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陝西乾縣)

乾縣(陝西省鹹陽市管轄縣)

陝西乾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縣,隸屬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鹹陽市西部,介於地處北緯34°19′~34°45′、東經108°00′~108°24′之間。東接禮泉縣,南連興平市武功縣,西鄰寶雞市扶風縣,北靠永壽縣麟遊縣,總面積1002.7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乾縣轄1個街道辦、15個鎮,173個行政村,53.61萬人。政府駐地城關鎮文前巷1號。

乾縣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乾縣境內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條河流,大中小型水庫22座,水灌條件優越。乾縣交通便捷,312國道、福州—銀川高速公路西平鐵路西銀高速鐵路和西法城際鐵路穿境而過。乾縣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安鹹陽半小時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貿重鎮。境內有乾陽書院、乾陵等景點。

2019年,乾縣地區生產總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0.9%;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6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140.3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187.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同比增長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縣
  • 外文名:Qianxian
  • 別名:乾州、奉天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省鹹陽市
  •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北部、黃土高原南緣
  • 面積:1002.7 km
  • 下轄地區:1個街道辦、15個鎮、17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城關鎮文前巷1號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3300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53.61萬人(2019年)
  • 著名景點乾陵、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靖陵、莊陵
  • 火車站乾縣站
  • 車牌代碼:陝D
  • 地區生產總值:171.6 億元(2019年)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方言-乾州話
  • 著名小吃:鍋盔、掛麵、豆腐腦、餷酥等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人口,交通,公路,公交,鐵路,航空,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事業,體育事業,文化事業,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歷史文化,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約前21~前16世紀),按禹貢九州,為雍州之域。
(約前16~前11世紀),仍屬雍州。殷末,為岐周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試剃贈頌,屬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據。
東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戰國時,乾地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國內設41縣,乾地初置好畤縣。以縣境內有祭天的好疇而得名,治城在今縣東好疇村。
魅力乾縣魅力乾縣
(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戰汗定統一了六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設內史(內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為行政區名),好疇縣屬內史管轄。秦末,項羽分內史地,章邯王鹹陽以西,為雍國,好疇縣為其轄地。
西漢(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國。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罷郡復為內史,好疇縣屬之。漢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內史,治京西之地。後又分右內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為秦官名,漢用其號),好疇縣歸其所屬。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好疇縣自此屬右扶風。
王莽新朝(9~23),好疇縣曾被更名為好邑。
東漢(25~220),建武初年,好邑復名好疇縣。建武六年,撤銷好疇縣,以其戒凶地併入池陽縣(池達慨整愉陽縣境包括今三原、涇陽、禮泉、乾縣等地),屬司隸左馮翊領轄。
三國(220~265),池陽歸魏,初屬司隸馮翊郡。中葉以後,改屬扶風郡。
西晉(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風郡為秦國,治所在池陽(治所在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二里,俗名迎冬城。)。晉惠帝元康中,分池陽西部之地,再置好疇縣,治城在秦漢時好疇故城南2里處,屬秦國改置之京兆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317~420),呈割據局面。這一時期,行政制度無常,好疇縣曾一度撤銷。乾地先後歸前秦、後秦等國統轄。
南北朝(420~589),乾地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區。北魏太武帝始光時(424年後),改池陽為寧夷縣(兼有今縣東境部分地方),屬雍州鹹陽郡,而復設立好疇縣為扶全狼幾風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疇縣西部置漠西縣,以縣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分鹹陽郡地置寧夷郡、寧夷縣屬之。好疇縣、漠西縣統屬武功郡(扶風郡廢)。此時乾境仍分屬三縣。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寧夷郡曾改置為秦郡,寧夷縣仍歸其所轄,好疇、漠西縣屬武功郡未變。建德二年(573),撤銷秦郡,併入鹹陽郡,寧夷縣即屬鹹陽郡。建德三年(574),並好畤入漠西縣,漠西縣再屬扶風郡。
(581~618),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改漠西為上宜縣(上宜兼有今永壽縣境地)。十八年(598),改寧夷為醴泉縣(仍兼有今縣東境之地),並分上宜置好疇縣。此時乾地仍分屬三縣,隸屬京畿之雍州(鹹陽、扶風等郡廢后所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廢好疇,併入上宜縣。是時乾境東歸醴泉縣,西屬上宜縣,隸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疇縣,治城在今縣東北6里隋太子莊陵城。宋《長安志》載,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無考。貞觀元年(627),稷州廢,好疇又隸屬雍州。貞觀八年(634),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撤銷好疇、岐陽,復置上宜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廢。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又升乾州為威勝軍,領奉天、好疇等五縣,上屬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裁威勝軍,復為乾州,領奉天一縣,隸復置之京兆府;好疇縣別屬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好疇亦歸屬京兆府。後晉、後漢、後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隸屬乾州,好疇縣仍歸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陝西路統管。熙寧三年(1070)乾州廢,奉天、好疇均隸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於奉天縣置醴州,領一縣,好疇縣改隸鳳翔府。神宗元豐元年(1078)醴州廢,奉天還隸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復置乾州,領奉天、好疇縣。隸屬鳳翔府未變。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隸環慶路,下轄奉天、好疇、永壽、武功、醴泉五縣。
(1128~1227),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匪永殼奪取陝西諸州縣。天會八年(1130),金將婁室克豳州,醴州降,後與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屬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復改醴州為乾州,領奉天、好疇、醴泉、武亭(武功)四縣(是時永壽屬邠州)。
(1271~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乾州歸蒙古。己煉多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後撤銷奉天、好疇兩縣,其境域併入乾州,州牧親民自此始。是時,永壽復歸乾州,州亦領轄三縣:永壽、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隸陝西行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後,歸屬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乾州屬之,州仍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縣直屬西安府。從此乾州只領永壽、武功二縣。
(1644~1911),初沿明制。於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
中華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不再轄永壽、武功二縣。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成立,廢道,乾縣直屬陝西省政府。民國26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彬縣)。民國30年(1941),乾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1949年5月,乾縣解放,歸屬陝甘寧邊區彬縣分區。1950年5月,陝西省整編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撤銷寶雞專區,改由省直轄。1959年1月,乾縣、永壽禮泉三縣合一,縣名乾縣,直屬省轄。1961年10月,恢復原三縣舊制,乾縣改屬鹹陽專區。1968年9月改專區為地區,歸屬未變。1984年,實行市管縣,鹹陽地區改置為鹹陽市,乾縣為鹹陽市管轄。

行政區劃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後,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後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
乾縣地圖乾縣地圖
1956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併為23個鄉,即城關、陽洪、靈源、大楊、薛錄、馬連、長留、楊漢、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陽、周城、臨平、乾陵、梁山、吳店、鐵佛、陽峪、峰陽、注泔鄉。上述23鄉,其中梁山、吳店、鐵佛、峰陽、注泔、陽峪6個鄉歸陽峪區領導;新陽、臨平、周城3個鄉歸臨平區領導;其餘14個鄉均由縣直接領導。
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大型人民公社。計有城關、長留、漠西、乾陵4個鄉建成的新華人民公社;陽洪、靈源、大楊3個鄉建成的東風人民公社;薛祿、大牆、馬連3個鄉建成的衛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楊漢4個鄉建成的紅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陽、臨平、石牛4個鄉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吳店兩鄉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鐵佛、陽峪兩鄉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關頭鄉建成的春風人民公社;注泔鄉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陽鄉建成的峰鋼人民公社。
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併入乾縣。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9個公社(此時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其名稱是:城關、陽洪、薛祿、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禮泉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永壽甘井、儀井兩鄉)、峰陽。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以便領轄全社。
1961年,大縣撤銷。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
1963年3月,薛祿公社分為薛祿、大牆兩個公社;陽洪公社分為陽洪、大楊兩個公社。全縣計25個公社,1個城關管理區。1965年9月,東街3個生產隊劃歸城關管理區,管區遂改名為城關鎮,全縣計26個社鎮。
1971年5月,城關鎮與城區公社合併,稱城關公社。到1983年底,全縣共25個公社,下轄306個大隊、2059個生產隊。
2001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2鎮8鄉,12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姜村鎮。8個鄉包括:梁山鄉、大楊鄉、周城鄉、石牛鄉、新陽鄉、大牆鄉、漠西鄉、關頭鄉。
2010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6鎮4個社區,16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4個社區包括:石牛社區、大牆社區、漠西社區、關頭社區。
2016年底,乾縣各鎮(辦)行政村撤併,設立1個街道辦、15個鎮,173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城關街道辦事處;15個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乾縣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省城西安之西北。地處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之間。東接禮泉縣,南連興平市武功縣,西鄰扶風縣,北靠永壽縣麟遊縣。乾縣處於秦隴之要衝。九嵕山控其東,漆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台原,312國道自東而北曲折穿境而過。
乾縣

地形地貌

乾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漠谷河漆水)從縣境東、中、西三個部位由北向南流經北、中部地區。全境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黃土高原和河谷階地。按地形可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淺山丘陵溝壑區,海拔650~1467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49%;南部為黃土台原區,地勢較平坦,稍有波皺起伏,並有較多的寬淺窪地,海拔520~650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51%。

氣候

乾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1℃,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冬季乾燥寒冷,常有冬旱。春季氣溫漸高,為冷暖交替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變化大,雨水不均。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但降水分布不均,亦常有夏旱伏旱。秋季溫和、濕潤,多連陰雨。由於境內地貌特點、氣候差異等原因,氣溫東南稍高,西北偏低。

自然資源

乾縣耕地面積103萬畝,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條河流,大中小型水庫22座,水灌條件優越;石灰石儲量3億立方米,屬國家優質礦石,易於開採;礦泉水、地熱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人口

民國17年(1928),乾縣有男92058人,女77442人,總計1695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總量迅速增加。1949年乾縣人口有220739人,1984年為441627人,淨增了220888人。1990年7月1日,乾縣人口為491803人。80年代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01‰。
2010年乾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3073人,占51.63%;女性人口為254015人,占48.03%。同2000年的544846人相比,共減少17758人,下降了0.98%。乾縣有漢、回、藏、滿、瑤五個民族。
2019年,乾縣常住人口53.61萬人,出生率9.67‰,死亡率5.38‰,自然增長率4.29‰,城鎮化率44.64%。

交通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108線,省道107線共同構成了乾縣交通大骨架,並規劃有乾岐高速(乾縣至岐山)。

公交

1路火車站至一中至乾陵,2路火車站至二中至乾陵,4路浩澤至一廣場。

鐵路

西平鐵路在此設有乾縣站,於2015年4月正式開通客運服務。
銀西高鐵於2015年底正式開建,在乾縣與西平鐵路既有站乾縣站並場設站,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
關中城際鐵路鹹陽機場至法門寺線計畫2017年開建,自法門寺經召公、臨平引入銀西高鐵乾縣站,利用銀西 高鐵60餘公里至鹹陽機機場。

航空

乾縣緊鄰西安鹹陽國際機場,通過高速公路前往僅46km的距離,航空優勢明顯。

政治

縣委書記
焦志鵬
縣委副書記、縣長
閆興斌
縣委副書記、縣委政法委書記
張會文
參考資料:

經濟

綜述

2019年,乾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0.9%;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96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3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87.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3.5%。

第一產業

1980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乾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
1984年,乾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乾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2008年乾縣農業總產值12.4億元。乾縣土地總面積150萬畝,耕地面積75萬畝,糧食麵積95萬畝。2008年,乾縣糧食總產29.2萬噸,其中夏糧總產17.46萬噸,秋糧11.75萬噸。油料5.51萬畝,2008年,油料總產7491噸。蔬菜面積2.88萬畝,蔬菜產量25082噸。乾縣果園面積43萬畝,其中蘋果34.27萬畝,梨2.3萬畝。水果產量43萬噸,其中蘋果35萬噸,梨3.22萬噸。2008年造林面積3.1萬畝,育苗面積0.15萬畝。
2016年乾縣農業總產值完成55.61億元,同比增長3.8%。農業增加值完成32.89億元,同比增長3.8%。
2018年,乾縣新栽雙矮蘋果1.13萬畝,中早熟蘋果1.03萬畝,改造老果園6300畝,新建千畝果業示範基地3個,全縣果園面積發展到5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2萬畝,總產達到6.3萬噸。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1.5萬畝。

第二產業

乾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製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製造工業等。
雙乳凌煙雙乳凌煙
1963年,乾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乾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
1982年,乾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
2008年,乾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2016年,乾縣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201.2億元,同比增長12.39%;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63.1億元,同比增長9.15%。
2018年,乾縣的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53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家。全年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206.6億元,增長9.63%,工業增加值完成57.4億元,增長6.06%。

第三產業

1958年由於“大躍進”浪潮,商業開展“大購大銷”大搞商辦工業,“放衛星”、“保外貿”,只算政治賬,年底供銷系統自有流動資金49萬元,銀行貸款267.4萬元,固定資金總值18萬元。1976~1985年因連年陰雨,庫房商品霉變,造成巨大損失。1978年虧損33.89萬元,1984年虧損39.1萬元,1985年虧損8.3萬元。
2006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
2011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2016年,乾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68億元,同比增長17.9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12億元,同比增長9.7%。
2019年,乾縣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3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3.5%。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1978年,科委創辦《乾縣科技》期刊,1980年,改作《乾縣科技》小報,以宣傳工農業生產,畜牧獸醫、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乾縣的科技動態為主,每期4000份,發行到縣級單位和鄉村。1985年,科委根據縣經濟發展的需求,創辦《科技與信息》小報,出刊七期,印發28000份。
乾縣仿唐街乾縣仿唐街
1987年,為貫徹全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開展了科普宣傳月活動。乾縣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76期,培訓技術人員18000人次;印發工業、農業、衛生等28個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繪製科普圖冊6000多份;製作科普宣傳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場次以上;召開各種技術現場會116次,與會人員193000多人次。
1988年,科委又編輯了《技術信息與諮詢》合頁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發行12000份,運用市場機制開拓技術市場,促進技術進步。
2010年,乾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58戶,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8%,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工業區被命名為“陝西省星火技術密集區”。

醫療衛生

民國時期,縣境內共有中、西醫醫院、診所24家,其中縣城19家,從業者大都和藥鋪結合,坐堂行醫或在家行醫,設備極其簡陋。 1949年6月,成立乾縣診療所。 1954年,縣境內個體診所64家,中西醫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醫生聯辦診所22家(中醫11家,西醫11家),人員共133人,其中中醫111人,西醫12人,其他10人。
1983年,乾縣共有衛生醫護人員93人,其中中醫中藥人員66名,西醫人員15名。1990年,乾縣衛生醫護人員共15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1人,醫師36人,初級衛技人員83人,病床100張。1997年,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12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0名,主治醫師53名,醫師121名。
2010年,乾縣共有縣級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5所,擁有床位3400張,縣人民醫院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愛嬰醫院”,縣中醫醫院被確定為國家示範中醫醫院。
2018年,乾縣累計為貧困患者報銷門診及住院醫藥費3681.58萬元,比非貧困戶多報銷525.76萬元;財政出資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繳納了2019年合療及大病保險費,為6964人辦理了慢性病手續,貧困民眾參合參保率、慢性病簽約服務達標率均達100%。

教育事業

民國12年(1923),借乾縣高等國小校(今乾師附小處)附設縣立初級中學班,招生兩個班,不足百人。民國28年(1939),招生四個班(內有女生一班),補習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員17人。民國38年(1949),十年間乾縣中學國中畢業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
1950年,陝西省立乾縣中學招收國中班六個,高中班三個。1956年,在楊安村創建乾縣初級中學,乾縣中學生總數達1895名。從建國到1965年,乾縣共培養國中畢業生4778名,高中畢業生1639名。
1998年,乾縣計有縣轄高中7所,鄉轄國中27所,國小416所。
2010年,乾縣中國小校340所,其中:省級標準化高中3所,教育教學質量名列鹹陽市13個縣、市(區)前列。
2016年,乾縣一中順利通過省級示範高中複評驗收。
2018年,乾縣完成了145個校建項目及所有學校內部設施配套、信息化建設任務,"雙高雙普"高質量通過省上評估驗收,中考人均分數首次突破400分,高考榮獲全市質量提升獎。

體育事業

2019年10月,乾縣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成功開賽,肯亞、喀麥隆、蘇丹3個國家及中國的31個省52個城市,共4000名選手和跑步愛好者參賽。

文化事業

2018年,乾縣新納規上文化企業7戶,建成鄉村舞台80個、綜合文化站12個,舉辦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輝煌成就文藝演出等民眾文化活動396場次、各類體育活動20場次。

風景名勝

乾縣八景
唐陵戴帽
此為“乾縣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鋒,鑿山為穴,以山為陵。天將雨時,雲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了一頂綿軟的白帽。這一自然景觀很早就被當地人發現,有“乾陵戴帽,長工睡覺”之諺語,蘇東坡亦有“嶺上晴雲披絮帽”之佳句。
唐陵戴帽唐陵戴帽
漢宮流泉
漢宮即甘泉宮,位於縣境注泔鄉,距縣城17公里,相傳注泔西溝,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質純良,水量充沛。飲之,神清志旺;洗之,膚美目明。後秦始皇巡幸於此,建甘泉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九年,迎太后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後每逢盛夏,又必來此避署,飲泉思政。秦朝以後,漢朝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遊,或避暑,或狩獵,或沐浴,漢宮流泉,名盛一時。星移斗轉,歷史變遷,漢宮頹傾,甘泉涸竭,只剩瓦礫殘。
五峰疊翠
五峰,即五峰山,距縣城23公里,位於乾縣東北界,北扼永壽,東鄰禮泉,以五峰並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靈湫,禱雨多應。今有寶泉寺、洋人房、石炕、鳳凰窩等十二處景觀,是旅遊、觀光、登山、狩獵、休閒、避暑的佳境,據《民國·乾縣新志》記載“外國人伏天多避暑於此”。
五峰疊翠五峰疊翠
雙乳凌煙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較低,稱東、西乳峰,為乾陵之天然門戶。整個山勢,遠遠望去宛若一位仰臥於天地之間,頭枕梁山,腳蹬渭河,雙乳豐隆,體態優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託山勢,築台建梯,形如奶頭,逼真宛然,故當地又叫“奶頭山”。著名詩人郭沫若1960年來乾陵遊覽時;曾留下了“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之佳句。
石馬開道
此景距縣城6公里,與乾陵渾然一體,乾陵朱雀門南面從兩乳峰之間通向獻殿的御道兩側,豎有華表,石馬(翼馬)、駝馬、翁仲、述聖紀碑、無字碑、石獅、六十一賓王等大型精細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馬在前,雙翅高振,凌空欲飛,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學界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
石馬開道石馬開道
金龍鎖關
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龍塘溝。北關兩岸突攏,左右峭壁,據險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關,如金龍拱掌,咆哮水濤,巨龍般從峪谷噴出,跳躍關外,而後平緩,一瀉千里,逶迤向南。關險水急,盤龍鎖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龍巖古寺
位於乾縣臨平鎮西北6.5公里處,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傳該寺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溝坡相連,東北有耬山環繞,東臨陡峭的龍塘口,南面橫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腳下漆水河細流之旁,明萬曆年間已涸的溫泉,今又複流。溫泉水質富有礦物質,水溫34度左右,可沐浴、可療疾病。後因人為污染,溫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
響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縣東注泔鄉東泔谷,人稱東潭,東潭主要有:龍潭、神潭、鬼潭、白馬分鬃、一線天等十多處。一在縣西漠谷,人稱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測,其上於亂石罅中,高懸瀑布,衝激流響,訇然之聲,數里可聞,故名響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庫時埋於壩下,故此景又稱“東響石潭”。
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 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於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牆內有6個小龕,裡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

地方特產

酸湯掛麵
乾縣掛麵採用上乘精粉,加鹽水和成麵團,人工反覆揉搓成長蛇狀的大條,壓在瓷缸內“回性”兩晌,再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絲。麵條徐徐附落,漸漸由粗變綢,狀若髮絲,晾曬風乾,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長短,用馬蓮草紮成小把。食用酸湯掛麵時,先將掛麵在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後放入涼開水中冰過,再用筷子撈成小撮,在甑笆上濾淨水澆酸湯食用。
酸湯掛麵酸湯掛麵
調製酸湯:開水中兌上陳醋,加上骨頭湯或肉湯,再添上五香調料煎熬,湯沸後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雞蛋餅、蔥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將掛麵挑入細花碗裡,澆湯即可享用。乾州酸湯掛麵講究汪(油要多)、煎(湯要熱)、稀(面要少),湯清亮溢香。
豆腐腦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黃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發白時撈出, 倒入鋼磨,磨成細漿,用過漿布過濾,倒入大鍋中用旺火燒開,在燒煮過程中,用木勺把豆漿舀起,倒入,重複幾次,裝入桶內,倒入熟石膏水點制,停5分鐘後即成豆腐腦。鍋內加適量水燒開,倒入濕澱粉攪勻,下入胡羅卜絲、水發黃花、水冬粉等,煮開時即成滷汁。 食用時按季節,春夏秋季在豆腐腦碗內調入蒜汁、精鹽、醬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腦碗裡澆入占汁、再放人精鹽、醬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點是:色白軟滑,味美可口。
豆腐腦豆腐腦
餷酥
以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紅絲、白綿糖為餡,做成茶蓋般的圓餅,放入油鍋煎炸。圓餅炸成後紅中透黃,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歡。相傳餷酥為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後傳至乾州民間,延續千年,成為民間走親訪友、招待賓客的傳統食品。

歷史文化

乾州剪紙
乾縣人過春節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貼窗花,布置房間,以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窗花按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戲劇人物,如花亭相會、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孫悟空盜扇、劉海戲金蟾等;二類是花鳥蟲魚,如孔雀開屏、春燕剪柳、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丹鳳朝陽、魚兒鑽蓮等;三類是藝術字和圖案花卉,如雙喜、彩雲、佛壽、石榴、桃等。
乾州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於陝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在乾縣尤為盛行。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腔上繪有“蛟龍”,所以又稱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一般在元宵節表演,屬集體樂舞藝術,由15人到50人組成,也有百人參加的壯闊場面。蛟龍轉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轉鼓”顧名思義就是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指揮居中,號手兩側,在鼓轉的過程中鼓槌高舉一擊,鐃鈸呈弧形圍於大圈之外。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蛟龍轉鼓以其傳統性、民族性、藝術性,成為鼓樂和舞蹈藝術結合的一枝民間鼓舞奇葩。
乾州布藝
乾州布藝是流傳於陝西乾縣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作,集民間剪紙、刺繡、製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布藝,即布上的藝術,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誇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製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挑、拔(扎)、拼、纏、納、疊、鑲等技法來製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

榮譽稱號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榮獲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581~618),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改漠西為上宜縣(上宜兼有今永壽縣境地)。十八年(598),改寧夷為醴泉縣(仍兼有今縣東境之地),並分上宜置好疇縣。此時乾地仍分屬三縣,隸屬京畿之雍州(鹹陽、扶風等郡廢后所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廢好疇,併入上宜縣。是時乾境東歸醴泉縣,西屬上宜縣,隸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疇縣,治城在今縣東北6里隋太子莊陵城。宋《長安志》載,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無考。貞觀元年(627),稷州廢,好疇又隸屬雍州。貞觀八年(634),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撤銷好疇、岐陽,復置上宜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廢。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又升乾州為威勝軍,領奉天、好疇等五縣,上屬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裁威勝軍,復為乾州,領奉天一縣,隸復置之京兆府;好疇縣別屬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好疇亦歸屬京兆府。後晉、後漢、後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隸屬乾州,好疇縣仍歸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陝西路統管。熙寧三年(1070)乾州廢,奉天、好疇均隸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於奉天縣置醴州,領一縣,好疇縣改隸鳳翔府。神宗元豐元年(1078)醴州廢,奉天還隸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復置乾州,領奉天、好疇縣。隸屬鳳翔府未變。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隸環慶路,下轄奉天、好疇、永壽、武功、醴泉五縣。
(1128~1227),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奪取陝西諸州縣。天會八年(1130),金將婁室克豳州,醴州降,後與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屬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復改醴州為乾州,領奉天、好疇、醴泉、武亭(武功)四縣(是時永壽屬邠州)。
(1271~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乾州歸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後撤銷奉天、好疇兩縣,其境域併入乾州,州牧親民自此始。是時,永壽復歸乾州,州亦領轄三縣:永壽、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隸陝西行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後,歸屬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乾州屬之,州仍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縣直屬西安府。從此乾州只領永壽、武功二縣。
(1644~1911),初沿明制。於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
中華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不再轄永壽、武功二縣。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成立,廢道,乾縣直屬陝西省政府。民國26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彬縣)。民國30年(1941),乾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1949年5月,乾縣解放,歸屬陝甘寧邊區彬縣分區。1950年5月,陝西省整編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撤銷寶雞專區,改由省直轄。1959年1月,乾縣、永壽禮泉三縣合一,縣名乾縣,直屬省轄。1961年10月,恢復原三縣舊制,乾縣改屬鹹陽專區。1968年9月改專區為地區,歸屬未變。1984年,實行市管縣,鹹陽地區改置為鹹陽市,乾縣為鹹陽市管轄。

行政區劃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後,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後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
乾縣地圖乾縣地圖
1956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併為23個鄉,即城關、陽洪、靈源、大楊、薛錄、馬連、長留、楊漢、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陽、周城、臨平、乾陵、梁山、吳店、鐵佛、陽峪、峰陽、注泔鄉。上述23鄉,其中梁山、吳店、鐵佛、峰陽、注泔、陽峪6個鄉歸陽峪區領導;新陽、臨平、周城3個鄉歸臨平區領導;其餘14個鄉均由縣直接領導。
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大型人民公社。計有城關、長留、漠西、乾陵4個鄉建成的新華人民公社;陽洪、靈源、大楊3個鄉建成的東風人民公社;薛祿、大牆、馬連3個鄉建成的衛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楊漢4個鄉建成的紅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陽、臨平、石牛4個鄉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吳店兩鄉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鐵佛、陽峪兩鄉建成的鋼鐵人民公社;關頭鄉建成的春風人民公社;注泔鄉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陽鄉建成的峰鋼人民公社。
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併入乾縣。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9個公社(此時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其名稱是:城關、陽洪、薛祿、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禮泉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永壽甘井、儀井兩鄉)、峰陽。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以便領轄全社。
1961年,大縣撤銷。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
1963年3月,薛祿公社分為薛祿、大牆兩個公社;陽洪公社分為陽洪、大楊兩個公社。全縣計25個公社,1個城關管理區。1965年9月,東街3個生產隊劃歸城關管理區,管區遂改名為城關鎮,全縣計26個社鎮。
1971年5月,城關鎮與城區公社合併,稱城關公社。到1983年底,全縣共25個公社,下轄306個大隊、2059個生產隊。
2001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2鎮8鄉,12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姜村鎮。8個鄉包括:梁山鄉、大楊鄉、周城鄉、石牛鄉、新陽鄉、大牆鄉、漠西鄉、關頭鄉。
2010年,全縣撤鄉並鎮,設立16鎮4個社區,16鎮包括:城關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4個社區包括:石牛社區、大牆社區、漠西社區、關頭社區。
2016年底,乾縣各鎮(辦)行政村撤併,設立1個街道辦、15個鎮,173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城關街道辦事處;15個鎮:臨平鎮、峰陽鎮、陽峪鎮、姜村鎮、陽洪鎮、靈源鎮、王村鎮、馬連鎮、梁村鎮、薛錄鎮、注泔鎮、梁山鎮、大楊鎮、周城鎮、新陽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乾縣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省城西安之西北。地處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之間。東接禮泉縣,南連興平市武功縣,西鄰扶風縣,北靠永壽縣麟遊縣。乾縣處於秦隴之要衝。九嵕山控其東,漆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台原,312國道自東而北曲折穿境而過。
乾縣

地形地貌

乾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漠谷河漆水)從縣境東、中、西三個部位由北向南流經北、中部地區。全境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黃土高原和河谷階地。按地形可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淺山丘陵溝壑區,海拔650~1467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49%;南部為黃土台原區,地勢較平坦,稍有波皺起伏,並有較多的寬淺窪地,海拔520~650米,約占乾縣總面積的51%。

氣候

乾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1℃,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冬季乾燥寒冷,常有冬旱。春季氣溫漸高,為冷暖交替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變化大,雨水不均。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但降水分布不均,亦常有夏旱伏旱。秋季溫和、濕潤,多連陰雨。由於境內地貌特點、氣候差異等原因,氣溫東南稍高,西北偏低。

自然資源

乾縣耕地面積103萬畝,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3條河流,大中小型水庫22座,水灌條件優越;石灰石儲量3億立方米,屬國家優質礦石,易於開採;礦泉水、地熱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人口

民國17年(1928),乾縣有男92058人,女77442人,總計1695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總量迅速增加。1949年乾縣人口有220739人,1984年為441627人,淨增了220888人。1990年7月1日,乾縣人口為491803人。80年代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01‰。
2010年乾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3073人,占51.63%;女性人口為254015人,占48.03%。同2000年的544846人相比,共減少17758人,下降了0.98%。乾縣有漢、回、藏、滿、瑤五個民族。
2019年,乾縣常住人口53.61萬人,出生率9.67‰,死亡率5.38‰,自然增長率4.29‰,城鎮化率44.64%。

交通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108線,省道107線共同構成了乾縣交通大骨架,並規劃有乾岐高速(乾縣至岐山)。

公交

1路火車站至一中至乾陵,2路火車站至二中至乾陵,4路浩澤至一廣場。

鐵路

西平鐵路在此設有乾縣站,於2015年4月正式開通客運服務。
銀西高鐵於2015年底正式開建,在乾縣與西平鐵路既有站乾縣站並場設站,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
關中城際鐵路鹹陽機場至法門寺線計畫2017年開建,自法門寺經召公、臨平引入銀西高鐵乾縣站,利用銀西 高鐵60餘公里至鹹陽機機場。

航空

乾縣緊鄰西安鹹陽國際機場,通過高速公路前往僅46km的距離,航空優勢明顯。

政治

縣委書記
焦志鵬
縣委副書記、縣長
閆興斌
縣委副書記、縣委政法委書記
張會文
參考資料:

經濟

綜述

2019年,乾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0.9%;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96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3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87.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3.5%。

第一產業

1980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乾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
1984年,乾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乾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2008年乾縣農業總產值12.4億元。乾縣土地總面積150萬畝,耕地面積75萬畝,糧食麵積95萬畝。2008年,乾縣糧食總產29.2萬噸,其中夏糧總產17.46萬噸,秋糧11.75萬噸。油料5.51萬畝,2008年,油料總產7491噸。蔬菜面積2.88萬畝,蔬菜產量25082噸。乾縣果園面積43萬畝,其中蘋果34.27萬畝,梨2.3萬畝。水果產量43萬噸,其中蘋果35萬噸,梨3.22萬噸。2008年造林面積3.1萬畝,育苗面積0.15萬畝。
2016年乾縣農業總產值完成55.61億元,同比增長3.8%。農業增加值完成32.89億元,同比增長3.8%。
2018年,乾縣新栽雙矮蘋果1.13萬畝,中早熟蘋果1.03萬畝,改造老果園6300畝,新建千畝果業示範基地3個,全縣果園面積發展到5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2萬畝,總產達到6.3萬噸。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1.5萬畝。

第二產業

乾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製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製造工業等。
雙乳凌煙雙乳凌煙
1963年,乾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乾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
1982年,乾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
2008年,乾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2016年,乾縣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201.2億元,同比增長12.39%;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63.1億元,同比增長9.15%。
2018年,乾縣的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53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家。全年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206.6億元,增長9.63%,工業增加值完成57.4億元,增長6.06%。
1958年由於“大躍進”浪潮,商業開展“大購大銷”大搞商辦工業,“放衛星”、“保外貿”,只算政治賬,年底供銷系統自有流動資金49萬元,銀行貸款267.4萬元,固定資金總值18萬元。1976~1985年因連年陰雨,庫房商品霉變,造成巨大損失。1978年虧損33.89萬元,1984年虧損39.1萬元,1985年虧損8.3萬元。
2006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
2011年,乾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2016年,乾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68億元,同比增長17.9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12億元,同比增長9.7%。
2019年,乾縣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3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3.5%。
1978年,科委創辦《乾縣科技》期刊,1980年,改作《乾縣科技》小報,以宣傳工農業生產,畜牧獸醫、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乾縣的科技動態為主,每期4000份,發行到縣級單位和鄉村。1985年,科委根據縣經濟發展的需求,創辦《科技與信息》小報,出刊七期,印發28000份。
乾縣仿唐街乾縣仿唐街
1987年,為貫徹全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開展了科普宣傳月活動。乾縣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76期,培訓技術人員18000人次;印發工業、農業、衛生等28個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繪製科普圖冊6000多份;製作科普宣傳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場次以上;召開各種技術現場會116次,與會人員193000多人次。
1988年,科委又編輯了《技術信息與諮詢》合頁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發行12000份,運用市場機制開拓技術市場,促進技術進步。
2010年,乾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58戶,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8%,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工業區被命名為“陝西省星火技術密集區”。
民國時期,縣境內共有中、西醫醫院、診所24家,其中縣城19家,從業者大都和藥鋪結合,坐堂行醫或在家行醫,設備極其簡陋。 1949年6月,成立乾縣診療所。 1954年,縣境內個體診所64家,中西醫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醫生聯辦診所22家(中醫11家,西醫11家),人員共133人,其中中醫111人,西醫12人,其他10人。
1983年,乾縣共有衛生醫護人員93人,其中中醫中藥人員66名,西醫人員15名。1990年,乾縣衛生醫護人員共15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1人,醫師36人,初級衛技人員83人,病床100張。1997年,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12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0名,主治醫師53名,醫師121名。
2010年,乾縣共有縣級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5所,擁有床位3400張,縣人民醫院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愛嬰醫院”,縣中醫醫院被確定為國家示範中醫醫院。
2018年,乾縣累計為貧困患者報銷門診及住院醫藥費3681.58萬元,比非貧困戶多報銷525.76萬元;財政出資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繳納了2019年合療及大病保險費,為6964人辦理了慢性病手續,貧困民眾參合參保率、慢性病簽約服務達標率均達100%。

教育事業

民國12年(1923),借乾縣高等國小校(今乾師附小處)附設縣立初級中學班,招生兩個班,不足百人。民國28年(1939),招生四個班(內有女生一班),補習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員17人。民國38年(1949),十年間乾縣中學國中畢業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
1950年,陝西省立乾縣中學招收國中班六個,高中班三個。1956年,在楊安村創建乾縣初級中學,乾縣中學生總數達1895名。從建國到1965年,乾縣共培養國中畢業生4778名,高中畢業生1639名。
1998年,乾縣計有縣轄高中7所,鄉轄國中27所,國小416所。
2010年,乾縣中國小校340所,其中:省級標準化高中3所,教育教學質量名列鹹陽市13個縣、市(區)前列。
2016年,乾縣一中順利通過省級示範高中複評驗收。
2018年,乾縣完成了145個校建項目及所有學校內部設施配套、信息化建設任務,"雙高雙普"高質量通過省上評估驗收,中考人均分數首次突破400分,高考榮獲全市質量提升獎。

體育事業

2019年10月,乾縣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成功開賽,肯亞、喀麥隆、蘇丹3個國家及中國的31個省52個城市,共4000名選手和跑步愛好者參賽。

文化事業

2018年,乾縣新納規上文化企業7戶,建成鄉村舞台80個、綜合文化站12個,舉辦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輝煌成就文藝演出等民眾文化活動396場次、各類體育活動20場次。

風景名勝

乾縣八景
唐陵戴帽
此為“乾縣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鋒,鑿山為穴,以山為陵。天將雨時,雲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了一頂綿軟的白帽。這一自然景觀很早就被當地人發現,有“乾陵戴帽,長工睡覺”之諺語,蘇東坡亦有“嶺上晴雲披絮帽”之佳句。
唐陵戴帽唐陵戴帽
漢宮流泉
漢宮即甘泉宮,位於縣境注泔鄉,距縣城17公里,相傳注泔西溝,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質純良,水量充沛。飲之,神清志旺;洗之,膚美目明。後秦始皇巡幸於此,建甘泉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九年,迎太后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後每逢盛夏,又必來此避署,飲泉思政。秦朝以後,漢朝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遊,或避暑,或狩獵,或沐浴,漢宮流泉,名盛一時。星移斗轉,歷史變遷,漢宮頹傾,甘泉涸竭,只剩瓦礫殘。
五峰疊翠
五峰,即五峰山,距縣城23公里,位於乾縣東北界,北扼永壽,東鄰禮泉,以五峰並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靈湫,禱雨多應。今有寶泉寺、洋人房、石炕、鳳凰窩等十二處景觀,是旅遊、觀光、登山、狩獵、休閒、避暑的佳境,據《民國·乾縣新志》記載“外國人伏天多避暑於此”。
五峰疊翠五峰疊翠
雙乳凌煙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較低,稱東、西乳峰,為乾陵之天然門戶。整個山勢,遠遠望去宛若一位仰臥於天地之間,頭枕梁山,腳蹬渭河,雙乳豐隆,體態優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託山勢,築台建梯,形如奶頭,逼真宛然,故當地又叫“奶頭山”。著名詩人郭沫若1960年來乾陵遊覽時;曾留下了“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之佳句。
石馬開道
此景距縣城6公里,與乾陵渾然一體,乾陵朱雀門南面從兩乳峰之間通向獻殿的御道兩側,豎有華表,石馬(翼馬)、駝馬、翁仲、述聖紀碑、無字碑、石獅、六十一賓王等大型精細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馬在前,雙翅高振,凌空欲飛,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學界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
石馬開道石馬開道
金龍鎖關
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龍塘溝。北關兩岸突攏,左右峭壁,據險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關,如金龍拱掌,咆哮水濤,巨龍般從峪谷噴出,跳躍關外,而後平緩,一瀉千里,逶迤向南。關險水急,盤龍鎖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龍巖古寺
位於乾縣臨平鎮西北6.5公里處,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傳該寺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溝坡相連,東北有耬山環繞,東臨陡峭的龍塘口,南面橫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腳下漆水河細流之旁,明萬曆年間已涸的溫泉,今又複流。溫泉水質富有礦物質,水溫34度左右,可沐浴、可療疾病。後因人為污染,溫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
響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縣東注泔鄉東泔谷,人稱東潭,東潭主要有:龍潭、神潭、鬼潭、白馬分鬃、一線天等十多處。一在縣西漠谷,人稱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測,其上於亂石罅中,高懸瀑布,衝激流響,訇然之聲,數里可聞,故名響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庫時埋於壩下,故此景又稱“東響石潭”。
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 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於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牆內有6個小龕,裡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

地方特產

酸湯掛麵
乾縣掛麵採用上乘精粉,加鹽水和成麵團,人工反覆揉搓成長蛇狀的大條,壓在瓷缸內“回性”兩晌,再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絲。麵條徐徐附落,漸漸由粗變綢,狀若髮絲,晾曬風乾,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長短,用馬蓮草紮成小把。食用酸湯掛麵時,先將掛麵在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後放入涼開水中冰過,再用筷子撈成小撮,在甑笆上濾淨水澆酸湯食用。
酸湯掛麵酸湯掛麵
調製酸湯:開水中兌上陳醋,加上骨頭湯或肉湯,再添上五香調料煎熬,湯沸後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雞蛋餅、蔥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將掛麵挑入細花碗裡,澆湯即可享用。乾州酸湯掛麵講究汪(油要多)、煎(湯要熱)、稀(面要少),湯清亮溢香。
豆腐腦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黃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發白時撈出, 倒入鋼磨,磨成細漿,用過漿布過濾,倒入大鍋中用旺火燒開,在燒煮過程中,用木勺把豆漿舀起,倒入,重複幾次,裝入桶內,倒入熟石膏水點制,停5分鐘後即成豆腐腦。鍋內加適量水燒開,倒入濕澱粉攪勻,下入胡羅卜絲、水發黃花、水冬粉等,煮開時即成滷汁。 食用時按季節,春夏秋季在豆腐腦碗內調入蒜汁、精鹽、醬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腦碗裡澆入占汁、再放人精鹽、醬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點是:色白軟滑,味美可口。
豆腐腦豆腐腦
餷酥
以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紅絲、白綿糖為餡,做成茶蓋般的圓餅,放入油鍋煎炸。圓餅炸成後紅中透黃,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歡。相傳餷酥為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後傳至乾州民間,延續千年,成為民間走親訪友、招待賓客的傳統食品。

歷史文化

乾州剪紙
乾縣人過春節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貼窗花,布置房間,以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窗花按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戲劇人物,如花亭相會、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孫悟空盜扇、劉海戲金蟾等;二類是花鳥蟲魚,如孔雀開屏、春燕剪柳、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丹鳳朝陽、魚兒鑽蓮等;三類是藝術字和圖案花卉,如雙喜、彩雲、佛壽、石榴、桃等。
乾州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於陝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在乾縣尤為盛行。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腔上繪有“蛟龍”,所以又稱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一般在元宵節表演,屬集體樂舞藝術,由15人到50人組成,也有百人參加的壯闊場面。蛟龍轉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轉鼓”顧名思義就是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指揮居中,號手兩側,在鼓轉的過程中鼓槌高舉一擊,鐃鈸呈弧形圍於大圈之外。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蛟龍轉鼓以其傳統性、民族性、藝術性,成為鼓樂和舞蹈藝術結合的一枝民間鼓舞奇葩。
乾州布藝
乾州布藝是流傳於陝西乾縣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作,集民間剪紙、刺繡、製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布藝,即布上的藝術,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誇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製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挑、拔(扎)、拼、纏、納、疊、鑲等技法來製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

榮譽稱號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榮獲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