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頭,那些事:1966-1976》內容簡介:顧阿桃神話是如何打造出來的,親歷林彪出逃的前前後後,三進山城:我的大串聯,梅魂裊裊上九天——趙樹理生命中最後的日子,我作“西沙保衛戰”報告的來龍去脈,和曹荻秋相識在“五七”幹校的日子。我是毛主席派去的“娘家人”——參加李訥婚禮記事,“文革”時期批判《中國畫》的鬧劇,“四人幫”借唐山地震大做文章,拍攝“樣板戲電影”的前前後後,走進中南海的牙醫,風靡一時的“雞血療法”。
基本介紹
- 書名:那個年頭,那些事:1966-1976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16
- 品牌:學林出版社
- 作者:姜龍飛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8601379, 978754860137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那個年頭,那些事:1966-1976》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一個警衛戰士與張愛萍將軍的患難之交
顧阿桃神話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插隊陝北參加文藝宣傳隊
親歷林彪出逃的前前後後
拍攝“樣板戲電影”的前前後後
《蘭亭序》世紀大論辯
夾縫中的趙丹、黃宗英夫婦
三進山城:我的大串聯
影片《南海長城》拍攝內幕
梅魂裊裊上九天——趙樹理生命中最後的日子
勞動在一百多個行業
我作“西沙保衛戰”報告的來龍去脈
在看樣板戲的日子裡
京劇《海港》編創演出的前前後後
我的“土記者”生涯
和曹荻秋相識在“五七”幹校的日子
《紅太陽頌》夭折記
我是毛主席派去的“娘家人”——參加李訥婚禮記事
童年的像章
一張“專政對象”報到單
蓋在小興安嶺上的“知青小屋”
北大往事
“文革”時期批判《中國畫》的鬧劇
當年的“赴京出差介紹信”
一張邊境居民證
“四人幫”借唐山地震大做文章
節日晚宴之魚肉篇
魚類學泰斗朱元鼎的文革遭際
第一篇見報文章的悲喜劇
一個家庭的1970年代
走進中南海的牙醫
那一枚枚鮮紅的“文革”公章……
風靡一時的“雞血療法”
後記
顧阿桃神話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插隊陝北參加文藝宣傳隊
親歷林彪出逃的前前後後
拍攝“樣板戲電影”的前前後後
《蘭亭序》世紀大論辯
夾縫中的趙丹、黃宗英夫婦
三進山城:我的大串聯
影片《南海長城》拍攝內幕
梅魂裊裊上九天——趙樹理生命中最後的日子
勞動在一百多個行業
我作“西沙保衛戰”報告的來龍去脈
在看樣板戲的日子裡
京劇《海港》編創演出的前前後後
我的“土記者”生涯
和曹荻秋相識在“五七”幹校的日子
《紅太陽頌》夭折記
我是毛主席派去的“娘家人”——參加李訥婚禮記事
童年的像章
一張“專政對象”報到單
蓋在小興安嶺上的“知青小屋”
北大往事
“文革”時期批判《中國畫》的鬧劇
當年的“赴京出差介紹信”
一張邊境居民證
“四人幫”借唐山地震大做文章
節日晚宴之魚肉篇
魚類學泰斗朱元鼎的文革遭際
第一篇見報文章的悲喜劇
一個家庭的1970年代
走進中南海的牙醫
那一枚枚鮮紅的“文革”公章……
風靡一時的“雞血療法”
後記
後記
本書內容均選自2005年至2009年出版的各期《檔案春秋》雜誌。
《檔案春秋》作為一本歷史人文類的綜合性文化期刊,表達和傳遞檔案中所荷載的歷史記憶,是這本雜誌之所以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得專業便利之所長,先天具有檔案信息集散和流通的優先話語權,也是《檔案春秋》區別於其他文史類期刊的突出優勢。表達和傳遞檔案中所荷載的歷史記憶,是《檔案春秋》文化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檔案工作完全可以、也應當變被動為主動。緊緊扣住這一優勢,使檔案的蒐集、整理、研究,作為一種文化傳播開去,真實而具體地站立起來,既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檔案”這個字眼,在長期形成的社會屬性中,不僅給人以隱諱、隔膜的神秘感,讓人敬而遠之,更具有真實可靠的天然稟賦,享有很高的公信力。用一句“官方色彩”的語言表述,檔案所負載的,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使命。在以往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萬馬齊喑的某些時候,因為封閉,檔案得以獨善其身,長期鉗口,雖然被阻斷了開放管道,但也極大地避免了說胡話的風險。寧可存史,絕不佞史。問題在於改革開放以後的30年來,人們理解檔案工作時,仍然難以擺脫幽閉的歷史陰影,步履蹣跚,悟性不開,操作方式流於機械,傳播語態失之概念,往往忽略了檔案信息還兼有多重價值取向。除了崇論閎議、鑑往知來,還有持平公允、客觀逼真的一面,不易隨風賦形、熱脹冷縮,質量比較穩定,褒貶基本可靠。而作為公共讀物,在大多數時候,檔案敘事給我們的審美快感,應當集中在拼圖般的探賾索隱和茅塞頓開的真相還原上,以親歷、親見、親聞、親述、親撰取勝,或以模擬複製耐人尋味。搜尋、勾稽、探訪,細節、氛圍、文筆,是支持這一切的重要的技術手段。經審美之火熔煉的記憶重現,輔之以直擊感強烈的圖像、實物,可以極大地滿足閱讀者對歷史內幕的探究欲。正如古羅馬哲人西賽羅所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發生之事,則將永如幼童。”相信沒有誰願意永遠做幼童。
只有把上述文化品格和審美要素配置齊全了,至少調配得大體到位了,檔案才有望擺脫“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枯澀,逐漸復甦其與公眾的親和力。人的記憶何其豐富,何其傳神,每一個擁有往事的人都擁有檔案,每一個擁有檔案的人都擁有歷史,每一個擁有歷史的人都擁有對歷史的話語權。我們所理解的檔案是廣義的,不必囿於一個狹小的同人圈。關鍵在於我們所傳播的檔案信息,是否能還原一幕幕真實場景,重現一段段人生過程;是否能撞擊你的心靈,激發你的共鳴。我們追求死的檔案與活的記憶並存。私心忖度,我們似乎還應該有意識地保留一點檔案的神秘感,懸念永遠是最大的看點。如此,《檔案春秋》方能凝聚起自成一格的競爭之核,“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感謝學林出版社劉文祥總編輯親定選題,也感謝責編吳耀根老師對從五年來出版的各期《檔案春秋》雜誌中所選篇什逐一校勘、精心編輯,終使本書在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後得以圓滿面世。同他們相比,我除了是《檔案春秋》原刊的編者外,忝列本書的“主編”實有掠人之美之嫌,這是尤其需要說明的。
姜龍飛
2011年3月1日
《檔案春秋》作為一本歷史人文類的綜合性文化期刊,表達和傳遞檔案中所荷載的歷史記憶,是這本雜誌之所以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得專業便利之所長,先天具有檔案信息集散和流通的優先話語權,也是《檔案春秋》區別於其他文史類期刊的突出優勢。表達和傳遞檔案中所荷載的歷史記憶,是《檔案春秋》文化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檔案工作完全可以、也應當變被動為主動。緊緊扣住這一優勢,使檔案的蒐集、整理、研究,作為一種文化傳播開去,真實而具體地站立起來,既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檔案”這個字眼,在長期形成的社會屬性中,不僅給人以隱諱、隔膜的神秘感,讓人敬而遠之,更具有真實可靠的天然稟賦,享有很高的公信力。用一句“官方色彩”的語言表述,檔案所負載的,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使命。在以往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萬馬齊喑的某些時候,因為封閉,檔案得以獨善其身,長期鉗口,雖然被阻斷了開放管道,但也極大地避免了說胡話的風險。寧可存史,絕不佞史。問題在於改革開放以後的30年來,人們理解檔案工作時,仍然難以擺脫幽閉的歷史陰影,步履蹣跚,悟性不開,操作方式流於機械,傳播語態失之概念,往往忽略了檔案信息還兼有多重價值取向。除了崇論閎議、鑑往知來,還有持平公允、客觀逼真的一面,不易隨風賦形、熱脹冷縮,質量比較穩定,褒貶基本可靠。而作為公共讀物,在大多數時候,檔案敘事給我們的審美快感,應當集中在拼圖般的探賾索隱和茅塞頓開的真相還原上,以親歷、親見、親聞、親述、親撰取勝,或以模擬複製耐人尋味。搜尋、勾稽、探訪,細節、氛圍、文筆,是支持這一切的重要的技術手段。經審美之火熔煉的記憶重現,輔之以直擊感強烈的圖像、實物,可以極大地滿足閱讀者對歷史內幕的探究欲。正如古羅馬哲人西賽羅所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發生之事,則將永如幼童。”相信沒有誰願意永遠做幼童。
只有把上述文化品格和審美要素配置齊全了,至少調配得大體到位了,檔案才有望擺脫“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枯澀,逐漸復甦其與公眾的親和力。人的記憶何其豐富,何其傳神,每一個擁有往事的人都擁有檔案,每一個擁有檔案的人都擁有歷史,每一個擁有歷史的人都擁有對歷史的話語權。我們所理解的檔案是廣義的,不必囿於一個狹小的同人圈。關鍵在於我們所傳播的檔案信息,是否能還原一幕幕真實場景,重現一段段人生過程;是否能撞擊你的心靈,激發你的共鳴。我們追求死的檔案與活的記憶並存。私心忖度,我們似乎還應該有意識地保留一點檔案的神秘感,懸念永遠是最大的看點。如此,《檔案春秋》方能凝聚起自成一格的競爭之核,“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感謝學林出版社劉文祥總編輯親定選題,也感謝責編吳耀根老師對從五年來出版的各期《檔案春秋》雜誌中所選篇什逐一校勘、精心編輯,終使本書在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後得以圓滿面世。同他們相比,我除了是《檔案春秋》原刊的編者外,忝列本書的“主編”實有掠人之美之嫌,這是尤其需要說明的。
姜龍飛
201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