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

《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是安徽省人民政府200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
  • 發布文號:皖政〔2004〕1號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04年2月3日
通知,報告,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轉省計委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報告的通知
皖政〔2004〕1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計委《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已經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現批轉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04年是深入貫徹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十五”計畫的關鍵一年,做好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4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搶抓發展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開放步伐,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強化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深刻領會省委、省政府對2004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抓緊部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全面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二月三日

報告

關於安徽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
安徽省發展計畫委員會
(2004年1月16日)
2003年,我省先後遭受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澇災害,經濟和社會發展遇到了超乎預料的困難。面對嚴峻形勢,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眾志成城,團結拚搏,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保持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2%,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完成財政收入412億元,增長18.9%。工業化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繼續最佳化。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科教興皖深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加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基本實現。
2004年我省經濟發展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世界經濟復甦步伐加快,國內經濟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產業和治淮的投入,巨觀環境較為有利。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大部分保護措施即將到期,國際、國內經濟競爭日趨激烈。我省產業層次不高,整體經濟素質不強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充分調動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搶抓機遇,妥善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趨利避害,乘勢而上,推動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經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以上,財政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左右,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關鍵之一是組織實施好“861”行動計畫。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861”行動計畫的實質是,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八大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具有較強牽動力、總規模上萬億元的數百個重大項目,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確保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2004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加大治淮力度。淮河治理是繼長江整治後,從根本上改善我省發展條件的一項千秋偉業。當前,要積極推進行蓄洪區口門建閘、險閘加固及堤防加固等應急工程建設,確保全全度汛。完成行蓄洪區及河灘地30萬人的移民遷建和中國小校舍、基層衛生院所、道路、橋樑等水毀工程修復重建任務。積極推進淮河治理,加快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乾整治等續建項目建設進度,開工建設白蓮崖水庫、渦河、沙潁河治理等重大項目,力爭全年治淮投資40億元以上。
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淠史杭、駟馬山、花涼亭和女山湖水庫等大型灌區投資力度,穩步推進引江濟淮前期工作。加強水源工程配套,改造中低產田,推進防護林建設和小流域治理。加快農村道路建設,2004年再開工2000公里以上農村國債公路。繼續加強農村衛生、教育、電網、人畜飲水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最佳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宿州、阜陽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滁州大型商品糧基地後續管理,努力將皖北地區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糧基地。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提高單產,預期今年(2004年)糧食產量2600萬噸。堅持以高效經濟作物、蔬菜園藝和畜牧業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加強種子工程和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繼續支持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
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以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為動力,著手建設一批經濟強縣,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繼續運用貸款貼息的方式,支持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向縣城和中心建制鎮集聚,壯大經濟實力。
擴大勞務輸出。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就業技能培訓、用工信息發布等工作。在農民工輸入較多的地區建立管理服務站,提供諮詢、法律等方面的援助。繼續清理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檢查和處罰力度。力爭全年新增勞務輸出40萬人。
二、加快重點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抓住消費結構升級和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機遇,著力將加工製造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積極推動汽車產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發展零部件產業,加快奇瑞發動機和變速箱、江汽多功能運動車等項目建設。在完善配套能力的同時,引導家電企業向數位化方向發展,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加快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壯大機械裝備和精細化工產業。抓好叉車集團工業園、日立挖掘機擴建、安慶石化化肥原料“油改煤”、兩淮煤化工基地、聯合利華工業園等項目。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支持豐原700萬噸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儘快將豐原集團建成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排頭兵。推進安慶50萬噸林紙一體化等項目前期工作。
進一步壯大能源原材料產業。把實施皖電東送工程放到突出位置。加快電源點項目建設進度,推進皖電東送西通道前期工作。展開兩淮煤炭基地建設,開工丁集、張北等礦井,加大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和沉陷區治理。抓好馬鋼薄板、海螺日產萬噸水泥熟料、巢東集團重質碳酸鈣等項目建設。支持馬鋼、銅陵有色等企業“走出去”,拓展原料供給渠道。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繼續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和重大項目。以優勢骨幹企業為依託,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中藥等領域組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儘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數字安徽”建設。
加強電力、運輸的協調調度。做好電煤供應工作,保障電力機組的穩發滿發。加強電網調度,提高電網供電能力。建立電網重大事故應急機制。大力推進峰谷分時電價,強化需求側管理。抓好節電工作。加強與鐵路運輸部門的協調,保障重要物資供給。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提升服務業層次。認真落實全省旅遊規劃和“兩山一湖”旅遊規劃。改善旅遊交通設施,建成黃山—杭州高速公路,完成黃山機場擴建工程,繼續抓好旅遊國債道路建設,提升景區通達能力。在加強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深度開發,提高旅遊的文化底蘊。進一步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境外的旅遊合作,推動旅遊業的對外開放。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支持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網路、物流配送等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會展經濟。放開搞活住房二級市場,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加速發展物業管理、家政服務、休閒康樂等新興服務業,引導社區服務業向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擴大消費需求。努力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民現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繼續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價格欺詐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擴大消費信貸,培育汽車、住房、電信等新的消費熱點。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拓展農村市場。儘快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
四、全面實施大開放戰略,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組織好皖粵經濟技術合作、第四屆中國·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對接會、香港經貿合作等重點招商活動。注重引進一批加工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擴大引資規模,提高引資質量。繼續抓好小分隊招商、園區招商、專業招商,面向重點地區派駐招商代表長期招商。注重發揮大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戰略合作和併購重組。切實辦好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強化服務與管理,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以上,實際到位省外資金增長30%以上。努力擴大外貿出口。
適應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進一步擴大生產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外貿經營權,推動外貿企業從收購制向代理制轉變,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地產品出口。繼續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重點支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爭外貿出口增長8%以上。針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保護措施陸續到期的情況,積極做好應對工作。
加快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鞏固和擴大近幾年與滬蘇浙等地的經濟技術交流成果,加強政策、產業、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蚌埠——南京、沿江高速公路建設,完成合肥——南京高速公路改造和318國道廣祠段建設,開工合肥——南京鐵路和銅九鐵路,完善聯繫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網路。
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強發展後勁
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圍繞“861”行動計畫,進一步充實完善項目庫,按照動態管理、分步實施的原則,一手抓在建項目建設,一手抓項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推進的格局。2004年要確保佳通全鋼子午胎擴建、皖維集團高強高膜纖維、許疃煤礦、蒙城——蚌埠高速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廬江——銅陵段、安慶長江大橋等39個重點項目按期建成;繼續推進安慶電廠、琅琊山抽水蓄能電站、宿州60萬噸小麥綜合加工、漯阜鐵路安徽段改擴建等87個續建項目;開工興建奇瑞轎車擴建、馬鋼鍍鋅板、合肥——葉集高速公路、合肥——淮南——阜陽高速公路、黃山國際會展中心等55個重點項目。進一步落實責任制,積極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
積極爭取新增國債資金。根據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的投向,積極做好工作,力爭新增國債資金繼續占國家分配到各省市5%的份額。針對國債資金主要投向農村和基層、“點多面廣”的特點,進一步完善國債項目管理辦法,加強國債資金管理,加大稽察力度。建立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工程質量。
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財政增收的基礎上,增加建設性投資。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優質項目,爭取更多的信貸資金。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支持具備條件的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做好企業債券的申報和發行工作。加強地方金融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商業銀行與外資合作,開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
六、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把社會事業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深化體制改革。對公益性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對非公益性社會事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形成新興產業。啟動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工作,建立社會發展專題報告制度。努力開創社會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大力實施科教興皖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公益類科研機構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推進套用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轉企改制,加大各級各類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完成合肥科學城規劃,並開展建設。堅持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之中重,繼續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擴大優質高中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推進省院、省部共建中國科技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實施安徽大學“211”二期工程,建設合肥大學城和蕪湖、蚌埠大學園區。2004年省屬高校計畫招生15.6萬人,比上年增長16.3%。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擴大對外交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評價、選拔任用、合理流動、分配激勵和保障機制,大力培養造就各類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加快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年內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疾控網路建設任務,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全省醫療救治體系,實施市級傳染病院(區)和部分緊急救援中心項目。繼續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成果。全面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進省博物館等重點文化項目建設。改善基層文化館(站)、圖書館等設施。
推進“生態安徽”建設。建設池州生態經濟示範區和若干生態建設示範基地。繼續開展淮河、巢湖、長江流域的環境綜合治理,推進長江流域酸雨控制等環保項目。抓好淮南等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工作。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加大化工、冶金、造紙、建材等行業的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七、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就業再就業的雙重責任管理。著力抓好增加就業崗位、落實再就業政策和強化再就業服務三個重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幫助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認真落實小額貸款和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優惠政策,增加再就業資金投入。強化街道社區就業平台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認真做好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省級養老保險調劑基金,逐步實現省級統籌。健全失業保險制度,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實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動態條件下的應保盡保。繼續改革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社會醫療救助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移交社區管理工作。深入做好扶貧工作。
繼續以深山區、庫區、沿淮行蓄洪區為重點,做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繼續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各類扶貧開發資金要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效益,促進穩定脫貧。力爭全年減少貧困人口30萬人。對城鎮中生活困難較大的家庭,在就醫、子女入學和住房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照顧,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八、加大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繼續推進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年內全面完成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制改革任務。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力爭今年(2004年)省屬大企業國有股權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左右。推動省內企業資產整合和重組,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今年(2004年)要在汽車、建材、商業、外貿等行業取得新的進展。以國有資產和職工身份“雙置換”為主要內容,年內基本完成國有中小企業改革任務。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擴大企業註冊審批制改為登記制試點,完善服務體系,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繼續開放投資領域,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經營性的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運營。在繼續抓好商品市場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產權、資本、技術等各類要素市場,組建若干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繼續開展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提高直補的政策效應。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組建若干棉花企業集團。推進“信用安徽”建設。實施“十萬企業信用工程”,健全省聯合徵信體系,建立銀行、稅務、質監等部門的同業徵信體系,基本構建企業及個人信用信息的徵集系統、評價體系和公示平台。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改革項目審批制度,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對於企業不使用政府性資金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准制和備案制。其中,政府僅對少數重大項目及限制類項目,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角度進行核准;其他項目無論規模大小,均改為備案制。完善政府投資體制,規範政府投資行為。簡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環節。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努力營造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