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相傳由孔子刪定。西漢時《孝經》始有今、古文之分。河間人顏芝傳今文《孝經》。古文《孝經》則出自孔壁,與今文略有不同,相傳由孔安國傳之。兩漢以降,註解《孝經》者幾近百家。至唐初,諸家傳注殘缺甚多,行於世者主要有所謂孔安國及鄭玄兩家注,另有梁皇侃《孝經義疏》,然間有紕繆。
基本介紹
- 書名:元本孝經
- 作者:唐)李隆基注 (唐)陸德明音
- ISBN:9787501351350
- 定價:¥380.00
- 出版時間:2013-08
- 裝幀:線裝
- 開本:8
- 印刷時間:2013-08
內容介紹,圖書目錄,
內容介紹
唐玄宗時,今文、古文兩家《孝經》仍相持不下。開元七年(七一九)唐玄宗召集群儒,重新校注。然諸家註解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唐玄宗遂參照王肅、劉邵、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會合五經旨趣,采陸德明音義,以孔、鄭舊注為主,重注《孝經》。據《唐會要》載,開元十年(七二二),唐玄宗以今文注《孝經》,並頒行天下及國子學,推行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天寶二年(七四三),唐玄宗重注《孝經》,再次頒於天下。三年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四年九月,以御製八分書刻石於太學,稱之為《石台孝經》。唐文宗開成二年(八三七),用楷書刻群經,即開成石經,《孝經》亦在其中。
唐玄宗以今文注《孝經》,是《孝經》今、古文之爭的轉折,從此今文定於一尊,古文幾近消亡,直至宋代,司馬光、朱熹等又用古文注經,古文《孝經》方得以復興。
此書問世,影響深遠,諸家史志目錄均有記載,《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孝經注》一卷,玄宗注”,《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今上孝經制旨》一卷,玄宗”。宋《崇文總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等均有著錄。
此本卷首、卷末均有殘破,亦無牌記,並無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的確鑿證據。但《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三著錄此書為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並相沿至今。然此本卷末牌記處的紙張並無損壞痕跡,原有無牌記,可疑。
《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二著錄《孝經注》一書,據其所述行款、版式及藏書印,實即此本,然其誤題為宋刊本。蓋以元相台岳濬為南宋相台岳珂而致誤。然傅氏還謂此書明代有翻刻本,因疑此本即明覆刻之本。
此書曾是明代前期藩王晉府藏本,書中鈐有“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印”、“子子孫孫永寶用”等印。明代藏書家唐順之後人唐辰(字良士)也曾收藏此書,書中鈐有“唐辰”、“昆陵唐良士藏書”藏書印。後又迭經季振宜、徐乾學等名家遞藏,再入天祿琳琅,經乾隆御覽。書中鈐有“季振宜印”、“滄葦”、“乾學之印”、“健菴”、“崑山徐氏家臧”、“乾隆御覽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天祿繼鑒”等印記可證。此書從天祿琳琅散出後,幾經周折,成為周叔弢先生的架上之寶。故又鈐有“周暹”、“曾在周叔弢處”等印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如此眾多的著名藏書家,均默認此本為相台本,在無確證否定之前,姑從舊說,仍予選印。(李紅英)
圖書目錄
孝經序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爭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爭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