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銅鼓,寺廟奉佛法器。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出土於東陵區汪家鄉石廟子元代窯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代銅鼓
- 館藏地點:瀋陽故宮博物院
元代銅鼓,寺廟奉佛法器。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出土於東陵區汪家鄉石廟子元代窯藏。
元代銅鼓,寺廟奉佛法器。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出土於東陵區汪家鄉石廟子元代窯藏。青銅鑄造,呈扁平圓體,懸掛式。面徑32.5、側高9厘米,鼓側有三鈕,均鑄在合縫線上。底部側開一長17、寬5.2厘米的口,鼓兩面均鑄有凸...
遵義型銅鼓是以貴州省遵義市楊粲墓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10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於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簡介 遵義型銅鼓以貴州遵義楊粲墓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是冷水沖型銅鼓向麻江...
遵義型銅鼓,以貴州時值10 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於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這種銅鼓,鼓面無立體蛙、獸飾物,它的花紋和圖案也衰退簡化。是由冷水沖型銅鼓 蛻變而來,也是由冷水沖型銅鼓演變到麻江...
雲南民族樂器---彈奏樂器的歷史,13世紀元代出現的納西族古樂《白沙細樂》中,就有了彈奏樂器“色古都”(胡拔)、大琵琶、箏等樂器。繪於公元1759年的巍山文昌宮橋墩壁畫上的彝族踏歌圖中就有彈月琴的舞者。現今流傳的彈奏樂器(包括擊弦...
元代已有曲牌《村里迓鼓》、《迓鼓令》,說明迓鼓歷史也是很久的。襄汾令伯村的“轉身鼓”,是獨具一格的乾鼓表演。即不用鑼、鑔等任何銅器伴奏。通常四、六、八面鼓擺成一個圓圈,圈裡外兩人對擊一鼓,由於擊奏鼓心、邊、腔、...
永樂十四年(1416),“高要瑤目周四哥來朝,籍其戶八十有七,則十四年之前為瑤僚可知矣。到了元代,古籍中只有僚、或蠻僚、或瑤僚的族名,而俚則消失。史籍中對俚僚人的記載又是鳳毛麟爪。歷史沿革 “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
元代以來,“八音”加入了民俗、喜慶內容的演唱,並吸收其他戲曲特點,豐富了演唱內容。據清代《清稗類鈔》中記載:“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至此,“八音”已發展成曲藝形式。“八音”...
桂平市博物館另有1974年10月在市區挖下水道時出土一批元代龍泉窯青釉碗、洗、杯、盤,計33件,其中12件評上二級文物。藏品保護 桂平市博物館文物庫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有鐵窗、鐵門、鐵櫃和紅外線報警器裝置,有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