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北流型銅鼓

信宜北流型銅鼓,以廣東信宜、廣西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其特點是體形厚重碩大,面徑最大者達165cm,小的也超過50多cm,而以70-100cm的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宜北流型銅鼓
  • 面徑:165cm
簡介,史摘,銅鼓文化,銅鼓檔案,

簡介

鼓面伸出鼓徑外,大於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胸微凸,最大徑偏下,略顯斜直。鼓腰呈反弧形,胸腰之際以一淺槽分界,附以耳環兩對,少數鼓附偏耳,或在兩對大耳環之外另附兩個小耳環。
其流行年代為西漢至唐代,主要分布在桂東南和粵西南地區,以信宜、北流一帶為中心。鑄造和使用此類銅鼓的民族是古代的烏滸、俚人、僚人等。廣東信宜市地處高涼州北地帶,俚洞眾多,遠古就是俚瑤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
信宜北流型銅鼓

史摘

劉恂《嶺表錄異》說: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鼓面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厚,厚二分以外,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原註:玉螺,蓋螺之白者,非琢石所為)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其制;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如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據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絞,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晉裴淵在《廣州記》中所說的:“俚僚鑄銅為大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

銅鼓文化

信宜出土的銅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信宜銅鼓是我國西漢至明代時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鑄造和使用的特種器物。它既是戰鼓,又可作樂器使用。當時對於銅鼓的占有量,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信宜古代銅鼓的陸續出土,為研究粵西桂東地區相應時期俚人、僚人社會經濟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隋書·地理志》說:“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秦末漢初,粵酉地區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積累,階級對立現象也不斷增大。少數人成為君長、都老;大部分人則淪為奴隸。銅鼓的出現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應的。銅鼓體型高大,壁薄均勻,花紋精細,鑄造工藝複雜。銅鼓的鑄造過程,需經做模、翻模、鑲芯、澆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斷,在能夠生產銅鼓的年代裡,其青銅器鑄造業已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備了鑄造大型容器的經驗和能力,這是鑄造銅鼓本身的技術條件。此外,還有原料來源問題,有採礦、冶煉等物質生產問題。這些都是銅鼓生產中必備的物質條件。
到了隋唐,嶺南地區由於山高路遠,中央王朝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統治。因此中央王朝對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政策,讓各部落的君長、都老等大首領,分別治理各自的部落。由於各部落的君長、都老等首領享有對其部落控制的權力職能,因此各部落仍然保存著“好相攻擊”的陋習,他們互相用戰爭來掠奪旁郡的財富和人口。《隋書·地理志》上說“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
實際上銅鼓其作用遠不只用於戰爭。主要的還有用以報警、祭祀、驅逐猛獸、鎮壓“邪魔”以至於娛樂等等。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竟作,彌日不絕。”
《廣東通志》卷九十三記載,竇州(信宜縣唐代為竇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頭人共同議定,稻穀收成後的第一個“戌”日為歌舞慶祝之期。屆時,男男女女,盛裝椎髻,光著腳板,聚於打穀場上,且歌且舞,夜以繼日,盡歡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經過化裝的,椎髻上插羽翎,手執斧頭和葫蘆笙,雙臂舒張,昂首闊步,有比較規範而又誇張的舞蹈動作。
銅鼓是我們的國寶,在古代,銅鼓象徵權力和富貴,鳴擊銅鼓更是吉祥之兆。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至今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

銅鼓檔案

尚文銅鼓:1958年,信宜修築尚文水庫時,出土一面銅鼓。鼓面徑92、足徑90、通高52厘米。鼓面中央飾8芒太陽紋,中心圓餅徑5.3厘米,7組三線弦紋分暈,暈圈內飾雷紋。在第七暈圈內飾立蛙4隻,長4、高l.5厘米,順向排列。面緣有檐邊,邊寬 l.8厘米。面大於胸,闊出5厘米。鼓身前後各有一條綜向合范線,左右兩邊各有一對圓莖形繩紋鼓耳,耳徑l4.5厘米。鼓身共34組三線弦紋環繞,圈間相隔分別飾以雲紋和雷紋。腰胸交接處呈凹槽狀,腰足交接處呈突棱狀。腰間呈反弧形,足底部外侈,部分缺損,該銅鼓現藏高州市博物館。
信宜北流型銅鼓
新堡銅鼓:1965年7月,信宜新堡橫源國小建校舍挖地基時發現出土。鼓面徑106厘米、通高61.5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豉,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份,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
信宜北流型銅鼓
旺沙銅鼓:鼓面徑92.2厘米、通高54.7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豉,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份,四蛙環排鼓,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六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
信宜北流型銅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