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時間
“陝北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35年11月——1937年7月。
中共省委
簡介
11月上旬,中共陝北省委在
瓦窯堡市(今
子長縣)正式成立,常委為:
郭洪濤(書記)、馬明方(1936年冬接任書記)、李合邦、吳溉之、王濤、劉子義、馬佩勛、周建屏。執委為李子厚、崔田夫、白向銀、白凌雲、惠子明、曹
力如、王月明、張家修、慕生忠、薛蘭斌、白炳炘。秘書長
馬文瑞,後為崔曙光。組織部長王達成,後為李合邦。宣傳部長賈拓夫,後為郭滴人、李鐵輪、吳溉之接任。白區工作部部長李鐵輪,後為李景林、王達成、王濤接任。白軍工作部部長馬文瑞。軍事部部長鐘亦兵,後為周建屏。婦女部長白茜,後為史秀雲。省委隸屬中共西北中央局領導。
沿革
1936年6月,紅軍主力進行西征,瓦窯堡受到國民黨軍隊的襲擊,陝北省委機關轉移到安塞譚家營,翌年春遷至
延安蟠龍鎮。1936年5月,陝甘省大部分區域被國民黨東北軍侵占,中央決定撤銷陝甘省委,將其所轄的關中特委和膚施、甘洛、紅泉、
宜川、
富縣、
韓城、澄城等縣委劃歸陝北省委管轄。
西安事變後,中共中央決定再次成立中共陝甘省委,上述組織除澄城縣委外,復歸陝甘省委管轄。1937年4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形成,中央決定再次撤銷陝甘省委,將其所轄的甘洛、富縣和宜川縣委劃歸陝北省委管轄。 陝北省委先後下轄三邊特委、神府特委、東地區特委、關中特委和延安市委,以及
佳縣、吳堡、米西、
綏德、清澗、
靖邊、新城、瓦窯堡、赤源、
橫山、安定、秀延、
子長、
延川、延水、延長、
安塞、赤安(
志丹)、
延安、甘洛、膚施、宜川(紅宜)、富縣、韓城、澄城等縣(中心縣)委。 1937年5月,中共陝甘寧特區委員會成立,陝北省委歸其領導。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陝甘寧特區委員會於1937年7月報請中央批准,撤銷陝北省委,將陝北省劃分為東分區和西分區,分別設立中共東分區委員會和西分區委員會。
現實意義
革命戰爭年代所說的陝北地區,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慶陽市、寧夏東部三省區交界地帶,如今的陝北地區則指
陝西省的
榆林市和
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均為
革命老區,該地區是中國
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陝北景觀
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麟洲勝景,古屬羌山,俗稱
西山,也稱“駝峰山”。位於陝西省
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跌宕,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於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於後。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果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
神木時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之曰:“
筆架山”。後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 在二郎山前後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從北至南,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多座殿、廟、亭、閣,如
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
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
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築疏密相間,形體各異,布局合理,雖險若固。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
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餘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這些石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史料價值。 文革期間全山廟宇慘遭破環,殿堂塑像幾乎盡毀,住山無人,古蹟成了廢墟。文革後,地方人士集資籌款,更有政府扶持,至此古城顯春色,
老山見新客。 二郎山古建築群的始建年代,難以詳考,現只見重修諸神殿梁記云:“嘉靖三十四……重修”。可見建築至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屢經補修、增修,二郎山面貌一新,秦晉蒙等省(區)的遊客絡繹不絕,尤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日廟會期間為甚。
紅鹼淖
紅鹼淖,中國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內一淡水內流湖,面積67平方公里,屬神木縣爾林兔鎮管轄。位於陝西省神木縣爾林兔鎮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新街鎮刀勞窯村陝蒙交界處,總面積為90平方公里,淖上水光粼粼,煙波浩淼,水草豐盛,環境宜人,景色壯觀,融草原風光與
江南澤國景象於一體,是旅遊度假的理想
水上樂園。紅鹼淖的“淖”是
蒙古族語,是水泊、湖泊的意思。 紅鹼淖被稱作“昭君淚”,來自當地
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
王昭君當年遠嫁匈奴,走到
爾林兔草原,即將告別
中原,下馬回望,想到從此鄉關萬里,恐怕一輩子也難以回還,頓時千般感慨、萬般惆悵洶湧心間,這一駐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淚,於是就形成了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紅鹼淖。王母娘娘為此感動,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們各持一條彩帶,從七個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於是就有了七條季節河同時流入“昭君淚”。
鎮北台
鎮北台位於榆林市北約5公里處紅山上款貢城西南角,東隔款貢城與東梁相望,北越長城為東西梁,西隔
210國道連老爺廟梁,南為沙窩,地理坐標為東徑109°43′33.9″北緯38°28′08.8″,海拔高度1187米。榆溪河穿紅石峽從鎮北台西約1公里處流過。台周邊遍植楊樹、松樹、柏樹、檸條等植被。東200米、北400米處分別為新建隊、橋頭村,有居民50戶約200人。 鎮北台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1992年陝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
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
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裡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致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在山頂一塊空闊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麗的啟祥殿和兆慶宮。其建築雄奇挺拔,氣勢壯觀。 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 李自成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扶蘇墓
扶蘇墓位於陝西省綏德縣城內疏屬山頂。疏屬山為無定河畔的一獨立山頭,南眺二郎山,北望五乳峰,東瀕無定河,西隔大理河與馬鞍山相對。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5′40″,北緯37°30′15″。墓區為純黃色土壤,內植松、柏、槐等林木。扶蘇墓圍牆外四周被居民包圍。
扶蘇墓呈長方形,長約30米,寬6米,高約8米,墓旁有扶蘇祠,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舊址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後的第一個駐地。在此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論持久戰》、《
反對自由主義》、《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 》、《陝甘寧邊區政府 、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爭與戰略問題》等著作。中共中央正確把握歷史機遇,審時度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為迎接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時期,從政治上、組織上作了充分準備,順利實現戰略轉變。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軍飛機首次轟炸延安,延安舊城受到嚴重毀壞。中共中央及毛澤東等領導隨即遷往延安城西北楊家嶺中共中央到延安後的另一個
駐地,此期間,正是
土地革命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時期,並度過了抗日戰爭的第一個階段——
戰略防禦階段。
楊家嶺革命舊址
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於延安大學附近,中共
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指揮抗日戰爭
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
延安文藝座談會。主要建築有“七大”會址,毛澤東故居,
周恩來故居等。
棗園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
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為粉碎
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王家坪革命舊址
這裡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中央軍王家坪革命舊址 委、八路軍總部在這裡領導解放區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後又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
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
西式建築。“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1940年,毛澤東題寫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吳起鎮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瓦窯堡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為中共中央駐地。中共中央
政治局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關於建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策略,史稱“
瓦窯堡會議”。
保全革命舊址
保全革命舊址,位於志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劉志丹東征犧牲後保全縣更名為志丹縣。
洛川會議舊址
日軍進攻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洛川會議後,
紅軍執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邊界十三個地區的紅軍
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志丹縣毛澤東舊居
位於延安市志丹縣,是當時毛澤東在保全(現志丹縣)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王家灣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市安塞縣王家灣鄉
王家灣村。毛澤東在撰寫了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和
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等文章。
陝甘寧邊區政府禮堂舊址 位於延安市城內
南關街。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邊區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貫徹執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一施政綱領”。
延安革命紀念館 該館陳列面積4000餘平方米,展出照片及
文物近2000件,還有模型、
油畫、雕塑及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並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陳列的動態效果。陳列空間裝置有電子螢幕,播放
延安時期的歷史資料片和一些重要團體、人物在延安參觀活動的錄像。
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 坐落於延安城東海拔1050米的清涼山上,隔延河與嘉嶺山、鳳凰山相望,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出版專業紀念館,1986年10月建成開館。
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 南區合作社在為發展邊區經濟、解決延安人民生活供給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柳林村仍保留南區合作社16
孔石窯洞和1座磚木結構的5開間兩層小樓。石窯是辦公用房,小樓為營業樓。
“四、八”烈士陵園 1946年4月8日,參加
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表
王若飛、
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雲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
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
民族英雄劉志丹烈士陵園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後改為志丹),志丹縣(舊稱保全縣)金鼎鎮蘆子溝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民族英雄謝子長烈士陵園 謝子長,名德元,字子長,子長縣(舊稱安定縣)
李家岔鎮棗樹坪人,生於1897年1月。為陝甘、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
二十七軍創始人之一。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 瓦子街戰役
烈士陵園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龍縣瓦子街鄉政府所在地,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上著名的瓦子街戰役中我軍陣亡的革命英烈而修建的。
湫燕山周恩來遇險地 周恩來乘車從延安出發,前往西安準備同蔣介石會晤,並繼續同
國民黨談判,在途經湫
燕山時,遭到土匪李清伍等一百多人的襲擊。戰鬥中,
陳友才、陳國橋等十餘人壯烈犧牲,周恩來、張雲逸、
孔石泉等脫險返回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