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廟碑

南海神廟碑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海神廟
  • 地理位置: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
  • 氣候類型: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000餘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16:30
  • 門票價格:20元
簡介,自然氣候,旅遊景區,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古扶胥運河,旅遊指南,歷史文化,

簡介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廣州黃埔廟頭,神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10多年歷史了。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
經歷千百年的滄桑,神廟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廟前波濤浩淼,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拜祭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所以古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
南海神廟現占地30000餘平方米,規模宏大,從中軸線計起由南向北建築有:海不揚波石牌坊、石華表、石獅、頭門、儀門(和復廊)、禮亭、大殿及昭靈宮等。廟內現存碑刻45塊,較重要的有唐韓愈碑、宋開寶碑、明洪武碑、清康熙碑[2]。廟內還保存有東漢大銅鼓、明代玉印和鐵鐘等文物,還有木棉樹紅豆樹古樹名木

自然氣候

屬邊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氣溫高、雷暴頻繁等。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颱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旅遊景區

浴日亭
浴日亭是自古以來旅遊者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地南移,浴日亭周圍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仍可一覽山海勝景。現今的浴日亭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兩級飛檐,翼然如雄鷹展翅。亭內有詩人蘇軾《浴日亭》詩碑和明代廣東名學者陳白沙步東坡原韻題詩的石刻,全碑以茅龍筆草書,極盡豪雄灑脫而自然的氣派。

頭門

過了“海不揚波”石牌坊,是頭門的庭院,庭院東、西側各有一對青石華表,一對石獅子,這顯示出古廟的威嚴與不凡氣度。
頭門兩邊分立著千里眼和順風耳,黑漆大門兩邊分畫有唐初猛將秦瓊尉遲恭的鬥神彩繪像。這四位神日夜守護著神廟,其忠心耿耿可謂是千百年來如一日。頭門東側有韓愈碑亭,這是南海神廟保存最早的碑刻。
韓愈碑高2.47米,寬為1.13米,韓愈撰文,陳諫書。韓愈碑刻對研究南海神廟的起源、發展、唐代祭海習俗及當時海上貿易往來,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頭門西側是北宋開寶碑亭。

儀門

南海神廟第二進叫儀門,即禮儀之門。中間的門只供高官貴族進出,其他官階低或普通人只能走側門。儀門門口還有一對石鼓,鼓腳用石頭雕刻了鳥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種動物,其諧言是“爵祿封侯”之意,祈望來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夠升官發財。儀門上方是一刻有“聖德鹹沾”的橫匾。
從儀門庭院到第四進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復廊,廊中陳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塊,除了頭門韓愈碑、宋開寶碑外,廟內著名的碑還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因此南海神廟又被譽稱為“南方碑林”。

禮亭

禮亭是古代官員拜祭南海神的地方。這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與進深各3間。
第三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園西側的康熙御碑亭。碑上“萬里波澄”四個金色大字豪邁奔放。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親筆書寫,製成匾之後派專人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為此而立碑記事。庭園東側是明洪武御碑。
這兩塊御碑前各栽種的一株古木棉樹,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

大殿

昭靈宮
第五進叫昭靈宮,也叫做後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寢宮。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時期被封為“明順夫人”。

古扶胥運河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和連線汀江與珠江的靈渠已早為人知,然而在南粵之濱,扶胥之江有條古運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時候,珠江水面遼闊,浩似大海,故廣州人往往稱輪渡過江為過海,又稱江邊長堤為海皮(邊)。而位於廣州東面南海神廟前的珠江口,更被稱為大海了。這裡海面風浪較大,如果遇著惡劣天氣,更是白浪排空,洶濤浪涌,情景嚇人。來往於東江與珠江的小船,只有風平浪靜的日子才能平安無事。
為了解決小船不經珠江口水域便可來往於東江和珠江之間,唐代時,有人在神廟不遠的地方,即現今黃埔發電廠東側開鑿了一條古扶胥運河。運河寬10丈多,經志成圍、穗東聯圍到東江橫瀝出東江,全程10多公里長。古扶胥運河把黃木灣與東江連線起來,縮短了珠江到東江的航程,百噸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來往於兩江之間,而不再受珠江風浪之苦了。
運河開鑿後,大船小船都喜歡選擇這一航道。因此,運河河道熱鬧非凡,長年不衰。運河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它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旅遊指南

交通
公交
乘B1、B1快、B26、B 28、B 29、B30、B31、夜41公車到南海神廟站下車,沿電廠西路步行約300米到南海神廟(西門)。民俗文化節期間增加2條臨時公交線路(南海神廟至南崗總站和南海神廟至文沖捷運站)。
捷運
乘捷運五號線到文沖站A出口,在文沖市場站乘B 29、B30、B31到南海神廟站下,沿電廠西路步行約300米到南海神廟(西門)。

歷史文化

談起南海神廟的建立,人們自然會問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發生火災,人們仍然認為祝融君光臨。祝融究竟是誰呢?他又怎樣合水火為一神的呢?這有許多傳說。
傳說一:祝融是中國帝王。他以火施化,號為赤帝。相傳,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傳說二:上古帝嚳(ku音酷)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兒子,他的官職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於職守,努力為帝嚳和廣大黎民服務,當火官有功,帝嚳於是賜以“祝融”的封號。“祝”是永遠、繼續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徵,就是希望重黎繼續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傳說三: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於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嶽,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後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
今衡陽南嶽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後岩石上建有石欄桿,可以憑欄t望北山的風光。
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徵,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離“≡”屬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傳說四:堯帝時期,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堯帝下令鯀(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後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於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於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並奪回餘下的息壤。上帝還命祝融監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由於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當然要選擇一個供他管理南海的駐地。這個地點最少要有兩個條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廟中頂禮膜拜和供奉管理。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扶胥鎮(今廟頭村)離廣州城約80里,在珠江北岸,面臨扶胥江(珠江的一段),東連獅子洋,下接虎門,背靠廣州,是古代出入廣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經此放洋出海,可以抵達南海各國。扶胥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稱為“去海不過百步,向來風濤萬頃,岸臨不測之淵”。這裡成為建海神廟十分理想之地,於是,人們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廟,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兩職,衡陽南嶽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宮殿,南牆神廟則為其離宮。事實上,南海神廟的建立,是與南北朝以來,廣州地區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海上交通貿易頻繁有密切關係。當時,中國和西域各國的交往,除了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發展,不少海外商賈、僧人等乘舟從海上來華,中國海舶亦出洋到番國。由於海上風雲變幻莫測,祈求海神保護的願望也與日俱增,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下詔建南海神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適應了當時民間和官府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