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山西省平定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平定素有“砂器之鄉”的美譽,早在戰國時期已有生產。盛唐時期,平定砂器與江蘇宜興紫砂、廣東砂煲齊名,史稱“三鼎甲”。 平定砂器製作工藝講究,從選料到成品熏釉,各道工序都有較高的手藝技巧,燒制出的砂器具有“煮飯不變色、燉肉不變味、煎藥不變性、烹茶不變香、栽花不爛根”的特點。平定砂器器型豐富,有鍋、碗、瓢、盆、壇、罐、茶壺、油燈、花盆等多種形態,在民間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因此被稱為“平民的藝術品”。

2014年11月11日,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平定縣
  • 遺產編號:Ⅷ-98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平定砂器燒造歷史悠久,早在秦代就已有生產。1972年從平定縣東關古窯層塌土中出土的砂器碎片,經過專家精心復原成兩件砂器:一件是圓形三足砂燈(砂燈圓盤直徑13.8厘米、足高1.5厘米、通高3厘米);另一件是古代祭祀用的圓形砂鼎(鼎口直徑12厘米、足高4厘米、通高15厘米)。只需將這兩件砂器與《考古與文物》所刊載的秦代陶燈和陶鼎的標準圖案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平定砂燈和砂鼎與秦代陶燈和陶鼎的造型和規制幾乎是一樣的,僅僅尺寸大小略有差異。再結合砂燈和砂鼎燒制工藝等方面的驗證,可以初步推斷,這兩件平定砂器屬於秦代生產的砂貨類產品。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平定縣出土的明清時期提梁砂壺
唐代時,平定砂器已成為平定手工業與商業的大宗,宋代已廣泛套用於民間。
明代文獻《天工開物·陶埏篇》記載:“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門。”乾隆版《平定州志·物產》記載:“砂產州北山中。砂色白,俗稱乾子。村民陶為器皿,貨之他方。京師呼為砂吊子者,即州產也。”平定北莊村現存有一塊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石碑,碑文明確記載著當地百姓以“耕陶為業”。可見,平定乃明清時代中國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比較著名的陶器窯口之一。
20世紀60年代,歌唱家郭蘭英的山西民歌《夸土產》“平定的砂鍋亮晶晶……”唱響大江南北,使得平定砂器名揚中國。

工藝特徵

平定生產砂器,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縣城周圍有豐富的鋁礬土和白土資源,色純、雜質少,綿軟、可塑性強,還有運輸方便、價格低廉、適宜燒制砂貨的無煙煤。平定人民充分利用這些物質條件和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工藝技巧,經過選土、調泥、成型、上液、晾乾、窯燒、煙燻等工序生產出來的各種砂貨,無沙眼、無裂紋、不夾生、不變形。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平定木炭砂鍋
據《平定縣誌》記載,平定砂貨“燒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燉肉不變味”,具有造型優美、壁薄體輕、內外光潔、皮薄均勻、耐酸耐鹼、輕巧耐用、耐熱、耐用、價格低廉的特點。
平定砂器品種繁多,有砂鍋、砂罐、砂壺、砂壇、砂盆、砂籠、砂瓢、砂勺等近百種 ,常見的有鍋、碗、瓢、盆、壇、罐、茶壺、火鍋、油燈、花盆以及工藝擺設,用途不一,形態各異。但令平定人自豪的還是木炭砂鍋,由火筒、火鍋、底座、鍋蓋四部分組成,其傳統工藝獨具匠心,燒煮肉類菜蔬原汁原味。

工藝流程

平定砂器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從選料到成品熏釉,各道工序都有較高的手藝技巧。如黏土要採用距離煤層20米處的青坩、鋁礬土和15米處的黏坩,再經一年以上風化陳腐才能使用,篩土要經過除鐵;踩泥要用光腳,以增加黏性和韌性;煅燒最為講究,一般採用“豎穴窯”,燃料層次和坯子的位置要恰到好處,更關鍵的是火候的掌握;熏釉也叫滲碳還原,其訣竅是動作麻利精準。
平定砂器燒制也十分艱苦。平定民間流傳著一段順口溜說:“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薰烤,十分質量十分苦。”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滲碳還原
“一坩”是精選採挖粘土(坩子),將其運回露天場地風吹日曬進行風化,講究沉澱一年。“二壓”是粉碎坩子塊粒,俗稱“偎土”。將坩子攤在堅硬的石板上用石磙碾壓,在許多村莊內的荒草叢中,常能見到形狀獨特的圓型石磙。“三篩土”是去掉雜質石渣,將粉碎後的精料集中起來備用。“四踩”是加水揉和,光腳踩泥使之粘性增強,踩得越久越好。“五捏”是捏泥坯,因燒制不同器。形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的有轉盤和不同形狀的模子。“六入爐”即把經過乾燥處理的鍋坯放入窯爐煅燒。其中最講究的是燃料的層次和砂碟上面泥坯的位置,俗稱“裝火”,關鍵是要火候均勻。“七煽”是點火後向爐內鼓風,俗稱“煽拜”,以前靠人工煽風助燃,面對高溫,頭戴草帽,臉蒙布單,十分辛苦。爐內溫度保持1200至1300度約一個小時後,由富有經驗的砂匠“火頭”掀起籠鍋看砂貨色相決定停火與否。“八杈九薰烤”是用鐵制杈棍將燒好的鍋坯夾入預先做好的熗眼宣窩裡薰烤,講究動作利索、準確。薰烤半小時左右,亮晶晶的砂器就可出籠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平定砂器因有“燒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燉肉不變味”三大特點和耐酸、耐鹼、透氣性好三大優良性能,加上砂器能直接在明火上燒煮,不僅當地百姓愛用,城市居民也越來越認同它優良的物質性能和獨特質感,人們似乎是重新發現了這一“藏在民間久未識”的民族文化瑰寶。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平定砂器
平定砂器歷史悠久,製作砂器的主要原材料為當地天然無污染優質粘土——坩土,用它燒制出來的砂器“土色土香”,在上層社會和普通民眾之間皆有良好口碑,歷經千年窯火不斷,秉承了晉商逐利四海、開拓進取、信譽至上、誠實守義的精神。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人生活環境和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多數人認為傳統砂器的外觀過於“土氣”,難登大雅之堂,已經難以滿足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所以,在一段時期內,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平定砂器衰落得很快,幾乎到了停工停產、人亡藝絕的地步。

傳承人物

張宏亮,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山西省平定縣,項目名稱: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薄胎砂鍋
張宏亮出生於陶瓷世家,他對原料配方、成型方法、窯溫控制等關鍵環節進行改良,研發了7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的砂器,還復原了一度失傳的“薄胎砂鍋”燒制工藝。他曾嘗試結合山西平遙推光漆製作出色澤鮮艷的花瓶、糖果盒等作品,還融合剪紙、刻花等元素改良外觀裝飾。

保護措施

2018年5月15日,山西省平定縣申報的“平定砂器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定縣冠窯砂器陶藝有限公司獲得“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定砂器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平定縣冠窯砂器陶藝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2023年11月2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推薦名單,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等入選。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7月22日,平定砂器博物館在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冠山鎮冠莊村正式開館。博物館設有歷史專區、藝術專區、科學技術專區以及綜合類專區,陳列著平定及周邊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砂器實物,以及平定砂器的製作工具、模具、賬本等實物、文字、照片資料,詳實地記錄了平定砂器的生產、改革、銷售等,展示了平定砂器在發展過程與歷史沿革。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滲碳還原側把壺
2020年12月24日,第四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藥茶融合發展研討會在陽泉市圖書館舉行,研討推進平定紫砂(砂器)和藥茶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文化軼事

有關故事
民間一直流傳著兩個關於平定砂器的故事:
其一,傳說西漢名將韓信一次兵敗後躲藏於平定,當地老百姓用砂鍋煮飯、做菜、煎藥招待他們,軍隊在經過休整之後取得了勝利,韓信便把砂鍋帶回京城長安,從此平定砂器馳名於世。
其二,清康熙皇帝病中使用平定砂壺煎藥,身體很快康復,他遂在砂壺上御題了一個“龍”字,從此,平定小西莊生產的龍字砂壺便名氣大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