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撫番是清末開發台灣東部山區、招撫“生番”、鼓勵漢人移墾活動的簡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山撫番
- 類型:清末開發台灣東部山區的活動
開山撫番是清末開發台灣東部山區、招撫“生番”、鼓勵漢人移墾活動的簡稱。
開山撫番是清末開發台灣東部山區、招撫“生番”、鼓勵漢人移墾活動的簡稱。經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建議,清廷改變對漢人和“社番”長期採取的隔離政策,解除禁墾令,鼓勵漢人向台灣東部山區移墾。同時,...
,諱洲溶、聯瓊,字廷瑤,號溉濟、蘭亭、湘。沈蘭亭(1830—1900),諱洲溶、聯瓊,字廷瑤,號溉濟、蘭亭、湘。廣東清遠市清新區禾雲鎮新蓮蓮塘村人。清朝同治年間擔任台灣記名提督吳光亮的參贊,協理軍政要務。他是縣內駐防台灣人員中最高官職的一位文官,追隨抗倭名將吳光亮駐防台灣,抗擊倭寇,開山撫番。
崑崙岰古道,為晚清開闢的四條撫番道路之一,由屏東縣萬巒到太麻里鄉的金侖。浸水營古道,由屏東縣枋寮到台東縣大武,是清代南部的開山撫番道路之一,早期稱作三條侖道。大屯火山群 大屯火山群南為台北市的士林、北投、東臨金山、萬里、西為三芝、淡水、北為石門鄉,來往這些地區的人們,在大屯山區發展出許多古道,...
當時日本入侵台南,而羅大春駐防台北,與日本人沒有正面接觸,因此,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山撫番”。開山,即開闢台北後山的道路;撫番,即招撫當時還未歸順清廷的台北地區的生番(少數民族)。羅大春到任後,立即開展工作。他主要採取:重用陳輝煌等熟悉當地情況的當地人;改革修路記酬辦法(將原來的按天記酬改為按...
開山撫番 清朝經牡丹社事件的刺激,日本大舉入侵台灣,是以“番地”並非隸屬清朝版圖為藉口。自此,清廷治台政策改弦更張,轉而積極經營,歷任來台的大員沈葆楨、丁日昌及劉銘傳,相繼推行“開山撫番”等各種措施,使台灣東部納入清朝版圖,加強對台東的治理,以杜絕外國入侵的口實。沈葆禎上奏朝廷開禁後山,廢除大陸...
他兩次渡台,開山撫番,疏浚大甲溪。援越抗法 1881年秋,岑毓英重返雲南,署理雲貴總督。當清廷命令西南封疆大吏預先討論“李寶議略辦法”三條以備臨時會議之用時,岑毓英首先答覆:“疆界可分而北圻斷不可割,通商可許而廠利斷不容分,土匪可驅而劉永福斷不宜逐。”他的這些主張,直到中法戰爭結束都沒有改變。...
加禮宛事件或稱達固湖灣事件。是台灣少數民族噶瑪蘭族群(Kavalan)和撒奇萊雅族群(Sakizaya)在1878年聯合抗清的事件。兩族在聯合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部落人藏身在阿美族群(Amis)受到保護。事件背景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事件之後,清廷的開山撫番,擬透過修築貫穿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
倭寇從台灣撤退後,沈葆楨制定了“開山撫番”的方針,開山修路,移風易俗,建設台灣、保衛台灣,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為了學習西方各國的造船技術和駕船經驗,朝廷批准船政學堂畢業生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嚴崇光、劉步蟾等學成回國後都成為清政府海軍骨幹。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船闖入福建馬尾港...
同治十三年(1874年),倭寇襲後山,番社應之。公率重兵趨駐枋寮,扼險隘,而以愛國大義激厲莊民,簡練成軍,俾自為守,寇知不可犯,受盟而退。寇退,則從事□開山撫番,周曆窮探,跨涉險峻,悍者臨之以威,馴者懷之以恩,兩年間,受撫者六十餘社,南路以通。論者謂當時若微公,則台民之左衽,恐不待...
他上任後,協助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發台灣的事業,如清丈土地、“開山撫番”等。劉銘傳對唐景崧所做的工作甚為滿意,向朝廷建議對唐景崧“交部從優議敘”。另一方面,唐景崧在台灣創斐亭吟社,大開雅集,結交了許南英、丘逢甲、施士潔等台灣文士名流。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因台灣布政使邵友濂內渡養病,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吳光亮會銜奏調台灣,統領開山撫番事宜。光緒元年(1875年),率部開通了彰化林圮埔至後山璞石閣的道路。歷任福寧鎮總、台灣鎮總兵等職。光緒十九年(1893年),奉令回台駐防新竹、苗栗,部署未定,倭人竄來,雙方激戰於鳳山,被吳光亮大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奉命赴台抵抗入侵倭寇,...
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台灣氣象一新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
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年間 ,閩人來台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台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後來台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
1882年,武頌揚按岑毓英的治台方略,開山撫番,改善調整民族關係。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強化台灣的防務實力。1882年,在台灣三大縣之一的鳳山縣任知縣時,由於武頌揚勇敢無畏,深入調查,公正處理了一起久而未決的劫掠英國教堂木材的案件,因而不僅使當地百姓滿意,也讓英國人嘆服。1883年下半年,武頌揚任鹿港鹽務...
舉凡修築鐵路、設定電信、開山撫番等事無巨細悉諮詢之。光緒十七年(1891),旅居上海;光緒二十四年(1898),入張之洞幕。後任官報局總編、學部主事。清亡後,以詩文自娛。在台年餘,成詩文百餘篇,名曰《旅台詩鈔》,今未得見。著有《石遺室詩文集》、《石遺室詩話》三十二卷等。編有《金詩記事》、《元...
同治十三年(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開始提倡推行“開山撫番”政策,於是兵分三路,向台灣的北部、中部、南部各闢一條道路通往東部,其中一條經由八通關的理番道路被稱為中路,由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於光緒元年(1875年)開闢,由林圯埔(今竹山)至璞石閣(今玉里),總長二百六十五里,即今稱“八通關...
1875年(光緒元年),受前一年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廷揚棄康熙頒布的“封山禁令”,改採積極管理的“開山撫番”政策,開始大量引入漢人墾拓台灣東部。1881年(光緒7年),大莊地區水災,當地一部分平埔族人再度遷徙,其中一支往南遷至新開園。同時,另有一批原居於屏東縣恆春地區,並先遷往卑南地區的平埔族人也再度遷...
居台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台灣。乙未(...
1875年清廷的“開山撫番”政策,為聯絡後山而開闢了北、中、南三路橫貫台灣道路。這“中路”就是指現在的八通關古道。這條奇險壯觀...(展開全部) “八二粁一四五米”--這個有點奇怪的書名,指的是八十二公里又一四五公尺的距離。這正是近九十年前(西元1921年,日本時代大正10年)一條新建好的橫貫台灣中部山...
居台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台灣。乙未(...
居台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台灣。乙未(...
浸水營古道,又稱三條侖古道,一般說法起點為屏東枋寮水底寮,途經玉泉村、崁頭營、歸化門越過中央山脈後終點在台東大武,古道長度約47公里左右,公路局正式編號為“縣道198號”。人文歷史 因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開了闢建開山撫番的工程,開鑿了幾條通往後山的越嶺道。光緒8年(1882)正式修築這條平埔族人...
光緒7年,督辦台灣開山撫番暨查辦全台流番社事務。光緒9年督辦越南等處外事。鄒復勝曾以軍功欽命頭頂戴、賞雙眼花瓴,誥封建威將軍,居正一品官司銜。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法國侵略者把矛頭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嚴重威脅我國安全。鄒復勝大義勇為,堅定地站到反侵略鬥爭的一邊。光緒九年(1883年)冬,法軍司令...
居台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台灣。乙未(...
居台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台灣。乙未(...
“理番政策”與台灣少數民族社會變遷芻議 關於“開山撫番”政策的評價問題 清代台灣少數民族政策之歷史考察 制度、地方官、“漢番關係”——關於清代台灣“番政”形成的一些考察 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其對高山族的政策 台灣“原住民”教育問題述論 高山族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 台灣少數民族教育 日據時期台灣教育政策的...
“理番政策”與台灣少數民族社會變遷芻議 關於“開山撫番”政策的評價問題 清代台灣少數民族政策之歷史考察 制度、地方官、“漢番關係”——關於清代台灣“番政”形成的一些考察 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其對高山族的政策 台灣“原住民”教育問題述論 高山族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 台灣少數民族教育 日據時期台灣教育政策的...
復興,舊名“角板山”,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 “角板山”。角板山,泰雅人稱為Pyasan(比亞山),是指“物品交易的場所”。我查清代台灣文獻,卻沒有找到“角板山”的地名,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夾板山”。 “夾板”與“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