋住
口 和
鼻 還有生存的機會,被淹沒後吸入大量雪就會引起
死亡 。
雪崩危害
在高山探險遇到的危險中,雪崩造成的危害是最為經常、慘烈的,常常造成“
全軍覆沒 ”。因雪崩
遇難 的人要占全部高山遇難的1/2-1/3。但是,探險者遭遇雪崩的地理位置不同,危險性也不一樣。如果所遇雪崩處正是在雪崩的通過區,危險要小一些,如果被雪崩帶到堆積區,生還的機率就很小了。
通常雪崩從
山頂 上爆發,在它向山下移動時,以極高的速度從高處呼嘯而下,用巨大的力量將它所過之處將一切掃蕩淨盡,直到廣闊的
平原 上它的力量才消失。一旦發生,其勢不可阻擋。這種“白色死神”的重量可達數百萬噸。有些雪崩中還夾帶大量空氣,這樣的雪崩流動性更大,有時甚至可以衝過峽谷,到達對面的山坡上。
比起
土石流 、洪水、
地震 等災難發生時的猙獰,雪崩真的可以形容為美得驚人。雪崩發生前,大地總是靜悄悄的,然後隨著輕輕的一聲“咔嚓”,雪層
斷裂 ,白白的、層層疊疊的雪塊、
雪板 應聲而起——好像山神突然發動內力震掉了身上的一件白袍,又好像一條白色雪龍
騰雲駕霧 ,順著山勢呼嘯而下,直到山勢變緩。
雪崩美麗的背後隱藏的是可以摧毀一切的恐怖。雪崩的威力被稱為“白色妖魔 ”。雪崩的衝擊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它會以極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捲走眼前的一切。有些雪崩會產生足以橫掃一切的粉末狀摧毀性雪雲。
據測算,一次高速運動的雪崩,會給每平方米的被打物體表面帶來40~50噸的力量。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哪種物體,能經得住這樣的衝擊。1981年4月12日,一塊體積約一棟房子那么大的冰塊從
阿拉斯加 的三佛火山頂部
冰川 上滑下,落在旁邊的雪坡上,造成數百萬噸雪迅速下滾,將沿途13千米地區全部摧毀。據有關專家指出,該雪崩產生了長達160千米的粉末狀雪雲,是迄今為止紀錄上最為嚴重的一次。事實上,一旦這種時速可高達400千米、足以吞沒整座
城市 的自然怪物開始行動,我們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了解雪崩的人應該知道,其實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
氣浪 。因為雪崩由於從高處以很大的
勢能 向下運動,譬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會引起空氣的劇烈
振盪 ,故有極快的速度甚至會形成一層
氣浪 。這種氣浪有些類似於
核子彈 的爆炸時產生的
衝擊波 。雪流能驅趕著它前面的
氣浪 ,而這種氣浪的
衝擊 比雪流本身的打擊更加危險,氣浪所到之處,
房屋 被毀、
樹木 消失、人會
窒息 而死。因此有時雪崩體本身未到而氣浪已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阻擋物沖得人仰馬翻。1970年的
秘魯大雪崩 中,雪崩體在不到3分鐘時間裡飛跑了14.5千米,速度接近於90米/秒,比十二級
颱風 擅長的32.5米/秒的奔跑速度還要快得多。這次雪崩引起的氣浪,把地面上的
岩石 的
碎屑 席捲上天,竟然叮叮咚咚地下了一陣“
石雨 ”。
預防措施 對雪崩可以採取
人工控制 的方法加以
預防 。人們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後,對雪崩已經有了一些防範的手段。比如對一些危險區域發射
炮彈 ,實施爆炸,提前引發積雪還不算多的雪崩,設專人監視並預報雪崩等。如
阿爾卑斯山 周邊
國家 、
挪威 、
冰島 、
日本 、
美國 以及
加拿大 等
已開發國家 都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都成立了專門組織,設有專門的監測人員,探察它形成的自然規律及預防措施。
在阿爾卑斯山區,幾個來自法國國家研究中心(Centro Nacional francés de Investigación,
CNRS )和法國國家農業機械、農村工程及水與森林資源管理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Maquinaria Agrícola, Ingeniería Rural, Aguas y Bosques, CEMAGREF)的專家團正試圖破解雪崩的產生機制。為了模擬雪崩的經過,CNRS的
物理學家 們將成千上萬的小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機里。雪崩機可以傾斜。這樣,小珠子向下滑行時相互推擠碰撞,這個過程會被一台快速攝像機拍攝下來。專家們將根據拍攝圖像研究 “雪崩”到底是如何行進的。
在這個實驗中,每粒顆粒的運動實際上很容易計算,問題是有成千上萬的顆粒,且它們的相互作用是無法計算的。儘管如此,研究者們的實驗仍然對了解雪崩動態提供了寶貴資料。他們證實雪崩猶如成團的顆粒物運動,毫無規則地釋放能量。雖然雪崩由固體物質組成,但它的運動並不與其完全相同,與氣體運動也不同。
根據北卡大學(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質學家Tom Drake所說,形成雪崩的
顆粒物 分成五層:最表層的顆粒在氣流的碰撞中被捲起;第二層的顆粒在持續地撞擊中混亂前行;再下一層,顆粒已經開始有
組織 地運動;第四層由間距很小的顆粒構成;最底層的顆粒緊密相連,運動最為緩慢。但Drake認為:“這只能部分解釋雪崩。山上還存在很多因素使情況更為複雜。”
估測路線上可能的雪況(穩定性)。向到過那裡的人了解情況。如果下過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來雪層的重量,連線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氣溫突然回升,或可能艷陽高照,也會導致積雪融化,連線性變差。應該選擇一條沒有雪崩危險的路線。如果非要上,應該選一個寒冷、陰雲、冰點以下的天氣,並且一段時間內不會有降雪。對於夏季高山攀登來說,應該在黎明之間動身,在上午之前離開陡峭的雪坡。
注意觀察雪況。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跡,腳下的雪崩塌時發出“怦怦”聲,敲鼓一樣的聲音說明硬雪層下有空洞。用鏟子向下挖,尋找有雪崩傾向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層。
考量線路的雪坡。30度的碗狀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更危險。在這裡只能猜測雪況。
如果別無選擇必須穿過可疑的雪坡,遵循:儘可能保護通過。如果雪坡太寬無法設保護,首先應該測試雪況。先用一個遮蔽的、堅固的錨點(比如樹或石頭)設保護,測試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後在安全的地方解開保護,一次一個快速通過。從高處走,減少被上方下來的雪埋起來的危險。互相之間注意觀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難者的位置信息。還要注意最好不要到角度非常大的坡,坡度為38度的時候,雪崩的威力最大。
注意事項 遇上雪崩是很危險的,在雪地活動的人必須十分注意以下幾點:
探險者應避免走雪崩區。實在無法避免時,應採取橫穿路線,切不可順著雪崩槽攀登。
在橫穿時要以最快的速度走過,並設專門的瞭望哨緊盯雪崩可能的發生區,一有雪崩跡象或已發生雪崩要大聲警告,以便趕緊採取自救措施。
大雪 剛過,或連續下幾場雪後切勿上山。此時,新下的雪或上層的積雪很不牢固,稍有
擾動 都足以觸發雪崩。大雪之後常常伴有好天氣,必須放棄好天氣等待雪崩過去。
如必須穿越雪崩區,應在上午10時以後再穿越。因為,此時太陽已照射雪山一段時間了,若有雪崩發生的話也多在此時以前,這樣也可以減少危險。
天氣時冷時暖,天氣轉晴,或春天開始融雪時,積雪變得很不穩固,很容易發生雪崩。
不要在
陡坡 上活動。因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動,在1:5的斜坡上,即可發生雪崩。
高山探險時,無論是選擇登山路線或營地,應儘量避免
背風坡 。因為背風坡容易積累從
迎風坡 吹來的積雪,也容易發生雪崩。
如必須穿越斜坡地帶,切勿單獨行動,也不要擠在一起行動,應一個接一個地走,後一個出發的人應與前一個保持一段可觀察到的安全距離。
在選擇行軍路線或營地時,要警惕所選擇的平地。因為在陡峻的高山區,雪崩堆積區最容易表現為相對平坦之地。
注意雪崩的先兆,例如冰雪破裂聲或低沉的轟鳴聲,
雪球 下滾或仰望山上見有雲狀的灰白
塵埃 。
雪崩經過的
道路 ,可依據
峭壁 、比較光滑的地帶或極少有樹的山坡的斷層等地形特徵辨認出來。
在高山行軍和休息時,不要大聲說話,以減少因空氣震動而觸發雪崩。
行軍中最好每一個隊員身上系一根紅布條,以備萬一遭雪崩時易於被發現。
急救措施 判斷當時形勢。出於本能,會直朝
山下 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時速達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險,可能給
冰雪 埋住。
向旁邊跑較為安全,這樣,可以避開雪崩,或者能跑到較高的地方。
拋棄身上所有笨重,如
背包 ,
滑雪板 ,
滑雪杖 等。帶著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動起來會顯得更加困難。
切勿用
滑雪 的辦法
逃生 。不過,如處於雪崩路線的邊緣,則可疾駛逃出險境。
如雪崩面積很大,離得很近時,已無法擺脫,可就近找一掩體,如岩石等躲在其後;在無任何物可依時,身體前傾,,雙手捂臉以免冰雪湧入
咽喉 和
肺 引發
窒息 ,也便於雪崩停後手部的活動。
抓緊山坡旁任何穩固的東西,如矗立的岩石之類。即使有一陣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終究會瀉完,那時便可脫險了。
如果被雪崩衝下山坡,要盡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
爬行 姿勢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動,休息時儘可能在身邊造一個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試著到達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棄的
工具箱 --它將在你被挖出時妨礙你抽身。節省力氣,當聽到有人來時大聲呼叫。同時以
俯泳 ,
仰泳 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邊緣。
被雪掩埋時,冷靜下來,讓口水流出從而判斷上下方,然後奮力向上挖掘。逆流而上時,也許要用雙手擋住
石頭 和
冰塊 ,但一定要設法爬上雪堆表面。
如果不能從雪堆中爬出,要減少活動,放慢呼吸,節省體能。據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大學最新研究報告,75%的人在雪埋後35分鐘死亡,被埋130分鐘後獲救成功的只有3%。所以要儘可能自救,衝出雪層。
雪崩之後人被埋在雪下,幾乎與外界隔絕,隨著時間的延長,人越發寒冷,當人體的核心溫度(內臟器官的溫度,而非體表溫度)下降到32度以下時,人的該部分器官就會停止工作,人體會首先保證心臟的工作,所以最先下降的是四肢的溫度,所以被埋在雪下會感覺四肢麻木,之後其他器官開始降溫,如果外界依舊寒冷,最終就會導致心臟停止工作。當超過十五分鐘後,寒冷就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
主要案例 雪崩同戰爭一樣,帶給人們的都是無窮的災難,它們之間好似有不解之緣。歷史上有很多與雪崩有關的戰爭。
古代非洲北部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強國,叫
迦太基帝國 。後來,這個帝國由於利害衝突,與
地中海 北岸的
羅馬帝國 發生了多次戰爭。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將
漢尼拔 奉命遠征羅馬帝國,他統率步兵三萬八千,騎兵八千和大象三十七頭,繞道西班牙和法國,在10月底翻越積雪的
阿爾卑斯山 。因為漢尼拔缺乏雪崩的常識,他的部隊在阿爾卑斯山上被雪崩衝擊得暈頭轉向,損失慘重,共犧牲兵士一萬八千名,戰馬二千匹,有幾頭非洲大象也葬身在雪海之中。
到了近代,法國皇帝
拿破崙 準備侵略義大利,中間隔著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拿破崙比漢尼拔要高明得多,他先派出探子到山上去偵察。探子回來戰戰兢兢地說,“也許可能通過,但是……”。拿破崙立即阻止探子說下去:“只要可能,便沒有但是,馬上向義大利進發!”1796年,拿破崙親自率領軍隊四萬,排成三十公里的長蛇隊形,浩浩蕩蕩,從西北向東南橫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儘管拿破崙事先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阿爾卑斯山的雪崩,還是掩埋掉他的兵士近千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時候,義大利和奧地利在阿爾卑斯山的
特羅爾 地區打仗,雙方死於雪崩的人數不少於四萬。雙方經常有意用大炮轟擊積雪的山坡,製造人工雪崩來殺傷敵人。後來有個奧地利軍官在回憶錄里感嘆地說:“冬天的阿爾卑斯山,是比義大利軍隊更危險的敵人!”
科學研究 2015年2月3日,瑞士積雪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利用炸藥在瑞士西昂(Sion)附近的Vallee de la Sionne河谷引發大規模雪崩,希望藉此來研究和預測雪崩事件。
照片顯示,大量積雪以時速80公里的速度衝下山坡,而科學家們就在雪崩途經附近的掩體中觀察。研究人員還使用地震感測器記錄可引發雪崩的地面震動情況。與此同時,攝影師們還抓拍到雪崩場景,以方便與地震數據對比,從而評估雪崩規模大小。此外,研究人員還分別收集雪崩前、雪崩發生時以及雪崩後的積雪溫度數據。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了解更多有關雪崩形成的情況。他們認為“板狀雪崩”(slab avalanche)是最致命的雪崩,其會引發大量積雪急速崩瀉。而最大的雪崩是粉雪崩,時速可達300公里,雪量可達1000萬噸。
重要事件 根據尼泊爾政府公布的數據,自1953年人類首次登上世界之巔以來,共有4400多人登頂,大約250人在攀登珠峰時遇難。
2012年2月11日,
科索沃 與
馬其頓 和
阿爾巴尼亞 三方交界處的萊斯特里察村發生雪崩。截止到2月12日,這次雪崩已造成10人喪生。
2012年2月17日,43歲的荷蘭王子
約翰·弗里索 在奧地利西部小鎮萊希滑雪時,遭遇雪崩被活埋約20分鐘。弗里索王子被解救出來時,已失去意識。2月18日荷蘭政府發表聲明稱,2月18日弗里索,正在醫院接受搶救,生命尚在危險中。
2012年2月20日,美國
華盛頓州 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Stevens Pass)附近發生雪崩,導致3人死亡,8人失蹤。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距離
西雅圖市 130公里,是華盛頓州最受歡迎的戶外娛樂場所之一。
2012年3月3日,20多名滑雪愛好者前往中國黑龍江省五常市
大禿頂子山 滑雪,意外遭遇雪崩,一位編號為“007”的申姓滑雪者死亡 。該名遇難者為中國滑雪史上遭遇雪崩第一人 。
2012年3月6日, 阿富汗東北部山區3座偏遠村莊遭遇雪崩,截至3月6日已確認42人死亡。
2012年3月21日中午,來自新疆
阿圖什 的4名男子結伴來到和靜縣和靜鎮查汗通古村冬牧場附近山溝內撿拾
鹿角 遭遇雪崩,附近兩名目擊者向和靜縣公安局報警。當地相關部門啟動應急預案上山救援。截止到3月27日救援工作已經持續了六天,將近130個小時,仍然沒有發現失蹤者的訊息。
2012年4月7日,巴基斯坦北部
錫亞琴冰川 地區發生雪崩,地點靠近一座軍營。當時訊息稱,雪崩導致135人被埋,其中包括124名巴基斯坦軍人和11名平民。雪崩造成的大雪覆蓋面積達1平方公里,厚度在21米左右。4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雪崩受災地區又發現有4人被埋,使在這起災害中被埋人數升至139人。
2014年珠峰雪崩
2014年4月18日,位於尼泊爾境內的珠穆朗瑪峰南坡18日清晨發生的雪崩已造成15人死亡。這是自人類上世紀50年代首次登頂珠峰以來,“世界屋脊”所發生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
雪崩發生在登山者稱為“爆米花地”的一片區域。這裡靠近南坡以危險著稱的昆布冰川,是從大本營前往海拔5943米的1號營地的必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