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方特色,美麗傳說,雞泥桃花魚的製法,
地方特色
桃花魚是這道湯菜的精華之所在,不過這裡的桃花魚卻並不是魚,而是一種透明的腔腸動物,形似海蜇,又被稱作為“桃花水母”。桃花魚生於彝陵峽口和香溪河裡,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出現在蕩漾的碧波中,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潔白無瑕,有的紅妝淡抹,有的色呈乳黃,伴隨著清清的水波上下起伏,與香溪河兩岸的桃花交相輝映,使人難辨真偽。桃花魚與桃花共生死,桃花謝後,桃花魚也就無影無蹤,回歸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香。”這是清代詩人對桃花魚的描寫。《荊州府物產考·桃花魚記》:“桃花魚出彝嶺(宜昌),非魚也。以桃花為生死,東湖之異蟲也。”1837年《歸州志》中記載:“桃花魚出香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兩種,花落後即無。”1921年《湖北通志》中記載有:桃花魚“以桃花為生死,桃花即盡,則是物無有矣。”由此可見,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魚,是因為它不僅形似桃花,艷如桃花,而且還與桃花開謝同步。據傳,漢代以前這裡尚無桃花魚,這艷麗可人的桃花魚還有一段感人淚下的故事。
美麗傳說
西漢時期,香溪河邊出了一個美女王昭君,被漢元帝選入皇宮。後來,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請求和親,深明大義的王昭君主動要求出塞。臨行前,昭君回故里省親,告別父老鄉親。昭君離開故鄉,正值桃花凋謝之時,只見滿天落英繽紛,好似也在為昭君傷情。就在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別了父母,告別了故里,登上了遠行的小舟。那漫天飛舞的桃花似不忍昭君遠去,紛紛飄到香溪河裡,追隨著昭君的芳影。昭君心頭湧起了無限的傷感,不禁含淚彈起了琵琶,淚珠隨著弦聲飛,濺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些被昭君淚水浸透了的桃花瓣,便變成了一條條桃花魚。船到彝陵峽口,琵琶弦斷音止,那滿河的桃花魚也就隱進了桃花潭,告別了遠去他鄉的俏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