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角板山位於進入北部橫貫公路復興區內,其高度為海拔636公尺,四季氣侯怡人,有“台灣廬山”之稱號。這裡的河流彎曲處,形成河階台地,名為“溪口台地”。這裡建有二處蔣介石的行館,現已開放為角板山觀光勝地。
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占地6公頃,園內林木扶疏,遍植梅花,又有步道涼亭,園區有十二件來自各國的藝術大師雕塑品,使園內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景色最佳之處為“思親亭”,位於風景區之南隅,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此地駐足停留,曾發表“梅台思親”之文,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賓館內的地下室有一“神秘避難隧道”,長80公尺、寬4公尺、高3公尺,當年做為蔣介石緊急避難之用。隧道牆壁彩繪了泰雅風味的圖騰,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之一。
名字由來
其地名歷史悠久,是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給起的。當時劉銘傳到此巡視,見這一帶地形如木板一般的平坦,周圍卻有突出的山峰如角,便稱此地為“角板山”,這也是復興鄉舊地名的來源。
桃園縣復興鄉以角板山公園而聞名。復興,為北橫公路的大站,也是鄉治的所在。復興,舊名“角板山”,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 “角板山”。角板山,泰雅族人稱為Pyasan(比亞山),是指“物品交易的場所”。我查清代台灣文獻,卻沒有找到“角板山”的地名,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夾板山”。 “夾板”與“角板”的意義不同。“夾板”有“包夾、緊壓”的意味。當時清軍在夾板山的山頂設有營壘駐兵。
另有一說法則認為,“角板”之名起源於日據時代。日本人征服當地泰雅族人後,將地名改為“腳板山”,意指“腳踏之板”,頗有征服輕蔑之意。事實如何,已無法得知。台灣光復時,復興鄉的行政區域名稱為 “桃園縣角板鄉”,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時,才被更名為“復興鄉”。“角板”變為“復興”,又被賦予一種新的時代意義。
地理環境
角板山位於大溪鎮東南方大漢溪的上游,海拔636公尺,隸屬桃園縣復興鄉,四季氣候溫和,享有『台灣盧山』的美名。四周群峰南北插山、李崬山、枕頭山等羅列、空氣清新,鐘靈毓秀氣勢不凡。
風俗文化
這裡原是泰雅族人聚落的地方,古老的部落,曾分布在復興鄉的50個村落。他們傳統上以打獵、織布及耕種為主,因此在復興鄉的形象商店裡,到處都可見到他們的日常用具、文面眉、傳統服飾、織布與圖案、藤編、雕刻,並展示音樂舞蹈。
風景特色
角板山公園又名「復興公園」,在角板山西南側,占地很廣,步入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枝椏相連的翡翠拱門;這是當年蔣公與夫人手植的兩棵合抱榕樹。到處古木參天,花木扶疏,綠蔭蔽天,空氣清新怡人。有角板尋梅為桃園八景之一,梅林遍布是最引人注目的特色,花季時一片清幽淡雅的花海,令人著迷。深秋時節,楓紅與綠林相襯托,點綴公園別具風采。
公園一隅
公園一隅有石階可抵大漢溪畔,並有吊橋聯繫對岸的溪口台地。台地外觀為四層台階式的地形,四周陜谷高峰林立,大漢溪蜿蜒在側,自石階處遠眺,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公園右側即是先總統 蔣公行館,其陳設維持原貌,左側松下可遠眺峽谷風光、溪口谷地,賓館內有一條神秘的隧道是當年位於山洞中之作戰指揮所,開放供民眾參觀,喜歡冒險的民眾不妨前去一游。
角板尋梅
“角板尋梅”為桃園八景之一,梅林遍布是最引人注目的特色,花季時一片清幽淡雅的花海,令人著迷。深秋時節,楓紅與綠林相襯托,點綴公園別具風采。
蔣公行館
公園右側即是先“總統”―蔣公行館,其陳設維持原貌,供民眾叄觀,左側松下可遠眺峽谷風光、溪口谷地,也可順訪神秘地道;是當年位於山洞中之作戰指揮所。
現在的角板山已經利用原有的景觀,再配合泰雅族的人文特色、和香菇等農業特產,統一規劃成「角板山形象商圈」。從北橫彎進入社區,一路行來都是泰雅圖騰,還有整齊劃一的商店招牌,主要道路的盡頭就是角板山公園,公園左前方是救國團活動中心,活動中心的右側即是蔣公行館。
思親亭
公園內景色最佳之處為“思親亭”,位於賓館風景區之南隅,可以俯瞰溪口台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此地駐足停留,曾發表“梅台思親”之文,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
雕塑品
園內多了十二件來自各國的雕塑品,使園內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我對藝術的品味有限,看熱鬧的性質多於鑑賞的目的,但也看得津津有味。整體而言,“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占地較廣,大於角板山公園,內涵較多元而豐富,有蔣介石的行館、神秘地下通道,有藝術雕刻作品,也有梅、柏、松等林蔭綠樹點綴園內,是一處值得一游的景點。
領袖銅像
角板山公園並不大,以現在的眼光及標準來看,成為名勝觀光區的條件稍為不足。因為是老公園,園內老樹巨木成蔭,倒是顯得幽雅怡人,今天遊客不多,園內氣氛顯得靜謐。公園的一角,佇立著一座蔣介石的銅像,孤獨地朝向溪口台地。銅像的正面鑲著一塊大理石,刻著“永懷領袖”四個字,大理色的白色紋理透出大半的紅褐銹色,銅像基座兩側大理石則刻寫著蔣介石留給子民的四大遺願。
賓館風景區
角板山台地,位於大漢溪上游。這裡的河流彎曲處,形成河階台地。台地層層,被山巒包圍,層巒疊嶂,景色秀麗。先總統蔣介石以其地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而將角板山山下的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因為深愛此地此景,所以在角板山建立了兩處行館。
兩處行館的其中一間位於“角板山公園”內,後來在民國八十幾年間(1990年代)因失火而焚毀,原址改建為救國團復興山莊。我這次來已不見行館舊貌,但復興山莊前的兩棵老樹則相連如拱,景色如昔。
蔣介石的另一間行館則維持舊貌,後來交由桃園縣政府接手管理,規劃為“角板山賓館風景區”,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開放給民眾參觀。園內並放置了十二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所設計的十二件雕塑作品,供遊客遊覽觀賞。“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園內林木扶疏,遍植梅花,又有步道涼亭,池塘曲徑,而成為角板山新興的景點。
溪口吊橋
枕頭山,又名“角板山”,高631公尺,是附近的戰略要地,居高臨下,可監控角板山台地的一動一靜,為昔日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則是個不被知曉的山頭。
溪口台地之下的大漢溪,河面靜止如湖,一大半湖面被浮木所占據,應是近日海棠颱風的傑作。浮木之上,有一吊橋銜接大漢溪兩岸,為“溪口吊橋”。角板山公園與溪口吊橋之間的落差頗大,至少在一、兩百公尺之間。
公園旁有一條石階步道可通溪口吊橋。一路而下,幾乎都是石階路,約十五分鐘,抵達溪口吊橋。吊橋橫越溪谷,橋板寬不及一公尺,僅容兩人擦身而過而已,橋長則可觀,是我走過最長的吊橋。數步伐,約二百七十步,推測橋的長度約一百六十公尺。吊橋至對岸,有一碼頭,可乘船往阿姆坪或石門大壩。
交通
搭車:從大溪搭往復興的桃園客運班車,於角板山或復興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