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療法,也稱之為“打雞血治百病”,簡稱“打雞血”,是中國1960年代文革期間,流行的一種偽科學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簡介,風靡一時,誤區,評價,
簡介
流行於1967年的一種保健術,雞血療法前後歷時大約10個月左右。各地流行(從大都市北京到窮鄉僻壤的西雙版納)的起訖和流行的具體時間、長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雞(也有說4斤以上重的純種白色“來航雞”最好)的雞血幾十到一百毫升,注射進人體,每周一次。其緣起是,某國民黨中將軍醫被公安機關抓獲判了死刑,行刑前獻出這個“秘方”以求自保。稱,其療效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治癒百病;在台灣的蔣介石就靠雞血活著。不但當地行政首長深信不疑,還有一幫效仿的下屬。文革中該首長被批鬥,在催逼追問下坦白了打雞血的事情。於是被當作“延年益壽,搶班奪權,復辟資本主義”的罪行,深揭狠批,並印上傳單,造成了打雞血的大流行。
據考,雞血注射在皮下肌肉(而非靜脈注射)里,異體蛋白進入人體引起免疫反應,對某些特殊疾病可能有一定療效。一些人有進補後的感覺,渾身燥熱,臉色紅潤。用大公雞的雞冠血塗抹,可以消炎,治小兒急性喉炎等。在醫學、醫藥條件相對低下的當時,可能具有某種類似替代性作用。但它的療效和適用範圍,顯然被極端誇大了(一種誇張說法稱它對半身不遂、腦中風、婦科病、陰道瘙癢、不孕症、牛皮癬、腳氣、脫肛、痔瘡、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療和預防的作用)。而且由於雞感染的疾病較多,雞血的質量情況也不明確,帶來副作用的可能性不易控制(也有人注射後病亡的案例)。雞血療法本身的科學性沒有得到理論和臨床的證實,使用它的除了個別正規醫院外,多是城市的街道診所、縣鄉醫院,高潮時候還需要排隊注射,一時間竟造成了小公雞因緊俏而漲價。在低工資、高就業、物價穩定的當時,成為極罕見的現象。據稱,被抽過血的公雞瘦骨嶙峋,烹飪、食用時沒有香味。
文革激發的非理性認知模式,使中國老百姓在作為原始信仰的血液崇拜面前,產生認同感、親和感。打雞血的流行便顯得順理成章了。大量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易逝,因此特別重視肉體生命的保全。只是藉助於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為中用”的科學色彩、現代意味,似乎愈發增加了可信度;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一哄而起、應和者特別地多。1980年代,相聲演員姜昆曾創作《紅茶菌和打雞血》對其進行諷刺。
風靡一時
具體操作方法是從小公雞翅膀下的血管內,抽取雞血液數十到一百毫升,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據傳說,經過一定時期,一些人會臉色紅潤,精力旺盛。於是,一時全國上下,從大城市到窮鄉僻壤,到處傳說並“實踐”著“打雞血”。各級醫院、門診注射室都熱鬧非凡,雞叫聲、小孩哭鬧聲、排隊吵鬧聲不絕於耳。一時間竟造成了小公雞因緊俏而漲價,在低工資、高就業、物價穩定的當時,成為極罕見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有二十七個省、市(縣)的醫療單位或個人收到了俞的宣傳資料,鮮雞血療法被說成“能治六十幾種痼疾的鮮丹神藥”。在俞散發的材料中,一是標榜“雞血療法”“國際領先”,所以中央指示要“秘密研究”。二是宣揚有很多“老幹部”私下使用。
誤區
雞血皮下注射(也稱:肌肉注射)療法,曾在當時特定環境中流行一時,完全沒有科學依據。雞血本身的成分及有效因素都未經科研論證,同時作為一種血製品肌注到人體內,極易引起過敏、變態反應等副作用,而誘發多種不良後果。如哮喘、皮疹等多種疾病。
評價
雞血療法本身的科學性沒有得到理論和臨床的證實,使用它的除了個別正規醫院外,多是城市的街道診所和縣鄉醫院。由於雞感染的疾病較多,雞血的質量情況也不明確,帶來副作用的可能性不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