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四川省滎經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川省滎經砂器是一種工藝性強、文化內涵豐厚的民間手工藝品。生產過程中,手工操作力度的輕重、圖案的精粗、打磨的程度、上釉的優劣、焙燒的火候等都直接關係到成品的質量。滎經砂器的原料主要是黏土和煤渣。粉碎工序採用役牛碾細的原始方法,在原料和水後,經牛踩完成。制坯則採用托轉盤、腳蹬踩轉盤的方式,其後的成型、貼花、雕刻、造型等均在成型工序內完成。滎經砂器的晾曬採用自然陰乾法,杜絕暴曬。陰乾的毛坯放入特製的地坑或燒窯,點火封閉,以1000℃以上的高溫焙燒。出爐時將帶著高溫的產品放入上釉地坑燃燒上釉,最後形成成品。

2008年6月7日,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98
  • 申報地區:四川省滎經縣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造型,文化內涵,工藝流程,窯具類型,燒制技藝,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滎經早在春秋時期就是古蜀國邊境貿易大集市,商貿十分繁榮,同時也是南絲綢重鎮和軍事重鎮。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秦、漢墓葬中發現的一大批造型各異的生活陶器證實,早在2000多年前滎經砂器生產技藝就已經存在。滎經砂器製作工藝至今依然沿襲舂秋時期的工藝。這種相傳幾千年的原始工藝使得滎經砂器形成了紅色、銀灰色、黑色為主的單色砂器,且成品以砂鍋、砂罐等生活器皿為主。

工藝特徵

造型

滎經砂器的造型較為常見的都乃百姓日常使用之物,如砂鍋、米缸、水缸、洗臉盆、洗腳盆等,其中以砂罐砂鍋較多。砂鍋的造型常為大口雙耳鼓肩深腹帶蓋,且蓋與罐身連燒,雙耳便於鐵釺將產品勾取出來。一般砂鍋外口徑較大約為29厘米,表面堆塑龍、花卉等圖案作裝飾。據非遺傳承人朱慶平介紹,20世紀80年代前,四川甚至西南一帶家家戶戶所用砂鍋、蜂窩煤爐等都是滎經造,產品均為通體黑色,無裝飾。後因國營砂器廠中來了幾個懂器物裝飾的技術工人,開始在砂器表面進行裝飾,這樣才開了砂器裝飾之先河,有了今天人們看到的豐富的砂器裝飾。

文化內涵

滎經砂器的燒制技藝是一種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動態的藝術形式,整個過程充滿了人與天、地、物的交流感應,同時兼具陰陽互補與虛實相生的美學意境。以砂器燒制的窯爐設定觀之,主窯在上,地窯在下,主窯的燒制看天時,地窯中的悶燒嗆釉在地氣,並通過人的雙手與智慧將材美與工巧發揮出來,調和天地陰陽獲得至美砂器。以砂器燒制的樂燒技藝觀之,以人為實,燒制實在的產品,以技為虛,積累製作砂器的經驗,融虛於實,虛實相生,器由之出。以砂器燒制的產品形態觀之,一壺一罐,實用之器,取材山川,源自塵土,這是實境;造型、裝飾、火候、溫度、嗆釉等需要人的創造,以神造型,以心運物都因人而異,此乃虛境。最終人依據物的特性師法自然之韻,把握陶泥之真,虛實結合,以自然之律升華自然之物形成返璞歸真的藝術作品。故砂器之燒制具有虛實相生的審美內涵。

工藝流程

窯具類型

砂器窯的裝燒用具是支托圈墊,呈環狀,可將砂器升高置於煤炭火焰的外焰之上以提高燒成的溫度,也能避免砂器變形。燒制前需在圈墊上塗抹一層煤渣粉,以防與砂器粘合太緊。現代窯具中也常採用硼板墊燒,比圈墊更平穩。另外砂器燒制必不可少的窯具是四五根約3米長的鐵釺,用於高溫時勾取砂器。

燒制技藝

1、裝窯與燒制
為了提高砂器坯體承受驟冷驟溫度變化的能力,在原料中加入了煤炭渣作為羼和料,也正是這樣促成了砂器燒制的獨特方式。以滎經朱氏砂器廠砂鍋燒制為例,工人師傅在初次燒成時,首先要將大塊的煤炭頭粉碎,利於燒制時的均勻散熱,不出現劇烈溫差,也方便煤炭被均勻撒到窯底。初次燒制的時候在窯內需平鋪較厚的煤炭,約為10 厘米。接著窯火不斷,經過連續的燒制後窯底已沉積一層燃燒過的煤渣,此時只需在上面再撒一層煤炭,把煤渣覆蓋即可。工人師傅將煤炭敲成小碎塊,平鋪撒滿後,開始裝窯。把砂鍋放置在環形支墊上,然後整體抱之入窯,按順序整齊的擺放於燒制窯爐里。窯爐容量並不大,大約可以放置等大的砂鍋坯體30個。擱滿一窯即放下頂上窯蓋,再添加一些濕泥,全部密封窯爐後,開始點火燒制並啟動鼓風機用於控制溫度,中途不用加炭火。一個小時後溫度就快速升到 1200℃左右,然後再過一個小時之後就可以進入到嗆釉環節。
2、嗆釉技藝
砂器的燒制之獨特因其兩次燒成,而較為區別於其它陶瓷藝術的地方是高溫取出嗆釉。同樣以朱氏砂器廠為例,當砂器窯燒制大概兩個小時後,窯內溫度達到 1200攝氏度左右後,陶工首先準備好揭蓋工序,將緊鄰的副窯表面澆上水,目的在於給高溫窯蓋做好冷卻準備。一切就緒後就用力吊開窯蓋,將之放於副窯之上,然後迅速用長鐵釺將通紅的砂器從大火中挑出放入相鄰的嗆釉的窯洞中。這樣一個個挑出半成品砂器之後即刻往窯洞內傾倒松木灰屑,然後以鐵蓋完全蓋住窯口,並加上煤渣泥阻隔周圍縫隙,達到封閉的還原氣氛,給坯體嗆釉上色。如此一來,經半個小時後取出的成品即為烏黑髮亮的砂器,其表面由於松木灰屑的緣故,使得表面有光澤之感。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曾慶紅,滎經縣古城村人,11歲就開始從事砂器製作,2015年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滎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陶器燒制技藝(滎經砂器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滎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5月5日,中國早茶第一展——第六屆中國·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在成都舉辦,展會上展出了滎經砂器燒制技藝作品。
2020年10月17日,滎經砂器燒制技藝製作而成的茶器在廈門國際茶博會上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