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戲金蟾(中國傳統民間傳說)

劉海戲金蟾(中國傳統民間傳說)

劉海戲金蟾是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來源於道家的典故。常德城內絲瓜井裡有金蟾,經常在夜裡從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衝雲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住在井旁的青年劉海,家貧如洗,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經常到附近的山裡砍柴,賣柴買米,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天,山林中有隻狐狸修煉成精,幻化成美麗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攔住劉海的歸路,要求與之成親。婚後,胡秀英欲濟劉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給劉海做餌子,垂釣於絲瓜井中。那金蟾咬釣而起,劉海乘勢騎上蟾背,縱身一躍,羽化登仙而去。後人為紀念劉海行孝得道,在絲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劉海神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海戲金蟾
  • 來源:道家的典故
  • 人物原型:後梁燕山
  • 故事類型:愛情故事
絲瓜井,人物原型,金蟾寓意,故事涵義,

絲瓜井

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絲瓜井、葵花井等。絲瓜井位於城內泮池街文條巷與絲瓜井巷交匯處。傳說井水中有絲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樣現出絲瓜影像,因而得名(圖366)。臨井而觀,井口直徑五尺余,深約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涼,久旱不竭。絲瓜井歷史悠久,具體建於哪個時代,無從考證。
劉海戲金蟾劉海戲金蟾

人物原型

據湖南常德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考證,劉海戲金蟾,人物原型出自後梁燕山。後梁燕山有位姓劉名玄英的讀書人,原名操,號海蟾,字宗成。此人好談性命,崇拜黃老之學。傳說劉海蟾兩次遇到神仙,第一次遇到“正陽祖師”,第二次遇到“呂祖”。據 《神仙通鑑》記載:“初遇正陽祖師,授以金液還丹之旨,遂棄官學道。後遇呂祖,乃改名玄英號海蟾子。復授以金丹之要,遁跡終南,修真成道。”有人說他是道教北宋第四祖。元代至元年間被封為“明悟弘道真君”。武宗時加封為“純佑帝君”。有古籍說他是後梁廣陵(今河南息縣)人,也有說他是後梁陝西人。據說,有一天一位自稱“真陽子”的道人前來拜訪,和他大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海蟾終於大徹大悟,棄官學道,遁跡終南山下。丹成後登錄仙班,化鶴而去。道教南宗把他奉為祖師。正陽道人就是鐘離祖師。呂祖指的是呂洞賓。呂洞賓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號“純陽子”。呂洞賓因科舉不第而浪跡江湖,遇到了“正陽子”鐘離權,鐘離權贈與他丹訣,並把他帶到終南山修道。呂洞賓應該是劉海蟾的師兄弟。劉海戲金蟾亦稱劉海戲金錢或劉海灑錢。後人把劉海蟾這個名字一分為二:劉海、金蟾。又把這兩個名字敷衍為“劉海戲金蟾”。
清 竹雕劉海戲金蟾清 竹雕劉海戲金蟾

金蟾寓意

“劉海戲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傳說的辟穀輕身的人物附會而成。金蟾是一隻三足青蛙,古時認為得之可致富。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 明朝學士解縉有關對聯:龍不吟,虎不嘯,魚不躍,蟾不跳,笑殺畫中劉海。車無輪,馬無鞍,象無牙,炮無煙,悶死陣里將軍。

故事涵義

關於劉海戲金蟾,除愛情故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人們並不十分了解。據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列仙全傳》卷七略云:劉玄英,號海蟾子,初名操,事劉守光為相。一日忽有道人來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塔)之狀。海蟾驚異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於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跡於終南山下,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清初褚人獲《堅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劉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異人坐道旁,延人談修真之術。二人默然,但索金錢一文,雞卵十枚,擲於案,以雞卵累金錢上,嚞旁視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營此卵?’嚞遂悟納印,入終南山學道而仙。”兩處記載略有差異,但其基本含義一致。
身居官場,如履憂患之地,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間,著名雕刻家吳之璠曾雕有“劉海金蟾”筆筒,其上題七絕一首:“誰是忘憂自在天,戲蟾擁慧對流泉,科頭散發揮無事,終日逍遙不計年。”他欣賞劉海的“逃避”態度。該筆筒的作者則相反。 他認為官還是要人做的,應奉行的準則是“不為利祿,清以奉公”。這也是跳出“憂患之地”的最好辦法。他的觀點對後人是有很大啟迪作用的。此筆筒發現於湖南常德。它的出現,可能與晚清史上影響巨大的“湖南新政”有關。 據史記載:嘉慶道光年間貪風愈甚,幾乎無官不貪,大小官皆貪。湖南布政使鄭源王壽,凡有新授州縣官到省,都要勒索賄賂才準赴任,名為“買缺”,“以缺之高下定價之低昂,大抵總在萬金內外。”如果新官無錢賄賂,便只好長期守候在省,久之資斧告匱,不得不知會州縣書吏、衙役等攜資來省活動。這樣到任之後,錢糧則必假手於戶書,漕米則必假手於糧書,倉谷、採買、軍需等則必假守於倉書,聽其任意濫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貪污腐敗的風氣下,官僚們唯求官運亨通,招權納賄而已,他非所聞。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職守,荒怠政務,天下官吏皆然。
今日絲瓜井(366)今日絲瓜井(366)
嘉慶、道光時期,清朝統治開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備日益腐敗。1862年(同治元年)曾國藩嘆道:“為德為才,得一已難,兩者兼全,更不數覯。”當時稍有見知的官吏都認為要根除禍亂,非先治本整飭吏治不可。因此湘軍的頭目們把整頓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醫治亂世、實現中興的一大要政。他們對湖南吏治大力整頓,先後參革了新化、黔陽、桃源、嘉禾、龍陽、東安、巴陵、臨武、寧鄉等縣的知縣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員,同時保舉重用了一批精明強幹的官員。又鑒於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場腐敗的情況,採取摻沙子的辦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賦予他們亦官亦紳的權位,參與地方行政管理事務,使吏治有了明顯改觀。湖南官吏自巡撫起,以廉儉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統治階級的政令通行無阻,“威行於府縣,貪靡之風幾革。”此竹雕筆筒當屬此時所作。湖南整頓吏治的經驗,成了“同治中興”的樣板。以後,周邊各省照著湖南的辦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圖369)。
楊柳青年畫《劉海戲金蟾》楊柳青年畫《劉海戲金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