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章第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選自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學著作—《孝經》。 這一章是全書的綱領,開示孝道的宗旨。說明以孝為政,則上下無怨;以孝立身,則顯親揚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開宗明義章第一》
  • 創作年代:秦漢之際
  • 作品出處:《孝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讀解,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開宗明義⑴章第一 
仲尼居⑵,曾子⑶侍⑷。子曰:“先王⑸有至德要道⑹,以順天下⑺,民用和睦⑻,上下無怨⑼。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⑽曰:“參不敏⑾,何足⑿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⒀也,教之所由生⒁也。復坐⒂,吾語⒃汝。身體髮膚⒄,受之父母⒅,不敢毀傷⒆,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⒇,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22),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23),中於事君(24),終於立身(25)。《大雅》(26)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27)。’”

作品譯文

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么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詞語注釋

⑴. 開宗明義:開示全書的宗旨,以說明孝的意義。開,開示。宗,宗旨。明,顯明,說明。義,意義。
⑵. 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閒居。孔子,名丘,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宗師,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居,閒居。
⑶.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孔子弟子,雖天資魯鈍,但事親至孝,刻苦力學,日三省其身,終傳孔子之道,述《大學》,被後世稱為宗聖
⑷. 侍:卑幼者陪從在尊者之側。此處指侍坐,在尊長坐席旁邊陪坐之意。
⑸. 先王:古代英明賢聖的君王,如、湯、文王、武王等。
⑹. 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此處指孝道
⑺. 以順天下:用來使天下的人和順。以,用來。
⑻.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用,因此。和睦,相親相愛。
⑼. 上下無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的、長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⑽. 避席:離開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則離席而起。此處指曾子聆聽夫子教誨,表示恭敬而離席起立。
⑾. 參不敏:參,曾子稱呼自己,表示尊師之意。敏,聰敏,靈敏。不敏,有遲鈍意,曾子自謙之詞。
⑿. 何足:那能夠。
⒀.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說是‘德之本’。
⒁.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產生出來,所以說是‘教之所由生’。
⒂. 復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對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
⒃. 語:告訴。
⒄. 身體髮膚:身軀、四肢、毛髮、膚。
⒅. 受之父母:承受於父母。受,承受,秉受。之,於。
⒆. 不敢毀傷:不敢毀壞損傷。毀,毀壞。傷,傷殘。孝子之心,以為自己的身體,承受於父母,應該謹慎愛護,勿使毀傷。
⒇. 立身行道:意為卓然自立,有所建樹,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軌妄為。立身,一身有所樹立,不依賴任何人,即頂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21). 揚名於後世:在後世中顯揚自己的名聲。揚名,顯揚名聲。
(22). 以顯父母:使父母顯耀,光宗耀祖的意思。顯,顯耀。
(23). 始於事親:從孝順父母開始。始,開始。
(24). 中於事君:然後把對父母的親愛擴大,奉侍君王,為國家服務,所謂「移孝作忠」。
(25). 終於立身:(孝親尊師,奉事君長)最終立身無愧,圓滿孝道。終,最終。
(26). 大雅:《詩經》的一部分。《詩經》的內容,根據性質可分為<>、<>、<>三種,<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為西周時代的作品。
(27).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夠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養自己,發揚光大先祖的美德。這是《詩經·大雅·文王篇》的詩句。祖,在《詩經》里指文王,引申為祖先。爾,你。聿,發語詞。(一說: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養。

作品讀解

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裡閒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愁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
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我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么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出處簡介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