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是200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海萍。
基本介紹
- 書名: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
- 作者:唐海萍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月1日
- 頁數:162 頁
- 定價:24.00
- 開本:16 開
- ISBN:7030112628
- 語種:簡體中文
《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是200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海萍。
《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立足於國際生態學的研究前沿,運用樣帶的思想,將全球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這兩個當今生態學領域的熱點問題相結合,對於加深理解全球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有重要價值,對於探討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
《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是總編合作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海萍 內容簡介 《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以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的核心項目"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最先設定的四條陸地生態系統樣帶之一的中國東北樣帶作為研究平台,介紹了樣帶研究的興起及其在...
生態學與地理學之間的新興邊緣科學。研究各類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結構、功能及演替等規律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協調平衡機制。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圍繞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研究生命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整體性與相關性,系統行為的目的性,以及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機理及其調控方法與途徑,既研究改善地理系統結構...
2006.04 — 2008.07 研究員,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其間: 2007.07-2008.07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1.09 — 2002.01 中央黨校37屆地廳級幹部訓練班 2008.7—2015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法定代表人)(其間: 2008.07-2011.0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
目前,監測中心正逐步發展成為監測人員崗位化、監測工作業務化、監測組織系統化、監測服 務社會化的國家級專業化權威性社會化機構。職責與任務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是生態環境部直屬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負責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的業務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海域使用管理技術支持。其基本任務是: ---...
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歷史特徵 中國的東北地區,處於北緯42°至53°34′之間,是最冷的自然區,這無疑是東北地區自然生態的基本特徵,因而成為該地區文化歷史的首要環境因素。東北地區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豐富,既保證了繁茂的植被,為陸地動植物的生長和種類繁衛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也使這裡成為中國歷史上...
氣候變化方面,揭示了季風系統突變與全球增暖之間的密切關係,建立有效的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式,乾旱化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展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獲得了中國10種陸地生態系統通量/儲量的連續觀測數據,闡明了中國主要生態系統的碳通量的日、季節和年際間變化特徵及其環境控制機制;定量分析了氣候...
生物多樣性狀況一、概況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生態系統多樣性。中國具有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其中森林 212 類、竹林 36 類、灌叢 113 類、草甸77 類、草原 55 類、荒漠 52...
第五章 爭當生態安全體系建設排頭兵 第一節 完善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 第二節 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第三節 統籌防範自然生態環境風險 第六章 爭當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排頭兵 第一節 厚植生態文明思想文化 第二節 培育生態文明行為文化 第三節 加強生態文化基礎建設 第七章 爭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唐海萍著. 2003. 陸地生態系統樣帶研究的方法與實踐---中國東北樣帶植被-環境關係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唐少卿, 唐海萍著.2003.生態文明建設與西北的持續發展.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唐海萍參編.2004. 第二章農牧交錯帶的地位與功能. 見:陳建華等主編, 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
3 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管理策略。通過對退化生態系統和自然保護區等的觀測,結合國家的政策,來研究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管理策略。科研項目 “溫帶草地優質人工牧草高生產力維持的生理生態學基礎”,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方向項目(2014.3-2015.12),資助金額32萬元,課題負責人蔣高明 “沙石峪有機農業生產過程...
(1)在植被對降雨的再分配調節研究方面,最先提出用吸附水測定評價植物學特徵對降雨截留的影響,深化了植被調控降雨侵蝕過程機理的認識(王震洪等,2006)。(2)在植被結構與水土流失關係研究中,發現自然演替的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是影響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植物多樣性通過調節植被結構影響水土流失過程,水土流失過程...
30多年來黃錫疇和他的課題組以綜合觀點從多個側面進行了研究。作為生態系統,對其生態環境要素(生態氣候環境、冰緣地貌、苔原土壤)的特性及與生物群落的相互關係,植物群落的組成、類型、分布和植物生態特徵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研究高山苔原雖然已多年了,但總還是渴望有機會考察研究北極苔原。
研究對象 森林,是指一個擁有高密度樹木的區域。俄國林學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地植物學、植被學稱森林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態學稱之為森林生態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並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這些植物...
9. 2000~2004: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承擔子課題“生態-生產範式區劃及範式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綜合評價研究”學術論文 § 土地、水、生物、垃圾等可再生資源利用,城市與鄉村生態系統管理,西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有關研究 (逾40篇,...
中國環境變化圖景 安芷生重建了最近兩萬年以來中國環境變化圖景,並對古季風變遷機制進行了系統討論;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間冰期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和突發事件的證據和規律,開展了南北半球古氣候對比的研究,並獲國際承認。論述了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季風演化的關係。項目承擔&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安芷生先後主持多項國家...
《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計量與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30721140306),2007.10-2010.09,參加。《城市化影響下上海植被形成與維持機制研究》,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050269015),2006.01-2008.12,項目負責人。《東亞陸圈・水圈整合的環境信息系統研究》,學術前沿共同研究...
典型氣候帶森林土壤碳循環及碳匯估算的同位素示蹤研究 中國主要水稻土有機碳的固定機制、穩定性與碳匯效應 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的關鍵界面及其對重大工程的回響 中國東北樣帶典型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與機理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的演化分異及古環境 華南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環境和生命過程的綜合研究 海洋極端營養環境中微型...
2005-2007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交叉型方向項目“我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回響與反饋的樣帶研究” 二級課題“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分布格局變化的驅動機制及其功能過程的回響”,負責人,90萬元 2005-2007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領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項目“鄂爾多斯高原退化植被可持續恢復的生態學機理研究”,負責人,...
研究對象 土壤地理學是以土壤及其與地理環境系統的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它是研究土壤的發生髮育、土壤分類及時空分異規律,進而為調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土壤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土壤各物質組成和各個土層之間的物質遷移與能量...
[33]蒙吉軍, 吳秀芹, 李正國. 黑河流域LUCC(1988-2000)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4):17-21 [34]嚴 汾, 蒙吉軍. Logistic增長模型在遊客流量預測中的套用——以貴州省綏陽縣為例. 人文地理, 2005, 20(4):87-91 [35]嚴 汾, 蒙吉軍. 貴州省清鎮市近50年來氣候系統的多時間尺度分析....
生活型與環境關係密切,高位芽植物占優勢是溫暖、潮濕氣候地區群落的特徵,如熱帶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優勢的群落,反映了該地區具有較長的嚴寒季節,如溫帶針葉林、落葉林群落;地下芽植物占優勢,反映了該地區環境比較濕冷,如長白山寒溫帶暗針葉林;一年生植物占優勢則是乾旱氣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區群落的特徵,如東北...
如地表覆蓋的生物物理、生物地球化學特徵及生態環境要素與土地覆蓋類型是密切相關的,正是它們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地球表面多樣的生態系統及景觀,並對地球表層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等)產生重要影響。而《中國百科大辭典》對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有更為詳細的闡述:土地覆蓋是指被自然營造物和人工建造物所覆蓋...
生態干擾度與次生林分類間關係研究 以中國東北天然次生林為對象,重點開展了主要人為干擾和自然干擾(雪/風/低溫)對次生林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的影響及經營管理對策研究,提出生態干擾度與次生林分類間的關係,闡明不同干擾條件下次生林主要建種群的生理生態特性及生物多樣性變化規律,建立林木雪/風害發生與海拔、坡度、林型的...
1988年被選為遼寧省土壤學會理事長,1989年被選為遼寧省生態學會理事長,1991年被選為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和中國生態學會理事,1992年被選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委員會委員。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委員,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科學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任《套用生態學報》主編;曾兼任《...
例2:以綠色為旗幟,以維護生態平衡為綱領的綠色和平組織在西方國家廣泛興起,並成為不可忽視的強大社會力量。例3: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發大會上,各國首腦達成協定,表示要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的新關係,建立與此相適應的新戰略與新觀念。由於認識到植樹造林對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國家相繼...
WCS中國項目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工作框架,開展了西部保護項目、跨國界的東北虎保護項目、兩棲爬行動物項目、野生動物貿易項目以及教育項目。範圍涵蓋了從關鍵物種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公眾意識和環境教育、野生動物貿易調查,以及景觀水平的規劃。WCS注重與政府、社區合作,共同開展長期的野外科學研究,用收集到的野生生物...
21世紀現代喀斯特地貌的研究趨勢表現為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系統研究、喀斯特古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風景旅遊洞穴環境的改善與景觀老化的防治和實驗和量化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如“水利水電建設中喀斯特滲漏問題” 研究成果1987年獲國家優秀勘察獎、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對於喀斯特與旅遊地貌的研究成果,主要為1972年,中科院...
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係。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