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砂貨燒制工藝,中國山西省陽泉市郊區傳統技藝,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平定砂貨燒制工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平定砂貨燒制工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西省陽泉市郊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是指山西平定砂器藝人採用當地特有的優質粘土,經調泥、成型、上釉、晾乾、窯燒、熏制等多道工序燒制砂器的社會實踐。採用這種技藝製作而成的平定砂器素有“燒飯不變色、前藥不變性、燉肉變味、煮水無水垢”四大特點,平定砂器耐酸、耐鹼、透氣性好,實用美觀,千百年來,在平定及周邊地區流傳。平定砂器製作技藝十分講究。從選料到成品熏釉,各道工序都有手藝技巧。如粘土要採用距煤層20米處青坩、鋁礬土和15米處粘坩,再經一年以上風化陳腐才能使用;篩土要經過除鐵;踩泥要用光腳卻,以增加粘性和韌性;煅燒最為講究,一般採用“豎穴窯”,燃料層次和坯子的位置要恰到好處,更關鍵的是火候的掌握;熏釉也叫滲碳還原,其訣竅是動作麻利精準。關於平定砂器製作,業內流傳著“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燻烤,十分質量窯頭傳”的口訣。一直以來,平定砂器從農具、燈具、炊具等方面,可謂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鉛鎘重金屬洛出物,無污染,其特殊的文化情調和實用功能,彰顯出其綠色環保和古樸厚重的文化魅力。
歷史淵源
平定素有“砂器之鄉”的美稱,砂貨燒制工藝歷史悠久。據乾隆版《平定州志.物產》記載:“砂產州北山中。砂色白,俗稱乾子。村民陶為器皿,貨之他方。京師呼為砂吊子者,即州產也。八十年代新編的《平定縣誌》記載,平定砂器在唐時已成為當地手工業技術與商業貿易的主要產品。到宋朝,砂貨已經很有名氣,並廣泛套用於民間。曾經在一個時期,平走砂器還與渾源砂器、宜興紫砂陶齊名,史稱“三鼎甲”。北莊村內一通清乾隆21年(1756)的石碑保存至今,碑文就明確記載了當地“耕陶為業”的歷史。
基本內容
原料及燒制工藝:平定砂貨倍受人們青睞,並非偶然。因為這裡青石成山,黃土為丘,蘊惹著優質的無煙煤和優質的粘土(俗稱“坩子),是燒制砂鍋的最好原料。燒制砂鍋的工藝十分講究,也十分艱苦。其工藝流程:原料——篩選——配料——研磨——偎土——踩泥——練泥——拉還——修坯—一施釉——裝飾--烘乾--裝窯--燒制—出窯--熏釉——精選—包裝—出廠。平走民間流傳著一段順溜說:“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燻烤,十分質量十分苦。”“一坩”是精選採挖粘土(坩子),將其運回露天場地風吹日曬進行風化,講究沉澱一年。“二壓”是粉碎坩子塊粒,俗稱“偎土”。將坩子攤在堅硬的石板上用石磙碾壓,在許多村莊內的荒草叢中,常能見到形狀獨特的圓型石磙。“三篩土”是去掉雜質石渣,將粉碎後的精料集中起來備用。“四踩”是加水糅合,光腳踩泥使之粘性增強,踩得越久越好。“五捏”是捏泥坯,因燒制不同器形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的有轉盤和不同形狀的模子。“六入爐”即把經過乾燥處理的鍋坯放入窯爐煅燒。其中最講究的是燃料的層次和砂碟上面泥坯的位置,俗稱“裝火”,關鍵是要火候均勻。“七煽”是點火後向爐內鼓風,俗稱“煽拜”,以前靠人工煽風助燃,棉隊高溫,頭戴草唱,臉蒙布單,十分辛苦。爐內溫度保持1200至1300度約一個小時後,由富有經驗的砂匠“火頭”掀起籠鍋看砂貨色相決定停火與否。“八杈九燻烤”是用鐵制杈棍將燒好的鍋坯夾入預先做好的熗眼宣窩裡燻烤,講究動作利素、準確。燻烤半小時左右,亮晶晶的砂鍋就可以出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