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

柞水縣

柞水縣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位於陝西省南部,地處秦嶺南麓,西安近鄰,商洛西部,總面積2332平方公里,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全縣植被覆蓋率高達78%、森林覆蓋率達65%,負氧離子含量比西安的四倍還高,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稱,融"名山名鎮名洞"於一體、被譽為"終南首邑,山水畫廊"。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6日,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柞水縣
  • 外文名稱:Zhashui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陝西省 商洛市
  • 下轄地區:鳳凰鎮、營盤鎮下樑鎮
  • 政府駐地乾佑街道辦事處
  • 電話區號:0914
  • 郵政區碼:711400
  • 地理位置:秦嶺南麓
  • 面積:2322平方公里
  • 人口:16.37萬(2016年戶籍人口)
  • 方言:江淮官話-竹柞片-柞水話、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
  • 氣候條件:涼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柞水溶洞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古鎮等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柞水站
  • 車牌代碼:陝H
  • 特產:核桃、花椒、板栗、五味子、木耳
  • 行政代碼:611026
  • 地區生產總值:74.98億元(2017年)
  • 常住人口:15.72萬(2017年)
建制沿革,古代沿革,近現代沿革,區劃,地理環境,位置,氣候,資源,礦產,植物,生物,水能,人口,經濟,農業,工業,交通,幹線公路,專線公路,縣鄉公路,教育,國小教育,中學教育,文化,文化機構,圖書閱覽,旅遊,秦楚古道,天佛洞,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古鎮,

建制沿革

古代沿革

夏代柞水屬雍州
殷商時期,屬巴方。
西周時期屬褒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屬楚。
秦代(前221~前206),於公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今柞水東南部(界牌灣以南、石嘴子、七坪、下樑、杜家村、石瓮、西川、窯鎮、銀碗、曹坪、馬家台、紅岩寺、瓦房口、穆家莊、張家坪、黃土砭、九間房及鳳鎮區全境)歸漢中郡的旬陽縣;西北部(界牌灣以北、藥王、兩河、老林、太河、龍潭)歸內史的杜縣;東北部(豐北河、高橋、紅石、萬青)歸內史的藍田縣。
西漢時期(前206~25),今柞水西北部為京兆尹的杜陵縣(秦杜縣改稱)管轄;東北部為京兆尹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漢中郡的旬陽縣管轄。
東漢時期(25~220),今柞水西北部為京兆尹的杜陵縣管轄;東北部為京兆尹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京兆尹的上洛侯國管轄。
三國時期(220~280),今柞水西北部為魏雍州京兆郡的杜縣(漢杜陵縣改稱)管轄;東北部為魏雍州京兆郡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蜀荊州魏興郡錫縣(漢旬陽縣改稱)管轄。
晉代(265~420),今柞水西北部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縣(曹魏時杜縣改稱)管轄;東北部為雍州京兆郡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司州上洛郡的豐陽縣管轄。
南北朝時期(420~589),由於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制度混亂失常,僑設盛行,郡縣朝設夕廢,名目冗繁,統屬複雜,且缺乏記載。其中有記載的朝代如下:北魏(386~534)時期,今柞水西北部和東北部為雍州京兆郡的山北縣(431年分杜城、藍田二縣地設)管轄;東南部為洛州上庸郡的豐陽縣管轄。西魏(535~556)時期,今柞水西北部、東北部為雍州京兆郡的萬年縣管轄(505年分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地設萬年縣);東南部為洛州上庸郡的豐陽縣管轄。北周(557~581)時期,今柞水的西北、東北部仍為雍州京兆郡的萬年縣管轄;東南部為商州(578年改洛州為商州)上庸郡的豐陽縣管轄。
隋代(581~618),今柞水西北部為京兆郡的大興縣(583年撤萬年縣,設大興縣)管轄;東北部為京兆郡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上洛郡(607年廢商州設上洛郡)的豐陽縣管轄。
唐代(618~907),今柞水西北部為關內道京兆府的萬年縣管轄;東北部為關內道京兆府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為商州豐陽縣管轄。萬歲通天元年(696),將今柞水東南部和鎮安全境由豐陽分出設安業縣。景雲元年(710)改屬商州。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縣。
五代(907~960),今柞水西北部為京兆府的大年縣(911年改唐萬年縣為大年縣)管轄;東北部為京兆府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仍為乾元縣。後梁、後唐、後晉均屬商州管轄。後漢乾佑二年(949),改為乾佑縣,改屬京兆府管轄。
北宋時期(960~1127),今柞水西北部為永興軍路京兆府的大年縣管轄。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縣為樊川縣。東北部為永興軍路京兆府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仍為乾佑縣,亦屬永興軍路的京兆府所轄。
南宋、金時期(1127~1279),今柞水西北部為金領地,屬京兆府路京兆府的鹹寧縣(1181年改樊川為鹹寧);東北部屬京兆府路京兆府的藍田縣;東南部的乾佑縣於貞元二年(1154)撤銷。今紅岩寺區的紅岩寺、瓦房口、馬家台、穆家莊、張家坪、黃土砭併入上洛縣,屬金京兆府路的商州管轄;下樑、石瓮、杜家村、曹坪以及鳳鎮全區屬南宋利州東路金州的旬陽縣管轄。
元代(1206~1368),於至元十三年(1276),在原乾佑縣地設乾佑巡檢司,轄入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復設乾佑縣,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轄;西北部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的鹹寧縣管轄;東北部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的藍田縣管轄。
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為西安府的鹹寧縣管轄;東北部為西安府的藍田縣管轄;東南部於景泰三年(1452)設鎮安縣,初屬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屬商州。
清代(1616~1911),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鹹寧、藍田、鎮安三縣地設孝義廳(含今鎮安東川、太白區,不含今柞水鳳鎮區),屬陝西省西乾鄜道西安府直轄。

近現代沿革

民國(1912~1949)時期,今柞水在民國2年(1913)撤廳設孝義縣,民國3年(1914)取古柞水乾佑河)之名,改稱柞水縣,由陝西省四區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1日,成立柞水縣人民政府,屬陝西省商洛地區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3月將原屬鎮安的下樑、石瓮、杜家村、曹坪等劃歸柞水。1956年將藍田管轄的高橋、萬青等劃歸柞水。1958年12月撤銷縣制,併入鎮安縣。1961年9月分出復設,將原屬柞水的東川、太白區劃歸鎮安,將原屬鎮安的鳳鎮區劃歸柞水。

區劃

1985年在政社分設中,柞水縣設1鎮5區,3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1201個自然村。乾佑鎮轄5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23個自然村。
柞水縣柞水縣
2000年,柞水縣轄9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84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乾佑鎮 22686、 營盤鎮 4548 、下樑鎮 11255 、石瓮鎮 6568 、小嶺鎮 12078、 鳳凰鎮 14378 、紅岩寺鎮 9615 、曹坪鎮 6096 、蔡玉窯鎮 7567 、老林鄉 3527 、兩河鄉 808 、皂河鄉 3912 、杏坪鄉 12460 、柴莊鄉 5644 、肖台鄉 6112、 張家坪鄉 7716、 馬家台鄉 6731 、瓦房口鄉 8266、 九間房鄉 4258 、豐北河鄉 4196。
2011年7月,柞水縣轄13個鎮,120個村,2個社區。乾佑鎮、營盤鎮、石瓮鎮、鳳凰鎮、小嶺鎮、杏坪鎮、下樑鎮、紅岩寺鎮、曹坪鎮、蔡玉窯鎮、柴莊鎮、瓦房口鎮、豐北河鎮。
2018年4月柞水縣轄8鎮1個街道辦事處,81個村居,總人口16.5萬,營盤鎮乾佑街道辦事處下樑鎮小嶺鎮鳳凰鎮杏坪鎮紅岩寺鎮曹坪鎮瓦房口鎮
瓦房口火焰山瓦房口火焰山
名稱
鎮村情概況
營盤鎮素有"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稱,是商洛市柞水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乾佑河源頭,位於柞水縣西北部,西與寧陝縣相接,北於長安縣毗鄰,是柞水縣的北大門,西康鐵路、西柞高速穿境而過。境內北高南低,北部的牛背梁海拔2812米,是秦嶺東段最高峰,也是商洛境內群山的屋脊。全鎮總面積603平方公里,轄8個村1社區,33個組和4個小區,3314戶12237人,耕地9279畝。
乾佑街道辦事處地處柞水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高870米,年平均氣溫12.4度,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下轄4村4社區,總面積96平方公里,總人口384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5萬人,耕地面積3905畝,森林面積191805畝,森林覆蓋率為80%,城鎮化率45%。
明星村、新合村、解放村、老庵寺村、金盆村、沙坪社區、高垣村、馬坪村
小嶺鎮
羅莊村、金米村、胡嶺村、嶺豐村、新華村、李砭村、常灣村
鳳凰鎮
鳳街村、清水村、銀橋村、瓦房村、東垣村、雙河村、中河村、金鳳村、大寺溝村、寬坪村、龍潭村、桃園村
杏坪鎮
杏坪村、嚴坪村、聯豐村、聯合村、中山村、中台村、鐵爐村、黨台村、肖台村、金珠村、腰莊村、金口村。雙喜村、油房子村
瓦房口鎮
金嶺村、大河村、陽坡村、磨溝村、老莊村、燈塔村、金台村、金獅村、田豐村、西北溝村、顏家莊、金星村、中廟村
紅岩寺鎮
張坪村、大沙溝村、紅岩村、紅安村、本地灣村、閆坪村、青崗村、安樂村、躍進村、雙溝村、小河溝村、盤龍寺村、正溝、立王溝、雙溝、田口村、掌上村、石船溝村
曹坪鎮
中坪村、鐘山村、蔭溝村、椒坪村、東溝村、紙房村、農林村、謝街村、中廟村、老廟村、沙嶺村

地理環境

位置

柞水縣位於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西部。東與商州區、山陽縣接壤;南鄰鎮安縣;西鄰寧陝縣;北與長安、藍田縣相連。介於東經108°50′~109°410′、北緯33°20′~34°之間。因地處秦嶺南麓,山嶺起伏,溝壑縱橫。東西最長72公里,南北最寬42公里,總面積233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1.13%,占商洛地區面積的12%。縣人民政府駐地在舊縣關原孝義廳城所在地。距省會西安70公里,距首都北京1076公里。
柞水

氣候

柞水縣為中國西北東線內陸地區,兼有南北氣候帶的特徵,北部屬暖溫帶,東南柞水縣部屬北亞熱帶,整個縣域屬亞熱帶和溫暖帶兩個氣候的過渡地帶,植被繁衍群落差異明顯。人常說,“高一丈不一樣”。“六月太陽曬半邊,即氣候影響植物帶垂直和平行分布特點明顯。全年日照1860.2小時,最冷平均氣溫0.2℃,最熱平均氣溫23.6℃。極端最高氣溫37.1℃,最低零下13.9℃,無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資源

礦產

柞水縣地質構造為東秦嶺系華力西褶皺帶,地層出露齊全,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下,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查明擁有金、銀、銅、鐵、鉛、鋅、鉬、鎳、鈦、鋇、鈷、螢石、重晶石、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石、花崗岩、石灰岩、石墨、粘土等礦產達37種,213處礦產地,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2處,礦點36處,礦化點158處。有色金屬藏量2700萬噸,黑色金屬礦藏量35000萬噸,非金屬礦藏量58400萬噸。據資料框算,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達1萬億以上,是陝西省山鎮柞旬五大熱點礦區之一。

植物

1985年農業區劃調查資料統計,柞水縣活立木蓄積量為215.3929萬立方米。按1992年柞水縣37702戶,156823人計,戶均57.13立方米,人均13.73立方米。林木年自然生長量為10.529萬立方米,戶均2.8立方米,人均0.68立方米。
秦嶺秦嶺
防護林
蓄積量為183.64萬立方米,占柞水縣活立木蓄積量的85.26%。各地均有分布,其樹種有三大類:
落葉闊葉類:有山楊、波氏楊、加拿大楊、銀白楊、胡桃楸、毛白楊、青楊、楓楊、楸、青岡等。縣境以山楊、毛白楊、胡桃楸、青岡為主。
常綠灌木類:有闊葉十大功勞、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粗榧、冬青、龍柏。
落葉灌木類:有馬桑、衛茅、胡頹子、紫穗槐、錦雞兒榛子、棠梨、茶藨子、胡枝子、六道木、荊條、懸鉤子、莢蓬、黃檀黃櫨、柳、黃台。
用材林
蓄積量為12.16萬立方米,占柞水縣活立木蓄積的5.65%。縣境以營盤區、萬青、紅岩寺、九間房、七坪、西川等鄉最多,其它地方次之。其樹種有三大類:
落葉闊葉類:有尖齒櫟、紅樺、牛皮樺、高山樺、遼東櫟、蒙古櫟、槲、椴、中槐、香椿、臭椿、樟、化香、山桃、山杏、泡桐。
常綠闊葉類:有高山櫟、女貞等。
常綠針葉類:有秦嶺冷杉、杉、鐵杉、華山松、油松、側柏、圓柏、白皮松、馬尾松等。
經濟林
蓄積量為5.38萬立方米,占柞水縣活立木蓄積的2.49%,各地均有分布。樹種有:栓皮櫟、核桃、漆、毛栗、板栗、黃連木、油桐、花椒、桑、蘋果、梨、梅、杏、櫻桃、五倍子、桃、柿、構等。
藥用樹種
柞水縣有93.7萬株,以營盤區的老林、太河、龍潭、兩河和七坪、西川為主,其它地方次之。樹種有杜仲、五加、連翹、小檗丁香、木瓜等。

生物

柞水具有明顯的由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自然地理特點,反映在動物區系組成上,南部屬東洋界,北部屬古北界。由於兼有東洋界和古北界,而以古北界為主,所以區系成分比較複雜。以羚牛、蘇門羚、豪豬、青羊、花面狸、豬獾和豹為代表的獸類以及珠頸斑鳩、灰卷尾、錦雞、竹雞等為代表的鳥類均為南方種類;以草兔、松鼠等為代表的獸類以及紅伯勞、灰眉岩鵐為代表的鳥類,則是北方種類。加之,縣內地表結構複雜,植被類型多種多樣,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多種的生境條件,因此,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同時,縣內嶺谷縱橫,山大溝深,高度變化大,地形高低參差,作為動物生境條件的氣候和植被狀況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棲息著適應高寒環境的羚牛,喜歡高山和峭壁環境的蘇門羚;多數獸類生活在海拔1000~1900米的丘陵和山地林帶或灌叢草坡上,但其中如狼、狐、豹、野豬以及一些鼠類等,也能在海拔840米以下的淺山坡塬地區棲居活動。從鳥類看,既有棲居淺山坡塬的烏鴉、喜鵲、灰鷺、麻雀等,而更多鳥類則棲居在較高的山地環境中。

水能

柞水縣境內有溪流大小7320條,水域面積占2.8萬畝,河流總長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條,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條。平水年計算,柞水縣地表水總流量6.54億。人均占水量4100m,是陝西河網密度大,水資源豐灃縣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錢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佑河,流長131.6公里,年經流量2.51億m,匯水面積865.76平方公里,懸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S;金錢河,流長133公里,年徑流量2.77億m,匯水面積1041.46平方公里,懸落差1696m。最大流量1565m/S,利用水能發電和水力資源豐富。
鄉間河流鄉間河流

人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2月1日成立柞水縣人民政府,社會安定。1950年,因將今下樑、石坪(石瓮)、東坪(杜家村)、曹坪等地,由鎮安縣劃歸柞水,柞水縣人口增至17476戶,78673人。
1956年4月又將高橋、紅石、萬青及紅岩寺的大沙窩等地由藍田縣劃歸柞水。至1956年底,柞水縣人口增至20340戶,84187人。1958年柞水併入鎮安縣,1961年分設時,將原柞水縣管轄之東川、太白區2842戶,11795人劃歸鎮安,將原鎮安縣管轄之鳳鎮區8320戶,37853人劃歸柞水。劃出劃入相抵,柞水人口淨增5478戶,26058人。
1964年人口普查,柞水縣共26084戶,111856人。1965年至1976年,因生活所迫遷至關中和外省者786戶,2938人,鄰縣遷至柞水者169戶,576人,實際減少617戶,2362人。1979年後,因落實政策,外籍農業人口轉為柞水非農業人口等增加565人外,農村因放寬政策,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人民生活有所提高,外遷大大減少,加之實行計畫生育,至1982年人口為30969戶,139068人。
1990年人口普查,柞水縣共37619戶,154044人。1992年年底為37702戶,156823人。1992年人口相當1950年的1.99倍。約占全省人口總數的0.49%;在全省106個縣(區)中居73位;占商洛地區總人口的6.66%,居商洛地區所轄7縣末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6.39人,低於全國每平方公里105人和陝西省每平方公里141人及商洛地區每平方公里104人的水平。
2018年4月柞水縣總人口總人口16.5萬。

經濟

農業

1964年柞水縣計畫洋芋播種面積增加17860畝,紅薯增加9728畝,玉米增加27460畝,行行田36474畝,玉米魚鱗坑栽培42768畝。夏季經檢查,除行行田只完成92%之外,其餘均超額完成任務。油菜的播種面積計畫純種、套種共17400畝,但因油料收購價格偏低,種植面積只有10070畝,占計畫的57.87%;收購油菜籽只有7.5萬公斤,僅相當計畫收購16萬公斤的46.87%。
1966~1970年,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計畫管理無人過問,生產隊自行其事。
1971~1979年復提倡計畫管理,這時期強調的重點是增產措施。對玉米雙交種的播種面積只許超額不許減少,播種面積各年平均在2.2~8.2萬畝之間,平均增產32%。
1992年平均畝產為140公斤,相當於民國末的1.75倍。但仍存在著毀林開荒的不良現象和抵禦不了水、旱、雹、霜凍等災害的實際問題。
2012年,完成農業總產值9.33億元,增長5.7%,是2007年的2.33倍,年均增長6.7%。糧食總產量達4.18萬噸,增長5.6%;板栗產量達3076噸,核桃產量達3861噸,分別增長28.43%和11.98%,林業產值達0.78億元。建成養殖小區20個,規模養殖場11個,肉類產量達8907噸,禽蛋產量達6299噸,分別增長6.05%和13.0%。

工業

清代的採礦、木材加工、紡織、造紙、釀造、食品加工、建材純系私人經營,成本、利潤由業主攤攬。雇技術人員付較高工銀;雇用普工,一般付給技術人員的半數工銀。其中木匠、窯匠、紙匠自己開業較少,多被他人僱請,帶有一至二名徒弟,徒弟在二至三年內不取工價。
民國時期各業多為私人經營。32年(1943)12月成立的漆木橋紡織生產合作社,為集體所有制。入社40人(16戶)。以戶為單位,交納股金,每戶至少一股,每股為法幣10萬元。開業後,勞力和股金六四分紅。31年(1942)11月成立的老林頭木業生產合作社,為集體所有制。入社木匠的工具折股人社,徒工每人至少一股,每股法幣10萬元,採取勞力、股金七三分成。議定高手匠人日15分,中等匠人日12分,徒工日10分。31年(1942)12月成立的太白廟土紙生產合作社,亦為集體所有制。入社社員將自有紙槽折股入社,未有紙槽者以10股為限,向社方交納股金(每股法幣8萬元)。統一生產,統一經營,勞力、股金六四分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92年縣辦絲織廠、磚瓦廠、酒廠、印刷廠、修配廠、五金廠、木材加工廠、麵粉廠、西安藥廠柞水分廠、鐵廠、選礦廠、化工廠、大西溝銀鉛礦、副食加工廠共14個企業,其中絲織廠、磚瓦廠、酒廠、修配廠、印刷廠、五金廠、化工廠、鐵廠歸縣工業局領導;木材加工廠歸縣林特局領導;西安藥廠柞水分廠歸縣衛生局領導;副食加工廠歸商業局領導;選礦廠及大西溝銀鉛礦歸有色金屬公司領導。各廠礦屬縣級全民性質企業。在1982年以前均實行自負盈虧,向縣上繳一定數額的利潤。
1983年以後實行利改稅,上交定額稅金,內部自負盈虧。工人由縣勞動人事局統一考試、審查錄用。1983年以前,產品納入計畫,統由商業部門統購包銷。1984年以後,在“開放、搞活”政策指導下,縣內所有工、礦產品均實行自行銷售。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7.83億元,增長48.1%,是2007年的8.24倍,年均增長45.8%,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70.53億元,增長51.5%。產值過億元企業達13家,完成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3.18%。
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60.95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63億元,增長2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億元,增長13.1%;財政總收入6.52億元,增長24.2%,總量居商洛市第二,增速居商洛市第一,地方財政收入2.64億元,增長2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2元,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06元,增長15.8%,增速居商洛市第一。
2016年,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8.79億元,宏陽鐵尾礦機制砂、鐵力耐特尾礦建材等項目建成運營,現代工業產業園、貝恆尾礦建材等項目加快推進,歐珂公司技改全面完成,新增產能10億元以上,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8.49億元,增長11.8%,規上工業增加值40.3億元,增長15.2%,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交通

幹線公路

1958年8月,始修西安經商縣、山陽、鎮安翻小磨嶺至柞水縣城幹線公路,縣境長24公里。柞水縣上勞力1200餘名,1959年12月底通車。1978年該路改由乾佑河南下達鎮安,小磨嶺至栗園塘段已毀。1959年7月(鎮柞合縣期間),修建柞水至營盤段公路,1960年9月通車,長18公里。時稱商營公路。
西柞高速西柞高速
1964年10月始修營盤至寧陝廣貨街(沙溝口)段公路,接西萬路通西安。由陝西省公路局一處二隊承建,商縣、洛南、鎮安、柞水,丹鳳五縣共上勞力4000餘名,1966年7月通車,時稱商沙公路(1969年改為商向公路,1980年恢復原名),長47公里。此路翻黃花嶺。柞水至廣貨街公路,1978年至1980年完成油路面的鋪設。至1992年,除特大暴雨、洪水發生的塌方、土石流、水毀之外,常年暢通。
1966年8月,始修商柞公路南線柞水縣城至鳳鎮段,柞水縣上勞力2100餘名。1968年冬通車,長44公里,此路翻越小嶺。973年始修鳳鎮至山陽九里坪段,鳳鎮區上勞力1000餘名,1974年底通車,長34公里。1974年始修商柞公路南線杏坪至紅岩寺段公路,1976年通車,長39公里。1969年11月,始修商柞公路北線東坪(後改為杜家村)至蔡玉窯段,柞水縣上勞力2000餘人,1970年4月通車,長18公里。此路翻越桃園嶺。
1971年10月,始修商柞公路北線蔡玉窯街至紅岩寺街段,上勞力2000餘人,1972年5月通車,長42公里。此路翻越沙溝、蘆草溝嶺。同時由紅岩寺區級糧食、商業單位籌資修建紅岩寺街至雞冠嶺段,1971年5月通車,長12公里。商柞公路南北兩線至1992年為土路面,加之盤山越嶺、瀕河居多,雨季常出現水毀、塌方。1983年7、8兩月暴雨期間,被沖毀209公里,全線停運月余。1992年年底,柞水縣實有幹線公路3條,全長254公里(其中油路長65公里)。

專線公路

1966年8月,始修小嶺羅家莊至大西溝鉛鋅礦專線公路,1968年2月通車,長6公里。1973年2月,由西冶勘探二隊投資,紅岩寺區上勞力800餘名,始修紅岩寺六扇磨至九間房謝家街專線公路。1972年6月通車,長28公里。
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是我省公路主骨架路網中貫通陝西省南北中軸線的重要路段。工程建設以秦嶺為界分為嶺北、嶺南兩段,2004年2月開工建設。路線全長65.02公里,建設里程為43.5公里,概算投資19.25億元,全線按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由世界第一長隧——中國陝西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連通。

縣鄉公路

1973~1992年,堅持自力更生,柞水縣修建縣鄉公路12條,總長213公里,通達15個鄉。

教育

國小教育

清嘉慶八年(1803),孝義廳5所私塾,學生35名;嘉慶九年(1804),增至43名。
民國27年(1938)柞水縣國小在校學生237名,占時有人口61430人的0.38%;28年(1939),在校學生增至660名,占時有人口58675人的1.12%;38年(1949),在校學生811名,占時有人口26819人的3.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柞水縣國小在校學生2585名,占時有學齡兒童3976名的65%,占時有人口78673人的3.28%;1958年增至7141名,占時有學齡兒童9155名的78%,占時有人口90715人的7.87%;1965年增至9736名,占時有學齡兒童12019名的81%,占時有人口112962人的8.62%;
1992年在校學生18882名,占時有學齡兒童19737人的95.66%,占時有人口156823人的12.04%。其中有77個行政村學齡兒童入學率在百分之百,占柞水縣行政村總數205個的37.56%。1992年在校學生相當1951年的7.3倍,相當民國27年(1938)的76.67倍;相當清嘉慶八年(1803)的539.48倍。

中學教育

民國35年(1946),柞水初級中學有學生43名。1950年有學生54名。
柞水縣柞水縣
1957年柞水初級中學有學生159名。1962年柞水縣中學及鳳鎮、紅岩寺中學共有學生417名,占時有人口110759人的0.38%。1966年各中學在校學生549名,占時有人口113203人的0.48%。
1977年各中學在校學生5100名(其中高中1414名),占時有人口129678人的3.93%(高中學生占時有人口的1.09%)。1980年各中學在校學生5637名(其中高中991名),占時有人口129987人的4.34%(高中學生占時有人口的0.8%)。
1983年各中學在校學生5767名(其中高中1028名),占時有人口139769人的4.13%(高中學生占時有人口的0.74%)。1992年各中學在校學生8569名(其中高中908名),占時有人口156823人的5.46%(高中在校學生占時有人口的0.58%)。
1992年在校學生相當1950年的158.68倍,相當民國35年(1946)的199.28倍。
2016年,中考學業水平測試連年排名全市第一,高考上線率全市排名前進2個位次,13年免費教育惠及3.54萬學生。

文化

文化機構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義廳後,文化工作由訓導署負責。
民國時期由教育科負責。1949年12月,柞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後,文化工作由教育科負責;1953年7月由文教衛生科負責;1956年由文教衛生局負責。1958年12月撤銷柞水縣建制,併入鎮安縣。1961年9月恢復柞水縣建制,文化工作仍由文教衛生局負責。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文教衛生局處於癱瘓狀態。1968年9月,成立柞水縣革命委員會,文化工作由政工組負責。1970年恢復文教局,文化工作仍由文教局負責。1981年成立文化局,文化工作由文化局專管。
1953年成立文化館,負責民眾文化工作,兼管圖書、報刊借閱、閱覽。1981年成立圖書館。1957年8月,將石鎮業餘劇團改為縣辦職業劇團。1958年12月因撤銷柞水縣制,將柞水劇團併入鎮安劇團。1961年恢復柞水縣制後,1971年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1972年擴充演職人員成立文藝宣傳隊,1979年改為柞水劇團。
1965年成立柞水縣電影管理站,1980年11月改為柞水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圖書閱覽

民國23年(1934),柞水成立圖書館,藏書300多冊,多為經史子集。25年(1936),因戰亂藏書被毀,圖書館遂廢。29年(1940)8月,成立縣城民眾閱報室及問事處,有《西京日報》、《中央日報》、《四區民報》及《陝行彙刊》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縣文化館購進各種圖書500冊,訂購中央和省級報刊8種,由文化館一名職工專門負責圖書借閱和報刊閱覽。1958年藏書增至2000多冊,報刊增至15種;1965年藏書增至5000多冊,報刊增至32種;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武鬥期間,停止圖書借閱和報刊閱覽,1969年恢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人們的求知慾大增。1981年成立圖書館。1992年藏書增至25740冊(柞水縣平均6人有書一冊),訂報刊97種,職工增至5人。
柞水夜景柞水夜景
1954~1958年,年平均借閱圖書412人(次),閱覽報刊1128人(次);1962~1964年,年平均借閱圖書813人(次),閱覽報刊2127人(次);1979~1982年,年平均借閱圖書1013人(次),閱覽報刊3162人(次);1983~1992年,年平均借閱圖書3967人(次),閱覽報刊102267人(次)。
1983~1992年,年平均借閱圖書的人(次)數相當1954~1958年年平均人(次)數的9.62倍;1983~1992年年平均閱覽報刊的人(次)數相當1954~1958年年平均人(次)數的90.7倍。1984年後,各區、鄉文化站相繼購進圖書5238冊,訂報刊17種,年平均借閱圖書1500人(次),閱覽報刊4436人(次)。城關、鳳鎮、紅岩寺、蔡玉窯中學及縣工會,共有藏書34872冊,訂購報刊107種,年平均借閱圖書2136人(次),閱覽報刊13642人(次)。

旅遊

秦楚古道

秦楚古道位於秦嶺南麓柞水縣,曾為長安通往金州(安康)的交通要道和樞紐,素有“秦楚咽喉”,“終南首邑”之稱。解放後,隨著灃峪溝102省道的開通,這一古道漸漸被歷史遺忘。據《柞水縣誌》載,該道始建於南北朝保定二年(562),道寬2.5公尺,是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50年代初曾經復修過兩次定名為“西康馱運路”,又稱“義谷道”。

天佛洞

天佛洞是柞水溶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由天洞和佛洞連線而成。遊程接近2公里。洞內的鐘乳石千姿百態,堪與瑤林仙境媲美;洞外青峰浴水,可與桂林山水爭奇。天佛洞座落在柞水溶洞國家地質公園的中心,位於海拔805米的呼應山腰。天佛洞的山門,是一幢重檐仿古建築。門柱楹聯“雲繞青山山映水,樹隱幽洞洞含天”。橫額“北國奇觀”。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南坡的柞水縣營盤鎮,海拔1000~2802米、總面積2123公頃、距西安42公里,秦嶺長隧穿腹而過,S102省道直達公園門口。園內茂密的原始森林,迷人的潭溪瀑布,獨特的峽谷風光,罕見的石林景觀,以及秦嶺冷杉、杜鵑林帶、高山草甸和第四紀冰川遺蹟,中國景觀多樣性與獨特性匯聚一園的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牛背梁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為四大景區三大功能區。四大景區即:羚牛谷山水遊憩區、六尺嶺峰林景觀區、牛背梁高山風光區和鐵佛寺宗教文化區;三大功能區即:入口綜合服務區、藥王坪中醫藥養生區、清涼谷休閒度假區。已對外開放的只有羚牛谷山水遊憩區、六尺嶺峰林景觀區、牛背梁高山風光區和入口綜合服務區。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鳳凰古鎮

鳳凰古鎮位於柞水縣社川河畔,座落在社川河、皂河溝、水滴溝三河出口交匯處“十字水”肥沃的三角洲上。背靠大梁山,面向鳳凰山,有五寨護衛的魚米之鄉,它是全縣聞名的商貿古集鎮,人口稠密的大鎮,經濟繁榮的強鎮,更是人文靈氣的富鎮。307省道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地域行政現屬鳳凰鎮鳳鎮街村所轄,這裡是陝南的一顆明珠。當你踏上古鎮的土地,就是走進了古鎮歷史畫廊,就是進入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你身臨其境,可以看到小橋、流水、人家;可以品味到歌亮、舞美、酒香;可以體驗到古樸、幽靜、典雅的江南境意。這裡是陝西最可愛的地方。鳳凰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距今有1400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以四合院為主、古建築大體沿襲徽派建築風格,較具地方特點。2002年12月列入省級第四批“古建築群居民”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