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商洛縣城遺址 該遺址在龍駒寨鎮西7.5公里的商鎮街。唐
武德二年(619),由古城遷商洛縣治於此,商洛縣轄今丹鳳、商南兩縣大部。歷唐、五代、宋、金共535年,到金
貞元二年(1154)廢縣為鎮,建城至今1400餘年。城牆建築損壞殆盡,唯靈光院後之古路村稱為“北城根”,尚有夯土遺存。其原城址在今鎮中心,約東西長500、南北寬330米。遺址西,有漢“四皓墓”及碑;南隔丹江有“商山寺”(建於唐前);東北隅,有唐建靈光院(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大殿遷建於龍駒寨鎮花廟)及清建彭公祠;東城外尚有初為唐建之顯神廟、彌陀寺等。其他古建築有城隍、關帝、文昌、玄王(契)廟等。今糧站院內尚有宋墓一座。1987年在商洛縣城遺址曾出土金代“都統之印”一枚。而今該城址有新、舊街道兩條,為商鎮區公所及商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被闢為開發區。
龍駒寨城遺址 龍駒寨,即今丹鳳縣城。故稱龍龜寨,後因傳說劉邦伐秦,其坐騎產駒此寨,遂有“龍駒寨”之名。亦謂“項羽“神驥烏騅”產此而得名。
史料記載
宋《元豐九域志》稱唐、宋代“商洛縣有青雲鎮”,俗傳即此。明設巡檢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龍駒寨設商州州同衙門。民國四年((1915),設商縣縣佐公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紅軍長征經此,建龍駒寨蘇維埃。民國三十七年(1948)10月8日,建“陝西省龍駒寨設治局”(屬三等縣建制)。1949年6月1日龍駒寨解放,為丹鳳縣縣城。
龍駒寨早在春秋戰國時,即是由西北通往東南之交通要衝,亦系軍事要地。自古有“陝東南第二門戶”之稱。舊城始建無考,僅知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攻城時毀於戰火。清順治九年(1652),重修寨城“設戍防守,通商惠工”。民國二十四年(1935)再次重修城牆、城樓,舊有“五里長街”。西城門樓在老街與西環路交匯處,門額書:“陝南屏障”;東城門樓在今老街與東環路交匯處的大石橋,門額書:“三秦要津”;南城門樓在今中心街南端;北城門樓在今中心路與北新街相交處。城牆系夯土板築,約高7米,厚3.3米。門樓為磚石結構。城內四隅和東澗、白家塬、冠山溝口各有炮樓一座。該城城牆於解放後擴街時拆除。
龍駒寨城外,北橫雞冠山(鳳冠山),山勢崢嶸,為死火山堆,海拔955.9米,至今山頂尚有古寨(石牆東西400、南北200米);東有鹿池城,古稱東寨;西有古城嶺,古稱西寨;南有寨子溝大寨。四寨若龍駒寨之四廓。抗戰後期,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曾駐寨西2.5公里之陳家村,指揮豫西對日作戰。
《禹貢》載,時荊襄貢物水運至此,起旱入洛河達冀洲。故龍駒寨自古以水旱碼頭聞名。舊有河街二條(單街)、正街一條。河街已為水毀,正街分布著數百家過棧行、騾馬店、駱駝場、銀錢鋪、發貸行等商店及“十大會館”、“十八座廟宇”。迄今尚有船幫、鹽幫、青器幫、馬幫會館及城隍廟、紫陽宮、金山寺等古建築。明代旅遊家徐霞客,北謁太華之後曾自龍駒寨碼頭登舟,歷經陝豫鄂三省,漂流至丹江口,南朝武當。車船如蟻,商賈如雲的古鎮,由於商貿繁榮,明代即建稅司衙門,清代厘金歲額居全陝之冠。道光三十年(1850),英商買辦韓福泰來寨開設“福泰洋行”。是年設武漢郵政總局龍駒寨郵政支局。在龍駒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清末、民初天主教、福音教之外國傳教士相繼來寨設立教堂(原址尚存)。宣統三年(1911),天主教徒華國文採用義大利釀造工藝,辦起了西北第一家葡萄酒廠。道光七年(1827),州同衙門於鳳冠山下創建冠山書院,曾與商山書院齊名。《續修商縣誌稿》稱“西有‘秀閣’書聲,東有‘冠山’書聲”。迄今書院舊址仍存。紅軍長征經此時,建立“龍駒寨蘇維埃政府”,遺址在紫陽宮。中共鄂豫陝省委書記徐寶珊長征中病故葬此,1985年築紀念亭於縣烈士陵園。解放後沿北城牆漸次修成北新街,然舊街古貌仍存。
龍駒寨西距西安190公里,東距武關40公里,南至
荊紫關140公里,北通潼關160公里。可東出南陽,直趨中原;南下襄樊,以控武漢。自古為藍武道上的軍事重鎮,解放後為丹鳳縣城。
龍駒寨舊有城,民國重修,猶有東南西北四寨。特別是城北海拔955.9米之鳳冠山(俗稱雞冠山),為城區主峰,扼此,可控全城。明末李自成義軍,清代白蓮教、太平軍,及至工農紅軍長征和解放戰爭,凡進駐龍駒寨者,無不扼守鳳冠山寨為制高點。龍駒寨在歷史上不僅系水旱碼頭,交通要衝,而且為軍事要塞,被稱為“陝南屏障”、“三秦要津”,“武關西陝東南第二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