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禮宛事件

加禮宛事件或稱達固湖灣事件。是台灣少數民族噶瑪蘭族(Kavalan)和撒奇萊雅族(Sakizaya)在1878年聯合抗清的事件。兩族在聯合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藏身在阿美族(Amis)受到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禮宛事件
  • 或稱:達固湖灣事件
  • 發生時間:1878年
  • 類型:聯合抗清的事件
背景,經過,紀念,

背景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事件之後,清廷的開山撫番,擬透過修築貫穿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路,打破台灣東西兩部的隔絕,招撫後山原住民,取得全島的控制權。而隨著道路的開通,漢人也涌到了後山。光緒四年(1878年),道光年間才從宜蘭移居花蓮的噶瑪蘭族加禮宛社人,因不滿漢人的蠻橫欺壓,於是聯合附近的盟友阿美族沙奇萊亞人反抗清兵,此即為加禮宛事件,事件之後,加禮宛人曾受到清廷壓制,連帶的影響了周遭阿美族人的族群移動。

經過

事件起因於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政策,此侵犯少數民族生活領域的政策,最後導致1878年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抗清。
噶瑪蘭族戰敗,遭到總兵吳光亮“破莊滅族”,倖存的族人往南逃,在今花蓮縣豐濱鄉建立新社(即今新社村)。清軍火攻撒奇萊雅部落,激戰後,撒奇萊雅族大頭目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慘遭清軍凌遲處死以殺雞儆猴。倖存的族人為了躲避追殺,隱藏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的生活中。

紀念

2007年,撒奇萊雅族正名成功。2008年,撒奇萊雅族舉辦“巴拉瑪火神祭”,重現清軍火攻部落的場景,追祀民族英雄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為“火神”和夫人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為“火神太”,以及追祀其他曾為族人奮戰過的祖先。2009年,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在當年事件發生地“加禮宛大社紀念碑”前,進行“埋石立約”儀式,代表兩族的盟約如磐石堅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