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總面積75.1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2287人(2017年),轄細吳、杜灣、程七、雲山、代崗、高灣、山背、梅花、鬍子石、王灣10個行政村。陳店鄉先後被河南省愛衛會授予“省級衛生鄉鎮”,被信陽市委、市政府授予 “市級平安建設優秀鄉鎮”、“全市無邪教示範鄉”、“市級信訪四無鄉鎮”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1926年7月,王志仁受黨組織的派遣,由
武漢回到家鄉傳播革命,在王灣村建立了秘密黨小組和農民協會。召開佃戶會,主動將家裡出租的田地向佃戶減租,發動農民起來革命。
1927年5月,王志仁再次返鄉,向農民揭露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的罪行,組織農民協會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道理。並動員其三哥參加農民運動的工作。並決定迅速組織農民武裝,以防止封建地主階級的反撲。說服其家庭拿出自家的糧食,賣掉王氏祠堂的公田,建立了王灣村革命紅學,使其成為黨直接掌握的一支農民革命武裝。
1928年,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和鄂東特委領導人
吳光浩、
戴克敏、
曹學楷、
徐朋人等發現鄂豫交界處的
柴山保(今屬新縣陳店鄉)地區,是軍閥統治的空隙地帶,並有數座山寨,境內崇山峻岭,地形險要複雜等許多有利條件。因此決定以此為依託,堅持革命鬥爭。1928年5月間,第七軍和鄂東特委領導人在
黃安的清水塘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
清水塘會議,決定開闢柴山保,實現
工農武裝割據,創建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第七軍在柴山保一帶往返游擊期間,將司令部設在水口寺。
1928年7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在柴山保尹家咀召開會議。會上根據上級指示,宣布改編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這是
鄂豫皖蘇區第一支紅軍隊伍。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吳光浩犧牲後由
徐向前擔任),戴克敏任黨代表,曹學楷任參謀長。全師約120人,分編為4個大隊(對外稱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團)。第一大隊大隊長
晏仲平,黨代表王樹聲;第二大隊大隊長
廖榮坤,黨代表
江竹青;第三大隊大隊長
徐其虛,黨代表
吳先籌;第四大隊大隊長
程昭續,黨代表
江子英。隨後,又成立2個特務隊,專門擔負在敵占區偵察、籌款和鎮壓反革命等任務。到11月間,成立師政治部,
陳定侯任主任。尹家咀會議決定恢復黃安、麻城等縣委和部分區委,以改變過去軍隊和地方組織不分的情況。同時迅速發展各地黨團組織和游擊戰爭,普遍開展以抗捐、抗租、抗稅、抗稞、抗債為內容的“五抗”運動,進一步發動民眾。
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宣告成立,參加大會代表120多人,大會選舉程炳煌為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王宗文(財經)、
羅明高(糧食)、秦漢文(女,土地)、傅梅臣(武裝)、陸漢卿(女,婦女)、韓浚川(內務)為工農民主政府委員,韓浚川兼秘書。這是
鄂豫皖蘇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
蘇維埃政權。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載歌載舞,激情滿懷地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慶祝工農民主政權的成立!” 會上,歡慶的人民民眾和政府組織的宣傳隊一起還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這次慶祝會上唱起來的。
1929年11月20日,在柴山保地區鬍子石召開了中國共產黨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9人,中央巡視員
曹大駿、
王平章出席了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鄂豫邊特委,徐朋人、
徐向前、
王平章、
徐寶珊、陳學潤、
詹才芳、
周純全、徐恕風、范進升等9人為委員,
戴季英、
鄭新民、
張心灼等5人為候補委員,徐朋人為書記,王平章為組織部長,徐寶珊為宣傳部長。大會通過了政治任務、組織問題、蘇維埃問題、軍事問題、民眾運動、宣教問題、共青團和青年運動、救濟問題等九個決議。
1929年12月29日,鄂豫邊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河南光山細吳家(今屬新縣陳店鄉)召開,建立了鄂豫邊革命委員會,曹學楷當選為主席。
1930年1月1日,鄂豫邊區特委將早在1929年建立在
郭家河鄉麻布、
陡山河鄉陳冲等幾個修械所集中起來,遷往柴山保佛爾寺,命名為“鄂豫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4月,改名為“鄂豫皖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1931年4月,廠址由佛爾寺遷到檀樹崗附近的熊家咀,並在紅安、光山、麻城、陂孝北縣境設立了四個分廠。1932年4月,總廠又由熊家咀遷到柴山保王灣。兵工廠修配槍枝、製造撇把槍、子彈。在當時只有一般的烘爐、風箱、錘子等簡單手工工具。1931年9月紅軍打開油尖山寨,繳獲了敵人一個小型造槍廠,接收了24名技術工人,生產撇把槍和來福槍。鏜床由一個工人整天搖動套有皮帶的石磨,帶動另一端卡有槍管的小石磨。後來,工人們大膽革新,長炮、子彈等產品試製成功,大批生產。從1930年初到1932年秋,佛爾寺兵工廠共修理長槍數千支、短槍數百支,生產撇把子槍3500餘支,來福槍800餘支,以及子彈、大刀、長矛等武器。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柴山保王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個地區和平漢鐵路的工農兵代表200餘人。大會通過了政治報告,討論了擴大紅軍、土地革命、赤衛軍等問題,成立了鄂豫皖邊區
蘇維埃政府。民主選舉產生了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選舉
甘元景為主席,甘元景、
鄭行瑞、
熊少山、
朱淑芳、
袁克服、詹以錦、
李梯雲等為委員。至此,鄂豫皖邊界地區黨政軍統一組織起來,
鄂豫皖蘇區正式形成。
1932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為了便於控制鄂豫皖邊界的
大別山區,對付革命力量,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
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縣治,設立經扶縣,柴山保由光山縣劃入經扶縣。
1947年12月30日,經扶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在柴山保王灣召開。會上,代表們提議更換縣名。有人提議以劉伯承之名為縣名,也有人提議以革命烈士
沈澤民或
肖先發等人名為縣名。穰明德把會議情況向劉伯承、鄧小平作了匯報。劉伯承說:“還是不以人名命縣名為好,就叫新縣吧!一是人民獲得了解放,開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鎮為縣治所。”最後,與會代表500餘人一致通過改經扶縣為新縣。大會選舉邱進敏為新縣人民政府縣長。
1962年,柴山保改稱陳店公社。
1983年,陳店公社改稱陳店鄉。
自然資源
全鄉總面積75.11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山場面積6.8萬畝,耕地面積9330畝。人均耕地0.62畝,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等農作物。陳店鄉是新縣茶葉、板栗、銀杏生產地之一,全鄉現有茶園面積5500畝,板栗果地5000餘畝,已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0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英礦儲量達500萬噸。
基礎設施
到2010年底,全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鄉現有移動、聯通通信基站7個,程控電話500門,電視入戶率達99%。交通十分便利,全鄉每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水資源豐富,現建有新縣第二大飲水工程——金橋水庫人畜飲水工程,使6個村80%的農戶用上自來水。全鄉有小型水庫9座,蓄水量3000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陳店鄉是新縣歷史上有名的貧困鄉。1986年,全鄉人均純收入84元,財政收入4.7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陳店鄉經濟社會有較大發展。2004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656.3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4089萬元。鄉財政收入完成6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63元。2005年,全鄉糧油總量分別達到9725噸、656噸。田間以種植
水稻為主,年產稻穀460萬公斤,旱地間作以花生為主,年產乾果40萬斤。全鄉有小型水庫9座,年產鮮魚45萬斤。茶園面積5500畝,茶葉加工廠15個,年產乾茶45萬公斤,產值5000萬元。板栗種植面積5000餘畝,年產板栗20多萬公斤。2008年,全鄉生產總值完成1.85億元,增長21.7%,社會固定投資完成1.07億元,增長109.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萬元,增長2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18元,增長14.2%。向國內外輸送勞務人員5000多人,創收8000萬元以上。
近年來,大力發展以板栗、
黑李、銀杏為主的高效林果業。目前已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05萬畝,建成東風嶺、雷劈溝、磨雲山、棉子山、代崗銀杏基地、客脊嶺等6個鄉辦板栗、銀杏基地,姊妹坡、秋風嶺兩個美國黑李基地。
全鄉鄉鎮企業規模少,產值低,重點鄉辦企業有金橋電站、自來水公司、東風嶺經濟林基地等。從業人員達56人。
特色產業
陳店鄉是新縣茶葉、板栗、銀杏生產地之一,是
信陽市名優茶基地鄉,新縣第二大產茶鄉。茶葉產量高、質量好,色香味俱佳,具有“茶香冠六情,滋味揚九區”之譽,堪稱茶葉珍品,暢銷湖北、河南、山東、山西、上海等十幾個省市,是陳店鄉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05年,陳店鄉的毛峰在第十三屆中國信陽茶文化節上被中國茶葉流通廠辦會茶質量評比
信陽毛尖金獎。在2009年河南省茶產業明星鄉鎮評選活動中,陳店鄉和同縣
八里畈鎮被授予“2009河南省茶產業明星鄉鎮”稱號,叫響了新縣的茶葉品牌。
此外,轄區內
紅色旅遊資源也較豐富,現有省級革命舊址3處,縣級革命舊址7處。在這些人文景觀中既有“克政齊風”的
道光欽賜,又有蓋靈寺的深山廟宇,同時還有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佛爾寺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蓋靈寺列寧號飛機場舊址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舊址
1、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山背村河南灣東側。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原為一寺廟名,為水口寺,坐西朝東,前後兩排房屋各3間,南北廂房各1間,構成一個四水歸池的天井小院。除前排房前牆為磚牆外,其餘均系木柱土牆結構的灰瓦房,大門開在前牆正中。占地面積123平方米。1986年,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對舊址進行了維修,1996年又進行了局部整修。現舊址保存完好。
2、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程七灣村。2004年被
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及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原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兩排各有3間正屋,東西兩側各有耳房1間,組成四水歸池的天井院。大門開在前排中間,門框用條石砌成,前牆上用“花撐”雕磚封檐,天井四周有寬敞廊檐,檐上裝飾花紋。房屋高大寬敞,富有民族建築特色。
3、 鄂豫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及特委舊址位於新縣陳店鄉鬍子石村。1979年舊址被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鄂豫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及特委舊址坐北朝南,共有房屋10餘間,均系青磚瓦房。正屋5間,前面有東西相對的8間配房,構成一座長方形大院。門前不遠處有一條自北向南流的小河。大門樓和正屋頂用小青瓦調脊,燕尾山牆,並用多疊花磚封檐。東側兩個單間是當時大會辦公室,西側3間正屋是會場。戰爭年代,東西配房均被毀壞,現僅剩大門樓和正屋。
4、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高灣村佛爾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從新縣鬍子石村徵集到一個鐵砧,經調查考證為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兵工廠的生產工具。鐵砧為生鐵鑄成。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坐北朝南,前排為機修車間,後排為造槍車間,兩側為工人住房。前後兩排各5間房屋,旁邊有耳房相連,構成四合大院。大門兩側有一對蹲坐石獅,門外立有一塊高1米,寬0.5米的石碑,上刻“佛爾寺”修建沿革。1933年,前排房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現僅存後排房5間,經多次維修,保存完好。系青磚灰瓦建築,長約21米,進深約11米,室內用16根木柱支撐,青方磚鋪地。寺院前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又名試槍樹,工人們用此作為校槍的“靶子”。現此樹猶存,雖彈痕累累,但仍枝繁葉茂,茁壯屹立。
5、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王灣村。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原為王氏宗祠,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院。後院已被敵人燒毀,現只剩前面一排小院,是當時辦公的地方。大門前有一株蒼勁古柏,為當地“三台八景”之一。
6、蓋靈寺列寧號飛機廠舊址位於新縣陳店鄉梅花村。1979年舊址被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2月,農民赤衛隊繳獲國民黨川軍劉湘部的“
容客號”柯塞式高級教練機,飛機修好後命名為“列寧號”,軍委隨即設立了航空局,並在次地修建了機場。
文化教育
陳店鄉現有1所中學、10所國小。其中鬍子石、代崗、細吳、程七等村國小建了教學樓及實驗樓,其他各村國小教學條件也有很大改善,基本實現了“六配套”,村村辦起了幼稚園。2002年,鄉黨委、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建起了一幢中學教學樓、一幢中學實驗樓、一幢學生裝宿舍樓。在
李德生老首長的關心支持下,建起了全縣僅有的一個中學語音室。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分別為98%、100%。全鄉有文化站1個、閱覽室2個、書店2個。
基層組織
陳店鄉轄細吳、杜灣、梅花、代崗、高灣、鬍子石、山背、程七、王灣、雲山10個行政村,117個村民組,114個自然村3651戶,全鄉現有20個黨支部,436名黨員,38名村幹部,67名幹部、職工。
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鄉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緊緊圍繞“爭當中原崛起後起之秀排頭兵”的發展定位,以“弘揚
柴山保精神,爭當再創業功臣”為主題,以和諧穩鄉統領農村工作全局,進一步開創農業固鄉、茶葉興鄉、旅遊名鄉、生態綠鄉、勞務富鄉新局面,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