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燒制技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技藝)

陶瓷燒制技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陶瓷燒制技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技藝,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明朝初期,上杭縣湖洋就有陶瓷製作的歷史,素有“閩西陶瓷之鄉”的稱譽。明朝初期,廠址設在今寨背村逕背自然村的猴古灣。寨背陶瓷技術發達,主要表現在薄胎黑陶和白陶的製作上,白陶已採用高嶺土作為原料。

2018年7月30日,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申報的“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瓷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項目序號: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上杭寨背陶瓷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明朝初期,廠址設在今寨背村逕背自然村的猴古灣。那時陶瓷製作工藝全是手工操作,燒制的窯溫一定要達到1200度以上至1300度左右才可以封窯,然後經過自然冷卻至常溫時才可以開窯,取貨。上杭寨背陶瓷最早的陶仙師名叫羅明。
上杭寨背由於盛產高嶺土、瓷土,這裡的村民很早就開始從事製販陶瓷的營生,鼎盛時期甚至家家以制陶為業,湖洋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陶鄉”。
20世紀80年代後期,機器製造的普及及社會審美的變化給湖洋的陶瓷產業帶來衝擊,陶藝工人紛紛轉行,寨背村的作坊從原先200多戶減少到10多戶。眼看著村裡的作坊一家家關閉、龍窯一座座被廢棄,作為湖洋制陶技藝第25代傳承人的陳文丁心急如焚。
1987年,年僅21歲的陳文丁將剩餘十幾家作坊重新整合創辦成寨背陶器廠,後又更名為方大陶瓷製造公司。他大膽採用先進制造工藝,開發花瓶、茶具、耐火煲等新產品,同時大力引進和培養技術人才,將方大陶瓷打造成占地1萬多平方米,年產值600多萬元的閩西陶瓷企業。寨背的陶瓷產業起死回生並得到長足發展,手工陶器甚至出口到美國、韓國等地。

工藝特徵

寨背陶瓷生產品種齊全,有裝一桶水到五擔水的水缸;另外一種是以酒缸為主。寨背陶瓷技術發達,主要表現在薄胎黑陶和白陶的製作上,白陶已採用高嶺土作為原料,幾百年來,寨背製作陶瓷並採用了陶車和軲轆車的工藝,大部分陶瓷器是在這類設備上完成的。

工藝流程

一、窯址的選擇一般是選一低一高的坡地建造。
二、窯的建造用耐高溫的田隔土進行配方,用水浸濕練熟透後,製作土磚,用方磚在窯坑的左右兩邊砌至一米高以後,再用大頭磚進行縫拱成拱橋形窯頂,每高1米左右,預留一個火口(用來落柴火及看火候),從窯頭一直縫拱到窯尾,然後用四方裝封窯及煙窗,這就是陶窯舊時製作方法。
三、燒制陶瓷時,窯溫一定掌握在1200度至1300度方可封窯,自然冷卻至常溫時方可開窯取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湖洋陶瓷產業不僅滿足廣大民眾日常生產、生活套用的需求,而且具有套用價值,觀賞價值以及收藏價值,是對古陶瓷的傳承和發展,所以還具有研究的價值。

傳承人物

陳文丁,男,漢族,1996年7月出生,2019年12月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陶瓷燒制技藝(上杭縣)”。

保護措施

為了拯救閩西陶瓷之鄉,拯救寨背陶瓷,寨背村陶瓷技藝傳承人陳文丁召集了一批陶瓷製作技術人員和陶藝大師,在1993年創辦了上杭方大陶瓷製造廠。旨在為了更好地把陶瓷事業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為傳承和發揚湖洋的陶瓷文化,上杭縣湖洋中心國小將陶瓷藝術教育引入校園,開展了以“傳承陶瓷文化,陶冶優良品行”為主題的特色學校創建活動。2013年,上杭縣湖洋中心國小斥資70多萬元建設了“陶瓷工藝館”,除了“陶瓷文化展覽室”和“陶藝作品陳列室”,裡面還設有“陶瓷工藝操作實踐室”等。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4年5月30日,湖洋中心國小舉辦首屆陶瓷文化藝術節暨六一慶祝活動。
2016年6月,上杭縣湖洋中心國小舉辦了主題為“魅力陶瓷,快樂校園,播撒夢想,幸福成長”的第三屆陶瓷文化藝術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