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迫於激烈的生存競爭,許多年輕爸爸媽媽忙於工作,而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變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為此,有關專家認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 外文名: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annot repla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 現象: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問題
38歲的李先生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樓盤設計、建築、行銷,他都要親歷親為,是個“工作狂”。他的太太經營一家美容院,作息時間也不固定。女兒豆豆3年前出生後,就放在爺爺奶奶家,有時一兩個月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目前,有很多孩子像豆豆一樣正在接受著“隔代教育”。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處統計,北京市0-3歲孩子的入托率僅為12%。一直嘗試親子教育實踐的原北京市幼兒師範學校教務主任趙獻榮憂慮地指出,“隔代教育”以養育為主,根本代替不了“親子教育”。由於老人思想僵化、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偏重於教孩子識字、算題,以孩子能背唐詩、宋詞為自豪;有的認為教育孩子是上學以後的事,只要現在不餓著、不凍著就行;有的無限溺愛,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慣得渾身都是毛病……
趙獻榮認為,開展親子教育滿足了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需要。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嬰幼兒發育的主要動力為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嬰幼兒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其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蒙台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專家則稱之 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如 0歲開始是語言敏感期、1-2歲是肢體發展敏感期、1.5-4歲是對細微事物的敏感期。
另外,趙獻榮提醒說,家長還應該利用嬰幼兒的社會規範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對孩子進行“社會人”的教育,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規範和日常禮儀,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孩子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打下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