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當時皖北一帶
捻軍勢力甚盛,其首領
張洛行等於鹹豐七年(1857年)接受太平天國領導。翌年,張洛行率軍占領
臨淮關及
鳳陽府,與廬州地區的太平軍成犄角之勢,互相應援。鹹豐九年(1859年),清軍攻占臨淮關,進圍鳳陽,張洛行乃向忠王
李秀成求援。鹹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清軍
江南大營潰敗後,李秀成乃奏準天王洪秀全派
吳定彩、
吳如孝兩軍馳援皖北。四月三日,陳得才亦自廬州進援,但在
定遠縣境被清欽差大臣
袁甲三所敗。五月三日,陳得才率嘯天福
陳志廣、軍政司
高玉成等部太平軍與廬州團練周盛傅等部連戰於
上派河一帶,擊斃千總郭傳發。八月,陳得才被擢升為公天安。以後,清軍攻占鳳陽、定遠等地,廬州之北受到清軍威脅。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一日,湘軍
曾國荃部攻陷
安慶後,陳玉成退守廬州,與陳得才部會合。是時,陳玉成鑒於廬州為皖北軍事重鎮,乃奏報天王洪秀全“請命自守”,復於同年冬奏請加封陳得才為“扶王”,銜系“殿前兵部正夏僚頂天封朝綱扶王強千歲”。由於廬州以南
無為州、東關等地先後被清軍攻占,陳玉成見清將
多隆阿日益逼近,而廬州“城內乏糧,恐難持久”,乃決計分兵出征,以挽危局。其中扶王陳得才、遵王
賴文光、啟王
梁成富、祜王
藍成春等四王為西路,率領太平軍精銳三萬餘人經穎州、新蔡,“往河南、陝西等處去打江山”。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旬,陳得才等四王開始遠征西北,經
穎州(今安徽
阜陽)西趨入河南境。正月十四日,陳得才等聯合河南汝城捻軍楊方衡圍攻新蔡,清軍嬰城固守。陳得才乃留賴文光、梁成富等攻城,自己則繼續西進,二月初四抵確山,二月初十攻
南陽,未克。旋予二月十七日入陝西境,攻
商南。賴文光等因屢攻新蔡不下,亦撤圍而去,未幾即與陳得才軍會合。
是時,陳玉成在廬州處境日危,曾一度馳函向各處求援。正月初,洪秀全詔令陳玉成速與陳得才等“進兵取糧”,支援天京,陳玉成乃於正月初六日密派可靠“民人”持函前往穎州投遞,囑陳得才“作速發兵下游正陽”(即
正陽關)一帶,於正月底、二月初前來接應。正月十四日,英王再次致書陳得才,要求派兵回援,並“酌議"軍機。正月二十五日,陳玉成因清軍多隆阿進圍廬州,又馳函扶王回救。以上軍書,由予陳得才已遠離皖北,深入河南,故均未能收到。
三月十九日,陳得才等四王大軍圍攻陝西商南。而川滇回民起義軍
藍二順部亦由四川入陝來會,三月二十四日聯合攻占陝西省西南之山陽縣,旋又分道。四月初二,陳得才率軍克
鎮安。四月初八日,向北攻占
孝義廳(今
柞水)。四月十三日,捻軍
張宗禹自豫西入陝,與陳得才等會合。陳得才等棄孝義廳,大軍進至西安以東之尹家衛,關中為之震動。四月十九日,太平軍與捻軍聯合進攻西安未果,陳得才乃轉攻
藍田,旋攻占
渭南、
華州、東攻
華陰。當時陳得才已知陳玉成處境危殆訊息,欲東趨河南,援救陳玉成。
五月初一,陳得才、賴文光等四王率太平軍圍攻
潼關,兩天后撤圍入河南。六月七日,陳得才與
馬融和、倪隆、
邱遠才等部太平軍會師於河南
舞陽、
裕州(今
方城)一帶,始悉陳玉成被
苗沛霖誘執,並子五月八日被
凌遲處死於
延津的訊息。在此後數月間,江北太平軍在陳得才領導下,繼續活動於河南舞陽、南陽以及湖北
棗陽、
隨州一帶。
天王
洪秀全自陳玉成死後,即命李秀成節制陳玉成舊部。由於當時形勢,陳得才部難以渡江南,李秀成遂“調陳得才到
蘇州,當面訂分,令其上去(指豫、鄂、陝)一帶招足人馬,限二十四個月回來解救京城”。由於關山險阻、戰鬥頻仍,而長江水域復為湘軍水師所封鎖,故南北暌隔, “雖然疏疏有信回報,來往甚難”。據此可知,李、陳蘇州之會當在陳玉成被殺後不久,即同治元年(1862年)六、七月間,而所定陳得才兩年回援之期,其具體時間則應為同治三年(1864年)五、六月之交。此後,陳得才即為完成此重大軍事任務而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
同治元年(1862年)閏八月初三日,陳得才與泳天義
馬融和等部太平軍,自
唐河攻
棗陽,未克。八月初七日,陳、馬等軍占領湖北
隨州,復與捻軍
張宗禹、
陳大喜等部相合,當即決定分兵為東西兩路,打通鄂、皖,回援天京。陳得才率領西路軍,於閏八月十五日占領湖北
京山。八月二十九日攻
安陸,為清軍總兵穆正春等擊退。九月十二日,陳得才復與在鄂、豫邊境一帶活動的
梁成富部會合,自鄂北隨州進軍
襄樊,被清軍所阻。是時,李秀成的天京解圍戰業已開始。而馬融和等的東路軍,雖於九月初四日進抵黃安(今
紅安),擬由此經安徽馳援天京,旋亦為清軍所阻而折回。故此次陳得才等東援天京的計畫,未能成功。
十月初九日,陳得才、賴文光等四王再入河南境,經唐河、新野、鄧州等地復入湖北,圍攻
鄖陽府。十六日被清軍所敗,遂分兵為兩路:一路由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等三王率主力入陝西;另一路由啟王梁成富與天將
范立川、
邱遠才等則東進湖北
均州,向鄂、陝邊境發展。彼此密切配合,互為聲援。十月二十一日,陳得才等入陝西
平利縣。十一月二十日,陳得才、賴文光等攻占陝西
興安府。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初九日,梁成富等部太平軍進占陝西
紫陽,旋攻
漢陰廳。正月十四日,陳得才亦派兵會攻,藍成春則攻石泉縣。二月初三日,賴文光與藍成春占沔陽。二月初八日,陳得才、賴文光、藍成春等進攻
漢中府,川滇回民起義軍
藍大順、
藍二順等部以及捻軍亦配合攻城,並分兵圍成固縣。激戰數月,屢敗清軍。清總兵賀蘭貴、蕭慶泗及副將李凱章等均先後被擊斃。八月二十日,太平軍克漢中府。二十四日,克成固縣。此次陳得才“由鄖陽而迸兵漢中,一路滔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時軍威大振,兵力大增。
是時,忠王李秀成因天京解圍戰未勝,旋奉天王洪秀全之命渡江西進,擬由皖北進入湖北,會合陳得才之軍,實行“進北攻南"戰略。進抵安徽
六安時,鑒於當地無糧和天京危急,遂匆匆撤軍東歸。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陳得才等對天京日益阽危的形勢,憂念殊切。而前與李秀成所訂兩年回援天京之約,又將屆臨,天京復遣密使檄令陳得才等全軍東下,以紓急難。於是陳得才決定分兵三路赴援天京。除中路軍因故折回外,南、北兩路軍如約於二月入河南,四月入湖北,與清軍在黃安、
麻城、蘄水(今
浠水)一帶激戰,“其眾數十萬,蔓延數百里,逆氛頗熾”,其戰略目的是“欲繞豫、楚,以擾皖軍後路,而解金陵之圍,計頗狡毒”。
是年六月十七日,天京陷落。陳得才等仍銳意東進。七月三十日,圍攻鄂、皖交界之
英山。九月初五日,陳得才、賴文光、馬融和等敗清軍於
蘄水附近。九月底,清軍
僧格林沁部前來,太平軍屢遭挫敗。於是賴文光與捻軍任柱等東趨皖北
太湖,陳得才則率軍疾攻
霍山。當時扶王所部雖有二十餘萬眾,但因缺乏訓練,再加上遠道飢疲,故戰鬥力大受影響。十月初七日在霍山黑石渡與僧格林沁部進行決戰,陳得才等戰敗,軍心渙散。十月初九日,馬融和等以7萬餘眾降於清軍,范立川等旋亦以114000餘人降清,陳得才見大勢已去,又聽聞身邊有將士正在策劃把他擒送清軍,乃服毒自盡。
再入皖西
陳得才原為英王部下,隨英王轉戰皖西多年。同治元年受命去西北擴軍,途中聞
廬州失陷,回師救援未果。天王為尊重英王遺策,復派陳得才去西北。他在西北頗有成就,輾轉於陝西、漢水一帶,取得十餘萬眾。同治三年春,
天京危急,陳得才揮師回救天京。行軍至鄂豫界上的
松子關,聞天京已陷落,他未有多考慮,又入皖西,復履英王的足跡。天京陷落,皖西不但不具有戰略地位,沿江清軍還會迅速集結於此,同時此地長期鏖兵,居民逃往殆盡,軍需供給不上,皖西已經不是昔日的皖西。
陳得才回師西北,破蘄州,克商城,這時天京剛陷落,清軍還未蝟集,尚有縱橫餘地。陳意圖入松子關,北上奪
葉集取糧秣,轉戰六安。意想不到河南
張曜已扼守金家寨,
陳派前部
藍成春次攻金家寨未能奪路,遂改道走流波,在流波尚未立穩足,清提督張得勝從
六安殺來,陳引軍東向,圖
霍山。到
諸佛庵,張得勝尾擊其後,前面霍山清軍已擺開陣勢迎戰,處於首尾受敵。陳得才攻不下清軍據點城市,取不到糧秣補給,全軍將不戰自潰,乃引軍南進取英山。當祜王藍成春抵達
漫水河時,清軍悍將
僧格林沁率滿蒙
八旗騎兵駐紮於中界嶺阻止其前進。得才自領一軍探路,由道士衝出兩河,試圖取道西界嶺襲英山。誰知那裡也有清軍把守,遂駐軍長山沖(今
長嶺鄉境內),距西界嶺5公里,距漫水河15公里。
天京失陷,
捻軍張宗禹也失去主腦,輾轉戰鬥到潛山、太湖。聞陳部被困急趨來救,駐於安慶的清軍
英翰,
郭寶昌尾隨其後。當張宗禹於同治三年九月下旬,與
太平軍在黑石渡取得會師之際,清軍已經完成對太平軍、捻軍的包圍:西北是
張曜、張得勝,東有英翰、郭寶昌,南有僧格林沁。太平軍和捻軍共有約15萬人被困在黑石渡——
釣魚台——道士沖——漫水河這一線,約50公里地帶。同年10月6日,清軍發起全面攻擊,戰鬥頗為激烈,雙方死傷約在數萬人。清軍意識到太平軍戰鬥力還強,強攻惡戰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還不一定能取勝。遂放棄速戰速決,加緊圍困,讓其餓斃。太平軍自8月底進入皖西,未能奪得清軍據點城市,將士處在半飢餓中,復又被圍困在這一狹窄地帶,長期無糧無援,軍心勢必動搖。在清軍的引誘下,11月2日,防禦西縣的
張宗禹部汪世弟部首先向諸佛庵張得勝投降;守在東線黑石渡的太平軍
馬融和被汪世弟割斷與後方聯繫,遂降清軍
英翰、
郭寶昌;駐守漫水河的祜王
藍成春被部下甘懷德、溫其玉等
縛送僧格林沁乞降,驍勇的張宗禹也不敢戀戰,由
釣魚台疾馳道士沖與
賴文光會合,率領殘部5000餘人突圍至燕子河,經轉道千籮畈(今前畈附近)越馬鬃去商城邊境。面對全線崩潰,陳得才在
長山沖戰況危急時,寧死不降,仰藥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