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頌揚(1846—1916年),字贊卿,甘肅天水南鄉人,清末理台能吏。
基本介紹
- 本名:武頌揚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甘肅天水
- 出生時間:1846
- 去世時間:1916年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
人物簡介
武頌揚(1846—1916年),字贊卿,甘肅天水南鄉人,清末理台能吏。從小聰明機敏,受教於其兄武鷹揚的書房院,光緒五年中舉,次年聯捷進士,分發福建當知縣。岑毓英任福建巡撫,武頌揚隨其巡閱福建關防,抵台灣視察了重要港口和地形,並深入各縣了解民情,得到了岑毓英識,被任為鳳山縣知縣。武頌揚公正廉潔,秉公辦事,任用賢士,杜絕一切饋贈和賄賂,頗得民心。當地曾發生過愚民劫掠英國教堂木材的案件,幾任知縣都很棘手,無法處理,武頌揚走訪了知情者,查清了原因,公平公正地處理了此事,不僅英國人感到滿意,當地的百姓和頭領也無不折服。
在清朝末期,有一位供職於寶島台灣的天水籍官員,由於他秉公辦事,政績卓著,因而頗得台灣民眾之心。這個人就是時任台灣鳳山、恆春等地知縣的武頌揚。 武頌揚,字贊卿,生於1846年,是秦州直隸州天水裡人即今秦州區天水鎮天水村人。武頌揚自幼聰明機敏,勤奮好學,光緒六年即公元1880年高中進士後,即被朝廷分派到福建當知縣。
這時,正值日本急於出兵侵犯台灣,清朝政府便詔令能征善戰的岑毓英任福建巡撫,以加強台灣的防務。當時台灣歸福建管轄,岑毓英到福建後,武頌揚便隨其到台灣巡察防務,了解民情。這期間,武頌揚向岑毓英提了不少重要建議,並公正嚴明地處理了彰化縣二百餘起積案,因而其幹才人品頗受岑毓英賞識。
此後,武頌揚先後被任命為台灣鳳山縣知縣、鹿港鹽務局總辦、全台鹽務提調、恆春縣知縣等職務。在台灣任職的六年時間中,由於武頌揚能清正廉潔,秉公執法,勤勉務實,惠澤鄉民,為建設和保衛台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深孚眾望,受到了朝廷的封賞和台灣民眾的愛戴。
生平事跡
1882年,武頌揚按岑毓英的治台方略,開山撫番,改善調整民族關係。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強化台灣的防務實力。
1882年,在台灣三大縣之一的鳳山縣任知縣時,由於武頌揚勇敢無畏,深入調查,公正處理了一起久而未決的劫掠英國教堂木材的案件,因而不僅使當地百姓滿意,也讓英國人嘆服。
1883年下半年,武頌揚任鹿港鹽務局總辦和全台鹽務提調。由於他深知鹽務在台灣的重要性,因而在他上任的一年多時間中,不僅使鹽務收入創歷史新高,較好地解決了駐軍軍餉及當地財政開支,也為抗擊法國侵略台灣、贏得基隆保衛戰勝利和滬尾大捷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此,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在上報有功人員名單中,奏請武頌揚為在任候補同知,官銜為正五品。
中法戰爭爆發後,台灣告急,清廷詔令劉傳以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武頌揚又調任到台灣最南端的恆春縣當知縣。為了改變當地落後局面,武頌揚大力倡導教育,興辦學校,免費供當地居民子弟上學讀書。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便使這裡的文化風氣日漸濃郁,民俗民風為之一變。為此一年後,武頌揚在調任福建省寧化知縣時,許多恆春人猶如離開了父母一般,倍感惋惜。史學家、金石學家顧家相這樣評價武頌揚的政績:“公披荊斬棘,成聚成都,普設義塾,漢番日化,比戶弦歌,海濱鄒魯。”
在抵達內陸福州後,由於福州因發大水已連年鬧饑荒,武頌揚便力勸華僑賑災,因而使許多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百姓得以生存。為此,清政府論其功勞,為武頌揚加二品頂戴,晉升一品封階,並對武頌揚的父母也進行了封典。
1911年,武頌揚被起復任用為延建邵道員實職,剛行任命,正好汀漳龍道也缺人,邀請武頌揚代理。這時武頌揚背上長了一個大瘡,病勢較重,不能去上任,於是請假到上海去看病。武頌揚自從離開秦州,一直未曾回過家鄉,此時思鄉甚切。民國二年的冬天,他從上海到達西安,適逢白浪起義軍攻打秦州,便在西安住了下來(圖2)。民國5年5月13日,武頌揚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虛歲72歲。次年11月3曰,他的靈柩被安葬在天水鎮城東,當地人稱墓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