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漢
來源:信宜市水口鎮 ; 藏館:信宜市博物館
尺寸:面徑:113.3 cm ; 高:64cm; 蛙高:2.8c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鼓
- 館藏地點:信宜市博物館
時代:漢
來源:信宜市水口鎮 ; 藏館:信宜市博物館
尺寸:面徑:113.3 cm ; 高:64cm; 蛙高:2.8cm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民族創造的極富個性的禮樂器物。出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器使用。之後,逐步成為當地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演變的過程中,敲擊銅鼓發出的聲音開始是戰事召集的信號:銅鼓一響,一...
截至2022年末,銅鼓縣戶籍人口為136770人。銅鼓是秋收起義的爆發地和前敵委員會所在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也一度把軍政首腦機關設在銅鼓。銅鼓是全國43個純客家縣之一,全縣70%的人口都是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多種文化在這裡...
中國銅鼓(Chinese bronze drum)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青銅打擊樂器。其形狀來源於鼓或銅釜,用於演奏音樂或伴奏舞蹈;亦作為禮器,用於祭祀、儀典等活動。主要流行於雲南、廣西、廣東及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區),並傳播至東南亞。製作...
壯鄉銅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充分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利和財富的象徵,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古人曾捨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視為神器,對它頂禮膜拜。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據裴淵《廣州記》和劉恂《嶺表錄異》說:壯族銅鼓有的“面闊丈余”,有的“厚(僅)二...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壯族銅鼓習俗,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壯族銅鼓習俗是壯族民眾敲擊使用銅鼓、收藏銅鼓、鑄造銅鼓等一系列與銅鼓崇拜信仰有關的民俗行為。壯族銅鼓習俗主要以紅水河流域為核心,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
此銅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於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是由四位農民在洪水沖刷過後的岸邊發現。輕敲鼓面,它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響,這隻銅鼓曾到美國、日本、英國等地展出,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據了解,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商代銅鼓僅兩面,...
銅鼓 浙江溫州等地的方言中,“銅鼓”並非指銅製的鼓,而用於泛稱各類大鼓。浙江溫州等地的方言中,“銅鼓”並非指銅製的鼓,而用於泛稱各類大鼓。
銅鼓十二調,貴州省貞豐縣的民族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銅鼓十二調”主要流傳在貴州省貞豐縣、鎮寧自治縣布依族聚居區,並輻射到關嶺自治縣、六枝特區、普定縣等周邊布依族地區,形成了一個覆蓋幾縣範圍的布依族民間銅鼓文化圈...
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縣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約為西漢至唐代(公元1世紀至公元8世紀)。其特點是:體積高大,鼓面大於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緩緩收縮,附環耳;遍體飾以精細的雲雷紋等幾何形花紋,鼓面...
銅鼓舞是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
宜賓歷史上有過很高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化門類。中國少數民族中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曾將銅鼓視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簡介 宜賓歷史上有過很高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化門類。中國少數民族中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曾將銅鼓視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宜...
銅鼓 時代:漢 來源:信宜市水口鎮 ; 藏館:信宜市博物館 尺寸:面徑:113.3 cm ; 高:64cm; 蛙高:2.8cm
銅鼓縣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的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是銅鼓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在銅鼓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銅鼓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銅鼓縣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分別由縣長...
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民族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廣西是古代銅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銅鼓遺存豐富,種類齊全,其最早的銅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據資料...
銅鼓是,它系中國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銅鼓特點 銅鼓是一種民族歷史文物,它系中國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鼓面是受擊部分,鼓身是共鳴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間多鑄有懸掛用之...
漢銅鼓為漢代文物,現收藏於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文物介紹 漢銅鼓出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的漢代銅鼓,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銅鼓是西南少數民族部落首領象徵其至高無上權力的重器之一,只有在祭祀等重大儀式上才能使用。...
西盟型銅鼓以雲南西盟佤族地區仍在流傳使用的銅鼓為代表而得名,其鑄造年代約為唐代中期至清代末葉(公元8世紀至公元20世紀)。其特點是:器壁輕薄,體形高瘦,鼓身近乎直筒形;暈多而密,主要花紋有雙眼條花紋、團花紋、小鳥、魚紋、雷紋...
明銅鼓,麗江市博物院館藏文物。此鼓平面曲腰,體形園墩,中空無底,側附四耳,紋飾奇麗。屬麻江型,形體扁矮,鼓面小於鼓身,無青蛙等立體裝飾,微有唇邊,腰起突棱,有明顯界限,足外侈,鼓耳兩兩相靠(有一耳已殘)。飾繩...
此展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銅鼓以銅鑄造,有面無底、壁薄中空,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樂器然而它曾經第一個身份居然是鍋,銅鼓最早從...
銅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為禮器,是權力的象徵。其聲洪遠,故又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銅鼓被視為吉祥之物,平時妥善保存,遇隆重節日或婚喪禮儀才擊鼓而舞。信息欄詳情 中文名:廣南銅鼓 地 區:雲南省廣南縣 歷 史:...
漢代時期銅鼓,青銅鑄造。基本信息:面徑100、足徑101、高65厘米 青銅鑄造。鼓面伸出鼓徑外,垂檐。鼓面鑄四隻立蛙,蛙身長3.7、高2厘米,三隻逆時針而立,一隻順時針而立,兩兩相對。鼓面正中鑄有太陽紋,帶八芒。鼓腰略內收...
元代銅鼓,寺廟奉佛法器。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出土於東陵區汪家鄉石廟子元代窯藏。青銅鑄造,呈扁平圓體,懸掛式。面徑32.5、側高9厘米,鼓側有三鈕,均鑄在合縫線上。底部側開一長17、寬5.2厘米的口,鼓兩面均鑄有凸起的...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廣南縣出土的銅鼓文物,年代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銅鼓很早就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驅邪祈福的神器...
銅鼓鎮,隸屬於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地處長寧縣西部,東接井江鎮,南與花灘鎮相連,西與高縣沙河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67.95平方千米。1951年,析花灘、三元2鄉置銅鼓鄉;2016年,銅鼓鄉撤鄉建鎮。2019年8月,撤銷三元鄉,將其所屬...
該鼓造型端莊,鑄造精細,紋飾華美光澤閃亮無鏽蝕規整、圓滑,是石寨山型銅鼓的最高成就。相關內容 1919年出土。鼓面飾太陽紋,分14芒,其外分5暈,飾多種幾何圖案;鼓胸飾船紋,共有4組,每船上表現人物4∽5人,人物頭上帶羽冠;...
信宜北流型銅鼓,以廣東信宜、廣西北流出土的銅鼓為代表,其特點是體形厚重碩大,面徑最大者達165cm,小的也超過50多cm,而以70-100cm的居多。簡介 鼓面伸出鼓徑外,大於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胸微凸,最大徑...
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與鼓舞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類型,中國西南出現的銅鼓與銅鼓舞有長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樹幹挖空製成木鼓與木鼓舞是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源於薩滿教的抓鼓與抓鼓舞則是草原文化型的鼓與舞的形式。隨著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