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掛靠北京示範大學的研究機構,目前設立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要目標是通過打造新型研究平台,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研究,推進我國在綜合減災、應急管理等領域的原始創新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設立地點:北京師範大
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掛靠北京示範大學的研究機構,目前設立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要目標是通過打造新型研究平台,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研究,推進我國在綜合減災、應急管理等領域的原始創新研究。
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掛靠北京示範大學的研究機構,目前設立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要目標是通過打造新型研究平台,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研究,推進我國在綜合減災、應急管理等領域的原始創新研究。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
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大事,是惠及民生、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科技支撐體系任重道遠 科技發展對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防災減災科技是民生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基礎研究、套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研究及套用,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是一項綜合...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此次雙方合作共建深研院,將有效整合中國地震局和深圳市的各類資源力量,深圳將利用好創新、市場、產業、金融等方面的環境優勢,實現防災減災技術研究與相關產業發展的有效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城市安全發展提供...
堅持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適應、堅持防災減災與城鄉區域建設相結合,發揮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創新、依靠全社會力量,著力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全面加強各級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切實改善民生和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有力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保護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減災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減災的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努力推進減災各項能力建設,大力倡導減災的社會參與,積極開展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推進減災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描繪了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並將“加強地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高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
甘肅省土木工程減震隔震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成立,有利於聯繫隔震及消能減震國際知名專家,及時引進國際先進理念,結合西部地區減隔震技術發展及工程套用需要,為減隔震新技術研究、發展和套用提供技術支撐。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減震隔震研究 發展歷史 經蘭州理工大學推薦,甘肅省科技廳和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組織專家評審答辯,...
《“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於2022年4月7日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印發。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防震減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防震減災提供根本遵循。出...
國家減災委員會 2022年6月19日 規劃全文 “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新型能源系統與工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要依託於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該基地主要研究領域為風、光、地下非常規能源、氫能等新能清潔能源的開發、運輸、儲存及其聯用技術的研究與套用。該基地在新型能源系統與工程安全相關領域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優勢,現擁有材料科學與...
研究院在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瞄準國家防災減災與公共安全科技戰略需求,發揮北京師範大學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優勢,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減災與風險防範、應急管理與救災回響、環境演變與資源生態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與人才培養中心,為國家防災...
四是國際防災減災救災合作任務不斷加重。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防災減災救災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更加關注防災減災救災與經濟社會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關係,更加重視加強多災種綜合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同時,國際社會更加期待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總體而言,我國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距離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二)國際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科技創新發展趨勢。近年來,已開發國家不斷加強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和重特大事故防控科技體系。防災減災方面,技術領先國家正加快基礎研究和...
提升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發展“項目-人才 -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使中心成為國家在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等工作中的骨幹和中堅力量,並對領域或地區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 產生引導和示範效果。
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已成為國家綜合減災與風險防範、應急管理與救災回響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中心,並成為綜合防災減災領域的一個重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研究院從“災害科學”、“應急技術”、“風險管理”三個方面,為國家培養災害風險科學與公共安全領域的高端人才。圍繞地理學一級學科下設的“自然...
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建立健全綜合減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防災備災、應急處置、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能力建設,紮實推進減災工作由減輕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高綜合減災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是國際防災減災救災合作任務不斷加重。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防災減災救災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更加關注防災減災救災與經濟社會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關係,更加重視加強多災種綜合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同時,國際社會更加期待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更加注重支撐引領產業發展。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創新集聚,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培育數字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更加注重協同開放創新。構建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提升創新資源承接能力,在對接京津中加速...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密度、預警預報精度以及信息傳播水平和時效性需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後,防災減災能力仍相對薄弱。三是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災需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和應急廣播設施等比較落後,防災減災科...
(二十八)負責全縣與國際間以及港澳台地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畫並承擔科技援助的相關工作。指導、監督管理全州涉外智慧財產權事宜。(二十九)完成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三十)職能轉變。1.將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縣農牧和科技局的 職責,以及縣發展改革和商務投資促進局的農業投資項目...
編制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計畫,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協調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民營科技企業、技術貿易機構技術契約進行認定和審核;歸口管理科技成果、科技獎勵、科技保密工作;組織協調重大科技成果推廣工作;負責技術市場工作的管理及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歸口管理、協調全市智慧財產權工作,主管全市專利工作...
(一)牽頭起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國家標準或者國際標準的;(二)牽頭開展產學研協同,建設科技成果孵化載體,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中間試驗與產業化開發的;(三)建立聯合研究平台的;(四)推進建立國內外研究開發機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國際技術...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密度、預警預報精度以及信息傳播水平和時效性需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後,防災減災能力仍相對薄弱。三是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災需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和應急廣播設施等...
實施“智匯雲南”計畫,選派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國家開展科技服務,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組織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建立雲南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政府科技部門間聯絡機制。支持各類創新主體、智庫等與國外同行加強聯繫,以資源互動、信息共享、技術示範和人才培養為基礎,密切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溝通...
指導涉及人口、資源、環境、醫藥衛生、水文氣象、城鎮建設、防災減災、旅遊、第三產業等科技工作;組織實施海洋領域的科技發展和科技攻關計畫;管理、指導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研究科技人員有關政策,組織、指導科技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工業科技與信息化科 研究提出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的政策、措施、規劃、計畫;負責...
國家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水路綠色建設與災害防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家計量站(檢測站):國家水運工程檢測設備計量站 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泥沙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水工構造物檢測診斷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水路交通環境保護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水運工程測繪技術重點實驗...
進入新時代,系統開展第二次青藏科考,注重綜合交叉研究,加強協同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將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青藏高原問題既是區域問題,又是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問題;既是生態環境問題,更是關乎經濟社會和民族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開展第二次...
世界緊急救援組織是一個綜合性的創新平台,業務遍及全球156個國家,現已有11個國家開通WERO救援航空網路。為全球合作夥伴提供緊急救援方面的信息、產品、服務、科技、學術、人員、文化交流的優質平台。在合作國家打造國際一流的救援航空物流運輸網路和緊急救援產業基地。它打破了國家間,政府和企業的天然壁壘,幫助協調各...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綠色建築環境與節能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城市與工程抗震減災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研究所: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結構工程與材料工程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研究所、道路與橋樑工程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水資源與水工程研究所、城市水健康循環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節能減排...
積極推進鋼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武鋼、冶鋼、鄂鋼等骨幹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以武鋼二冷軋、矽鋼改造等為重點的結構調整項目,力爭3至5年,武鋼總體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板帶鋼生產基地。突破性發展石油化工和有機化工原料,加快武漢乙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填補我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