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珊(湖北籍中共早期黨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寶珊(1903-1935),湖北漢川人。

徐寶珊繼續當選為鄂豫陝省委書記。

1935年5月9日,由於長期轉戰,過度操勞,積勞成疾,徐寶珊病情突然惡化,不幸病逝於陝南龍駒寨(今丹鳳縣城),年僅3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寶珊
  • 別名:原名許惟豫,乳名顯萬,學名文弼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漢川
  • 出生日期:1903年7月
  • 逝世日期:1935年5月9日
  • 職業:革命戰士
  • 畢業院校:武漢中學
  • 信仰:共產黨
  • 分類:革命烈士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創辦的武漢中學。在這裡,他開始閱讀進步書刊,逐步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罷工、罷課等鬥爭。1926年春,他與一些熱血青年一起,回鄉宣傳革命主張,組織農民協會,從事工農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他被農民協會選送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不久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後,徐寶珊由廣東輾轉回到武漢,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先後擔任漢川中心縣委執委等職。1929年初,他調任湖北省委巡視員,被派到孝感領導開展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在異常艱難的鬥爭環境中,他抱病堅持工作,組建孝感中心縣委並擔任書記,並開始組織游擊隊,建立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推動鄂東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
從1929年起,他先後擔任中共鄂豫皖特區委員會委員、鄂豫皖特委委員兼組織部長、鄂豫皖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鄂豫皖臨時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鄂豫皖省委委員兼鄂東北特委(道委)書記等重要職務,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3年11月,他代理鄂豫皖省委書記後,糾正“左”的錯誤政策,注重改變對敵鬥爭策略,與省委吳煥先鄭位三徐海東等同志一道直接領導紅二十五軍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擺脫了被動局面,有力牽制和消滅敵人,尋機開闢新的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和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1934年11月,遵照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在和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帶病和省委及紅二十五軍領導一起,率領部隊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由皖西突出敵人的重重包圍,艱苦轉戰鄂豫兩省,粉碎了敵人重兵的圍追堵截,進入陝南一帶,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4月,徐寶珊主持召開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決定正式建立鄂豫陝省委,徐寶珊繼續當選為鄂豫陝省委書記。
1935年5月9日,由於長期轉戰,過度操勞,積勞成疾,徐寶珊病情突然惡化,不幸病逝於陝南龍駒寨(今丹鳳縣城),年僅32歲。

主要事跡

1903年7月出生於湖北省漢川縣。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創辦的武漢中學。在這裡,他開始閱讀進步書刊,逐步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罷工、罷課等鬥爭。
1926年春,他與一些熱血青年一起,回鄉宣傳革命主張,組織農民協會,從事工農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他被農民協會選送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不久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後,徐寶珊由廣東輾轉回到武漢,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先後擔任漢川中心縣委執委等職。1929年初,他調任湖北省委巡視員,被派到孝感領導開展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在異常艱難的鬥爭環境中,他抱病堅持工作,組建孝感中心縣委並擔任書記,並開始組織游擊隊,建立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推動鄂東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
從1929年起,他先後擔任中共鄂豫皖特區委員會委員、鄂豫皖特委委員兼組織部長、鄂豫皖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鄂豫皖臨時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鄂豫皖省委委員兼鄂東北特委(道委)書記等重要職務,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3年11月,他代理鄂豫皖省委書記後,糾正“左”的錯誤政策,注重改變對敵鬥爭策略,與省委其他同志一道直接領導紅二十五軍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擺脫了被動局面,有力牽制和消滅敵人,尋機開闢新的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和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1934年11月,遵照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在和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帶病和省委及紅二十五軍領導一起,率領部隊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由皖西突出敵人的重重包圍,艱苦轉戰鄂豫兩省,粉碎了敵人重兵的圍追堵截,進入陝南一帶,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4月,徐寶珊主持召開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決定正式建立鄂豫陝省委,徐寶珊繼續當選為鄂豫陝省委書記。
1935年5月9日,由於長期轉戰,過度操勞,積勞成疾,徐寶珊病情突然惡化,不幸病逝於陝南龍駒寨(今丹鳳縣城),年僅3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