鐃(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字釋義,部首筆畫,詳細解釋,詞性變化,漢語大詞典,常用詞語,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漢字釋義

拼音:náoㄋㄠˊ
部首:釒,部外筆畫:6,總筆畫;11 ; 繁體部首:金,部外筆畫:6,總筆畫:14
字義:①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比鈸大。②古代軍中樂器,像鈴鐺,但沒有中間的錘。

部首筆畫

部首: 釒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11
五筆86: qatq
五筆98: qatq
倉頡: opjpu
筆順編號: 31115153135
鄭碼: phgr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4D9

詳細解釋

◎ 鐃 〈名〉
(1)一種打擊樂器。形制與相似,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其徑約當全徑的五分之一。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大小相當的鐃與鈸,鐃所發的音低於鈸而餘音較長。
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從金,堯聲。——《說文
鐃,鈴也。——《廣雅》
以金鐃止鼓。——《周禮·鼓人》。註: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辨鼓鐸鐲鐃之用。——《周禮·大司馬》。司農註:“讀如讙嘵之嘵。”
(2) 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如:鐃歌(軍中樂歌,泛指軍歌);鐃挽(鐃歌和輓歌)
(3) 古代擊樂器。形制與鈸相似: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如:鐃鈸(一種打擊樂器。古稱銅鈸、銅盤、銅缽);鐃管(鼓吹中的橫笛)

詞性變化

◎ 鐃 〈動〉
(1) 通“撓”。擾亂。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莊子·天道》
(2) 通“譊”。喧囂;今年尚可後年鐃。——《後漢書·五行志一》

漢語大詞典

鐃1 [náo ㄋㄠˊ]
[《廣韻》女交切,平餚,娘。]
1.古代軍中用以止鼓退軍的樂器。青銅製,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後可執,原無舌,以槌擊之而鳴。三個或五個一組,大小相次,盛行於 商 代。《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 鄭玄 註:“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賈公彥 疏:“進軍之時擊鼓,退軍之時鳴鐃。”又《夏官·大司馬》:“鳴鐃且卻,及表乃止。” 鄭玄 註:“鐃所以止鼓,軍退,卒長鳴鐃以和眾鼓人,為止之也。”《宣和博古圖》有 漢 舞鐃,其形上圓下方,下作疏欞,中含銅丸謂之舌,鼓動有聲,為樂舞時所用。
2.鐃2 [nào ㄋㄠˋ]
⒉一種打擊樂器。形制與鈸相似,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其徑約當全徑的五分之一。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大小相當的鐃與鈸,鐃所發的音低於鈸而餘音較長。[《集韻》女教切,去效,娘。]
3.通“ 磽 ”。惡,壞。《後漢書·五行志一》:“ 桓帝 之末,京都童謠曰:‘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嚼復嚼,今年尚可後年鐃。’……‘後年鐃’者, 陳竇 被誅,天下大瓌。”又《竇武傳》“ 武 紹 走……梟首 洛陽 都亭李賢 注引《續漢志》作“磽”。註:“磽猶惡也。”
同“ 撓1 ”。擾亂。《莊子·天道》:“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王先謙集解:“鐃,撓借字。”

常用詞語

:【鐃吹】1.即鐃歌。軍中樂歌。為鼓吹樂的一部。所用樂器有笛、觱篥、簫、笳、鐃、鼓等。 南朝 梁簡文帝 《旦出興業寺講詩》:“羽旗承去影,鐃吹雜還風。” 唐 王維送邢桂州》詩:“鐃吹喧 京口 ,風波下 洞庭 。” 清 趙翼 《題閩游草後》詩:“嘯詠江湖髩已霜,忽添鐃吹入詩章。”2.指演奏鐃歌。《北史·尉古真傳》:“ 瑾 ( 尉瑾 )時兼右僕射、鳴騶鐃吹。”參見“ 鐃歌 ”。3.指演奏鐃歌的軍樂隊。《隋書·禮儀志三》:“後部鐃吹一部,鐃二面,歌簫及笳各四具,節鼓一面, 吳 吹篳篥,橫吹各四具,大角十八具。”《新唐書·儀衛志下》:“凱樂用鐃吹二部,笛、觱篥、簫、笳、鐃鼓,皆工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乘馬執樂,陳列如鹵簿。”
鐃挽鐃歌輓歌。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至於 軒 岐 鼓吹, 漢 世鐃挽,雖戎喪殊事,而並總入樂府。” 黃叔琳 註:“《宋書·樂志》: 漢 《鼓吹鐃歌》十八曲。 譙周 《法訓》:《輓歌》者, 高帝田橫 ,至 屍鄉 自殺。從者不敢哭,為此歌以寄哀音焉。《古今注》:《薤露》、《蒿里》,並喪歌也。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至 孝武 時, 李延年 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為《輓歌》。”
鐃部】指樂府中以鐃歌為主要內容的鼓吹曲。 宋 姜夔 《鐃歌吹曲》序:“ 唐 亡鐃部,有 柳宗元 作十二篇,亦棄弗錄。”
鐃鼓】1.樂器中鼓的一種。 唐 時大駕出行,鹵簿鼓吹,有前後兩部,皆有鐃鼓十二。又凱旋入京都,行獻俘儀奏凱樂所有鐃吹二部樂中。亦有鐃鼓。見《新唐書·儀衛志下》。《文獻通考·樂九》引《唐六典》:“凡軍鼓之制有三:一曰銅鼓,二曰戰鼓,三曰鐃鼓。” 唐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東蠻》:“歌詩鐃鼓間,以壯我之戎。” 宋 陳鵠耆舊續聞》卷四:“﹝ 鄭戩 ﹞置酒高會,旗幟絳野,鐃鼓聒天,虜眾十萬不敢動。”2.鐃和鼓。泛指打擊的響器。 唐 韓愈南海神廟碑》:“鐃鼓嘲轟,高管噭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生平不奉一經,持一咒,跡不履寺院,室中亦未嘗蓄鐃鼓。”
鐃鈸】一種打擊樂器。古稱銅鈸、銅盤、銅缽。其圍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 隋 唐 燕樂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樂。《宋史·食貨志下二》:“﹝ 紹興 二十八年﹞寺觀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稅外,不得添鑄。”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譚》:“較之故事,中元節以畫舫載僧眾,鐃鈸丁冬,放燄口,濟孤魂,尤為眼見功德。” 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賣了藏經,充了木魚,丟了鐃鈸。學不得羅剎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
鐃歌】1.軍中樂歌。傳說 黃帝岐伯 所作。 漢 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用於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 南朝 宋 何承天 《朱路篇》:“三軍且莫喧,聽我奏鐃歌。”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鐃歌列騎吹,颯沓引公卿。”2.泛指軍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譚笑青萍歸路遠,清笳萬里和鐃歌。” 清 方文 《偕蔣穆之登金山懷龍友先生》詩:“曾上 江 樓閱水師,鐃歌鼓吹譜新詞。” 曹亞伯武昌起義》:“擇日出師,當天誓眾。鐃歌初唱, 漢 幟齊張。”3.指凱歌。 清 汪廷訥 《種玉記·夷江》:“指日功成齊奏凱,大家拍馬聽鐃歌。” 清 趙翼 《從軍征緬甸》詩:“傳語健兒休笑我,凱旋時節要鐃歌。” 陳毅 《水調歌頭·四游良口》詞:“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廠房發電,軋軋奏鐃歌。”
鐃管】鼓吹中的橫笛。亦借指鼓吹曲。 南朝 梁元帝 《和王僧辯從軍行》:“山虛和鐃管,水靜瀉樓船。” 南朝 梁簡文帝讓鼓吹表》:“寬博為善,不飾被於聲明;緣寵成功,未增榮於鐃管。” 隋 江總 《贈洗馬袁朗別》詩:“驅車命鐃管,拱坐面林泉。”
鐃鼙鐃鼓鼙鼓。借指樂府中的鐃歌與鼙舞歌。 元 吳萊 《憶寓方子清》詩:“經筌參《老》《易》,樂府錄鐃鼙。”
鐃鐸】鐃與鐸。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又有飛魚船二隻……上有雜彩戲衫五十餘人,間列雜色小旗緋傘,左右招舞,鳴小鑼鼓鐃鐸之類。”

康熙字典

《唐韻》女交切《集韻》《正韻》尼交切《韻會》泥交切,𠀤音呶。《說文》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玉篇》似鈴無舌,軍中所用也。《釋名》鐃,聲鐃鐃也。《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注》鐃如鈴,無舌,有柄,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奏樂所用也。《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注》文謂鼓,武謂金,鐃樂始奏先擊鼓,亂猶言終也。鼓聲為陽,故謂文。鐃聲為隂,故謂武。文以始之,武以收之,言節奏得宜也。
《博古圖》漢舞鐃二,其形上圜下方,下作疏欞,中含銅丸,謂之舌鼓,動有聲。
樂府有鐃歌,軍中鼓吹曲也。
與譊通。《後漢·五行志童謠》今年尚可,後年鐃。○按風俗通作譊。
《集韻》《正韻》𠀤女敎切,與橈同。《莊子·天道篇》萬物無足以鐃心者。

說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鐃
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從金堯聲。女交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