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金

雞內金本身內並不含有任何消化酶,其對胃分泌及運動的影響,並非服藥後立即產生,而必需經過一段時間,故其作用是由藥物被消化後進入血液內之某種體液因素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內金
  • 來源:為雉科動物家雞的乾燥砂囊內膜
  • 異名:雞脛里黃皮
  • 化學成分:含胃激素、角蛋白等
基本信息,名家論述,

基本信息

雞內金 (《本草蒙筌》))
雞肉金
【異名】雞脛里黃皮(《本經》),雞肶胵(《本草經集注》),雞肫內黃皮(《日華子本草》),雞皮(《滇南本草》),雞黃皮(《現代實用中藥》),雞食皮(《河南中藥手冊》),雞嗉子(《新疆藥材》),雞合子(《山東中藥》),雞中金、化石膽、化骨膽(《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雉科動物家雞的乾燥砂囊內膜。
動物形態詳雞肉條。
【採集】將雞殺死後,取出砂囊,剖開,趁熱剝取內膜,洗淨曬乾。
(如剖開後先入水洗,則內膜不易剝離,多致撕裂。
)
【藥材】為不規則的長橢圓形的片狀物,有明顯的波浪式皺紋,長約5厘米,寬約3厘米,表面金黃色、黃褐色或黃綠色,老雞的雞內金則微黑。
薄脆,易折斷,斷面呈膠質狀,有光澤。
氣微腥,味淡微苦。
以乾燥、完整、個大、色黃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胃激素、角蛋白等。
組織化學方法顯示砂囊的角蛋白樣腆含一種糖蛋白,它的半胱氨酸的含率低於一般上皮角蛋白。
出生4~3星期的小雞砂囊內膜,含藍綠色素和黃色素,分別為膽汁三烯和膽綠素的黃色衍生物。
砂囊含維生素(總量100克):維生素B1-100微克,B2-200微克,尼克酸7.0毫克,抗壞血酸5毫克。
又抗壞血酸含量,每克砂囊含還原型的0.11毫克,總抗壞血酸0.12毫克;總抗壞血酸中,還原型占92%,氧化型占8%。
【藥理作用】人口服雞內金後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見增高,其中消化力之增加出現較遲緩,維持也較久。
服藥後胃運動機能明顯增強,表現在胃運動期之延長及蠕動波之增強,由於胃運動之增強,故胃排空率也大大加快。
【炮製】雞內金:揀去雜質,漂淨曬乾。
雞內金:先將砂子放入鍋內炒熱,再把洗淨之雞內金放入鍋中,用文火拌炒至棕黃色或焦黃色鼓起,取出,篩去砂子。
【性味】甘,平。
①《別錄》:微寒。
②《日華子本草》:平,無毒。
③《本草備要》:甘,平,性澀。
【歸經】入脾、胃經。
①《本草經疏》:大腸、膀胱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雞內金的功效】消積滯,健脾胃。
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瀉痢,疳積,消渴,遺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瘡。
①《本經》:主泄利。
②《別錄》:主小便利,遺溺,除熱止煩。
③《日華子本草》:止泄精,並尿血、崩中、帶下、腸風、瀉痢。
④《滇南本草》:寬中健脾,消食磨胃。
治小兒乳食結滯,肚大筋青,痞積疳積。
⑤《綱目》:治小兒食瘧,療大人(小便)淋漓、反胃,消酒積,主喉閉、乳蛾,一切口瘡,牙疳諸瘡。
⑥《本草述》:治消癉。
⑦《本經逢原》:治眼目障翳。
⑧《本草再新》:化痰,理氣,利濕。
⑨《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痃癬症瘕,通經閉。
⑩《陸川本草》:生肌收口。
治消化性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外用:焙乾研末調敷或生貼。
【選方】①治食積腹滿:雞內金研末,乳服。
(《本草求原》) ②治痞氣積:黃牛腦子一個(同雞肶胵酒浸一宿),公雞毗腥一個,朴硝一碗(提淨),輕粉、沉香砂仁木香~_---錢.上件牛腦用銅鍋焙乾,將各項藥入杵千下,焙。
每服一錢,燒酒調下,日三服。
(《聖惠方》) ③治反胃,食即吐出,上氣:雞肶胵燒灰,酒服。
(《千金方》) ④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朮四兩,乾薑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
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乾。
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⑤治噤口痢疾:雞內金焙研,乳汁服之。
(《綱目》) ⑥治小兒疳病:雞肫皮廿個(勿落水,瓦焙乾,研末),車前子四兩(炒,研末)。
二物和勻,以米糖溶化,拌入與食。
忌油膩、麵食、煎炒。
(《壽世新編》) ⑦治痟腎,小便滑數白濁,令人羸瘦:雞肶胵一兩(微炙),黃耆半兩,五味子半兩。
上藥,粗搗,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聖惠方》) ⑧治虛勞,上焦煩熱,小便滑數,不可禁止:雞肶胵黃皮二兩(微炙),菟絲子二兩(酒浸三宿,曝乾,搗為末),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桑螵蛸半兩(微炒)。
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沮清粥飲調下二錢。
(《聖惠方》) ⑨治小便淋瀝,痛不可忍:雞肫內黃皮五錢。
陰乾,燒存性。
作一服,白湯下。
(《醫林集要》) ⑩治遺精:雞內金六錢,炒焦研末,分六包,早晚各服一包,以熱黃酒半盅沖服。
(《吉林中草藥》) ⑾治走馬牙疳:雞肫黃皮(不落水者)五枚,枯礬五錢。
研搽。
(《經驗方》) ⑿治一切口瘡:雞內金燒灰,敷之。
(《活幼新書》) ⒀治喉閉乳蛾:雞肫黃皮勿洗,陰乾燒末,用竹管吹之。
(《青囊雜纂》) ⒁治小兒溫瘧:燒雞肶胵中黃皮,末,和乳與服。
(《千金方》) ⒂治發背已潰: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
(《綱目》) ⒃治骨結核,腸結核:雞內金炒焦研末,每次三錢,日服三次,空腹用溫黃酒送下。
(《吉林中草藥》)

名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肫是雞之脾,乃消化水谷之所。
其氣通達大腸、膀胱二經。
有熱則泄痢遺溺,得微寒之氣則熱除,而泄痢遺溺自愈矣。
煩因熱而生,熱去故煩自止也。
今世又以之治諸疳瘡多效。
②《要藥分劑》:小兒疳積病,乃肝脾二經受傷,以致積熱為患。
雞肫皮能入肝而除肝熱,入脾而消脾積,故後世以此治疳病也。
③《醫學衷中參西錄》:雞內金,雞之脾胃也。
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
……(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氣化,若有瘀積,氣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脹滿,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
若再與白朮等分並用,為消化瘀積之要藥,更為健補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
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
又凡虛勞之證,其經絡多瘀滯,加雞內金於滋補藥中,以化其繹絡之疾滯,而病始可愈。
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見者,尤為要藥。
蓋以能助歸、芍以通經,又能助健補脾胃之藥,多進飲食以生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