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濕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
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
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濕雪層”。在
冬天或
春天,
下雪後
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濕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
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
特點
濕雪崩都是塊狀,雪堅硬、速度慢、重量大,質地密,不易清除。特別是在融雪期間,雪層易形成全層濕雪雪崩,其規模大,堆積量多,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
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為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才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
影響
濕雪崩的雪塊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
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
乾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
凝固,給交通運輸、礦山建設、農牧業生產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搶救工作往往也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