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軍鎮兵士。北魏初,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北邊為重,鎮兵多為高門子弟。後地位下降,及孝文帝遷都洛陽,邊任益輕,致犯罪者亦配邊,留居北鎮者皆入軍籍,稱為府戶,役同廝養,乃有六鎮之亂。因地位低下,後又成為罵人之辭。唐代中後期方鎮所轄之兵亦稱鎮兵。
北魏軍鎮兵士。北魏初,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北邊為重,鎮兵多為高門子弟。後地位下降,及孝文帝遷都洛陽,邊任益輕,致犯罪者亦配邊,留居北鎮者皆入...
鎮筸,湖南鳳凰縣南,地方在湖南原屬湘西邊遠落後縣份。地方多外來商人屯丁和苗民混合居住,由習慣上的歧視和輕視,歷來都一例被省中人叫作“鎮筸苗子”。鎮筸兵...
《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是201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立軍。本書主要介紹了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的相關內容。...
《基層社會與國家權力叢書·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是2010 年 天津古籍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立軍。...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
就台灣而言,20世紀之前,台灣總兵受台灣道節制,統轄部隊稱台灣鎮,官銜亦稱台灣鎮總兵,人數則在一萬名至一萬五千名左右。官階清代總兵為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受...
河朔三鎮,又稱河北三鎮,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三個節度使的合稱,范陽(又稱幽州或盧龍,今日...
宣府即宣府鎮,是明初設立的九邊鎮之一,因鎮總兵駐宣化府得名,也有簡稱“宣鎮”者。所轄邊牆東起居庸關四海治,西達今山西東北隅陽高縣的西洋河,長一千零二...
台灣鎮又稱福建台灣鎮,初設於1684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台灣最高軍事單位,其內主官則是台灣鎮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