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縣2005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和2006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

《梁平縣2005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和2006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是梁平縣人民政府200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平縣2005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和2006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
  • 地點:梁平縣
  • 性質:報告
  • 內容: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
內容提要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是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承前啟後的關鍵年。面對中央繼續實行巨觀調控政策的大背景,在縣委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落實全年各項工作部署,不斷克服和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團結奮進,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批准的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1.57億元、22.87億元和14.38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5.6:42.7:31.7調整為23.7:46.8:2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28億元,比上年增長8.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463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20.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1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3元,比上年增長1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739元,比上年增長14.1%。城鎮化率達到27.2%。人口自然增長率1.51‰。
(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運行狀況總體良好
工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以食品、建材、化工、紡織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的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整體競爭能力有所提升,引領縣域經濟成長的主體地位初步顯現。200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1.6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重點企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0個,增加值達到2.8億元,比上年增長18.5%。雙桂工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基本完成首期1.38平方公里的道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園區標準廠房10500平方米,入駐企業12個。實施了招商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目標考核,鄉鎮工業發展勢頭良好。
農業穩定增長,農村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初步建成了水稻制種、優質稻、梁平柚、禽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已開始向優質、高效、生態方向發展。列入重慶市11個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優勢產業的瘦肉型生豬、筍竹、蠶繭、梁平柚、黃籽油菜等五大產業穩步推進,榮獲了“中國名柚之鄉”稱號。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8.81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7.7萬噸,比上年增長1.7%。水稻制種達到8500噸,優質水稻15萬畝,梁平柚11萬畝,家禽出欄878.76萬隻。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1家。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進展順利,退耕還林面積累計3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8%。
商貿旅遊聯動增長,第三產業加快發展。隨著縣城舊城改造任務的完成,市場建設成效顯著,縣城集聚和輻射功能明顯增強。在鞏固提高傳統商貿業的同時,加快了新型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區域市場、邊界市場和鎮鄉農貿市場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消費趨勢逐漸好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控制在全社會可承受的範圍內,住宅、旅遊、商貿、教育、醫療保健等消費熱點初步形成,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有所增強。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旅遊發展方針,以開發雙桂景區為重點,啟動了雙桂湖A區開發建設、雲龍影視基地、百里竹海峨嵋寺景區建設,完成了雙桂堂文殊殿排危、白蟻防治和外圍環境整治。進一步完善了旅遊服務體系建設,成功舉辦第二屆重慶·梁平雙桂旅遊文化節,提升了形象,聚集了人氣,促進了發展。2005年接待遊客44.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060萬元。
(二)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受巨觀調控政策影響,投資增速總體放緩,2005年的重點項目工作難於往年。但全縣在具體工作中注重結合我縣實際,實施有保有壓,變壓力為動力,在調控中尋求發展。通過一系列紮實的工作,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速,有效地拉動了縣域經濟成長。進一步深化了投融體制改革,完善了投資項目審批制、核准制和備案登記制,擴大了企業投資自主決策權,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新格局,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8億元。
交通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年整治國省幹道35公里,硬化村級公路145公里。水利建設卓有成效,蓼葉水庫工程已開工建設,全年新建和整治各類水利工程1380處,恢復改善灌面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平方公里,整治病險水庫4座,解決了1.5萬人的飲水困難。實施“生態富民”工程,全年新建農村沼氣池918口。以縣城、市級中心鎮、縣級中心鎮等為重點的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縣城舊城改造基本完成,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7.3平方公里,建成市政道路29公里;縣城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龍溪河流域梁平段綜合整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全面實施“科教興梁”戰略。積極抓好科技實驗、示範和成果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全年納入科技部星火計畫科技項目2項。繼續鞏固“兩基”成果,高中階段教育迅速發展,2005年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60.5%,在校生人數16995人,其中普通高中12507人,中職教育4488人;縣、鎮(鄉)、村三級農村成人教育培訓網路基本形成,已建成鄉鎮成人學校33所;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穩步發展,全縣適齡幼兒入園率達到80.5%,特殊教育入學率達到98.4%;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共改造中國小危房9149平方米。
文化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文化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縣村級文化活動室達到6000餘平方米,體育館主體工程完工;民眾文化體育活動日趨活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節目頻道發展到31套,用戶達7.2萬戶,自辦節目頻道發展到2套。處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禽流感清淨無疫”目標;疾病預防控制檢驗中心和縣醫院傳染科國債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農村基層衛生保障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順利啟動。
基本建立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市率先實行村幹部養老保險。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再創新高。全年新增就業崗位2516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積極組織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和對外輸出,2005年新轉移勞動力1.64萬人,全面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政策,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切實加強環境保護,重點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穩定在90%以上,認真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整體競爭能力弱。我縣經濟雖保持了較快增速,但總量與人均占有量同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結構調整任務繁重,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尚未形成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快,服務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消費垃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是政策不具優勢,發展空間面臨擠壓。我縣雖被列入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但“老、少、邊、窮、庫”的優惠政策均難享受,缺少國家和市里政策性推進的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產業布局,單憑自身實力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
三是重大項目策劃不夠,投資拉動乏力。重大項目的策劃工作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智力支撐,經過科學論證的成熟項目相對不足,項目生成和推介難以形成有效機制。受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影響,加之國債資金逐步淡出,投資增長的動因有所減緩,拉動經濟成長的能力將有所減弱。
四是協調發展的矛盾突出,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基礎設施和能源的“瓶頸”制約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逐漸突出。城鄉二元分治,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社會保障功能薄弱,就業形勢嚴峻。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職能轉變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要求,面臨穩定與發展的雙重壓力。
二、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草案)
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抓好全年的經濟社會工作,對於鞏固當前發展形勢,實現“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巨觀經濟形勢和經濟成長慣性分析,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仍具有較好的巨觀環境和發展基礎。
(一)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重慶市委二屆、二屆八次全會和縣委十一屆及十一屆八次全委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市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取向,通過“雙穩健”政策(即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及產業政策的配合,準確把握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引導經濟健康平穩運行;著力最佳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解決好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二)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
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比上年增長1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7%;
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6%;
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三)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為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預期目標,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抓好重大項目工作,帶動投資增長
目前我縣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要在今後一個時期長期保持“既快又好”的發展勢頭,必須切實抓好重大項目工作,保持一定的投資強度。按照“十一五”重大項目規劃分解落實年度工作計畫,努力策劃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確保年度投資預期目標的實現。明年國家將進一步調整國債資金和預算內資金投資結構,優先用於農林水利、能源、環境保護、交通、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投資。要根據國家投資政策導向,結合我縣實際,切實抓好重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項目。
加強項目管理和組織協調,努力提高投資效益。下大力氣清理、盤活土地存量,積極爭取國家用地指標,協調解決征地拆遷問題,優先保證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匯報銜接,積極爭取國債及中央專項投入。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特別要利用財政、金融等工具引導社會資金進一步向生產性領域、服務性行業集中。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好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及時發布產業投資信息,促進社會投資快速增長。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低水平重複建設項目。
2、調整最佳化結構,加快工業經濟發展
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集中精力抓好抓實工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工業經濟總體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鞏固提高現有重點企業,抓好三奇青蒿加工、宏美達絲綢面料、張鴨子肉鴨精深加工、梁山米業優質大米生產線技改、京海藥業、德恩科技、開元化工甲醇、邵新煤礦擴建、方便米飯等重點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市場和資源環境“雙約束”機制,引導企業強化管理,節約挖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工業園區產業聚集能力,加快園區道路、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抓好雪萊紡織、礦山機械、星星套裝門、魚泉榨菜等企業入駐園區的系列工作;全力抓好園區招商引資,力爭新引進項目10個以上,完成投資1億元,投產企業8戶,實現園區工業總產值2億元。進一步完善工業發展目標考核制度,積極推進鄉鎮工業發展。
3、強化農業基礎,加快新農村建設
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推進糧食生產重點縣和綜合實驗縣建設,力爭糧食總產量達到38萬噸。抓好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水稻制種基地2萬畝,優質稻播種面積25萬畝,禽類總產量1200萬隻,虎蜜柚2萬畝、高接換種500畝、2.5萬株,蠶繭72萬公斤,生豬出欄80萬頭。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培植壯大慶豐種業、梁山米業、龍灘梁平柚公司、水禽專業戶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力爭新增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經濟強鎮工程,加快梁山、屏錦、雲龍、虎城、袁驛等經濟強鎮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節水灌溉、鄉村道路、農村沼氣等“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啟動農民新村建設,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完善農村專業服務體系,加強種子、飼料、檢測、防疫等配套服務,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切實抓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健全勞務輸出信息網路,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培育壯大勞務經濟。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加強交通建設。啟動實施“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加快村級道路硬化改造工程建設,完成金柱至石橋鋪、竹山至竹峰水庫、仁賢至金帶、蟠龍至蟠龍洞等公路改造,加大硬化村級公路力度,整治仁賢、屏錦、明達場鎮公路7公里,新建曲水、回龍、柏家客運站。
加強水利建設。推進大灌區配套設施建設,整治渠道8公里,改造和新增灌面1.47萬畝。新建、改造、整治各類水利工程1380處,新增有效灌面0.5萬畝,新增改善灌面3萬畝,新增節水灌面0.8萬畝。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解決1.2萬人的飲水安全。動工整治鹽井口、來家洞、朝陽、金光、龍君廟5座病險水庫,恢復蓄水量350萬立方米。完成蓼葉水利工程大壩截流、基礎開挖、一期移民、施工公路建設和大壩砌築。
加快城鎮建設。啟動魯班巷小區二期工程、三台山小區和原絲廠片區開發建設,加快大河路南段片區舊城改造,基本建成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完成縣城燈飾工程建設。啟動縣城火車站控制性詳規編制。積極推進場鎮實施改造,力爭新增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
5、加快商貿旅遊發展,增強內需動力
積極發展商貿服務業,完善縣城商貿中心、農貿市場、商業網點建設,打造縣城核心商貿圈。積極推進商貿中心鎮和邊界市場建設,著力開發以火車站為重點的物流場站建設。大力培育新型商業業態,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代理制、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加快推進以雙桂景區開發為重點的旅遊業發展。完成雙桂湖A區度假村裝飾工程及生態廣場等配套設施建設,支持《大戲院》影視基地建設。建成梁山乾街。力爭將雙桂文化園、雙桂湖列入重慶市旅遊投資公司首批開發項目。抓好旅遊促銷活動,辦好重慶·梁平第三屆雙桂旅遊文化節。
引導擴大消費,培育壯大旅遊消費、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和信息服務消費熱點,大力開發農村消費新市場,滿足城鄉多層次梯度化的消費需求。倡導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鼓勵居民增加對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完善醫療、養老、教育等保障制度,刺激居民預期消費。加強消費市場價格監管,規範服務業收費,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抓好消費者維權工作,規範農資市場秩序,合理調控農資價格。
6、堅持和諧發展,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繼續把教育事業擺在突出位置,立足高標準、高質量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水平,抓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和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6000平方米。理順科技體制,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技套用和科技創新服務平台。鞏固提高“重慶市文化先進縣”創建成果,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快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體育館後續工程建設,年內向市民開放。穩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力爭建成第二人民醫院業務綜合樓,啟動改建縣保健院住院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完成村衛生規範化建設。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改建一批鄉鎮生殖健康服務站。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全年新增就業人員2500人,指導2000名失業人員再就業,幫助160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繼續實施“星光計畫”,力爭建成3個社區老年服務站。推進福利社會化,抓好老年公寓建設,完成縣救助站遷建,啟動縣殯儀館改建。擴大保險覆蓋面,新增參保人員2400名。整體推進貧困村扶貧計畫項目,實現2000人淨脫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