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銅陵市郊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鱀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銅陵保護區是以灘涂濕地為主的內陸淡水濕地,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鱀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安徽省銅陵市郊區
  • 占地面積:31518公頃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白鱀豚,江豚,中華鱘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水文,區域範圍,保護對象,自然資源,濕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旅遊信息,綜合利用,科學研究,管理機構,

歷史沿革

1984年3月,在銅陵至安慶江段相繼發生4起白鰭豚死亡事件,引起社會各方面關注。3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嚴加保護白鰭豚的緊急通知》。12月8日,銅陵市成立保護白鰭豚協會,首批接收會員33人。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1985年2月,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在銅陵市召開建立白鰭豚養護場學術論證會,會議提交了《關於在銅陵大通建立白鰭豚養護場方案》。1985年9月18日,國家環保局批准在銅陵大通建設白鰭豚養護場,決定由國家分期補助資金350萬元,省自籌185萬元。10月,市政府決定成立白鰭豚養護場籌建領導小組,以加強對籌建工作的領導。
200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基礎上建立銅陵淡水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以環函(2003)182號文批准建立國家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2004年4月,省機構編制委員會以皖編辦[2004]57號文同意將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更名為國家(銅陵)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200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6]9號文批准將銅陵淡水豚類省級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8月6日,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成立。新成立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國家(銅陵)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保護區經過多年建設,現已初具規模,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專業分別為動物學、生態學、水產學、環境科學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備,近段時間來,在江豚遷地保護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實現了世界上首例人工管護下江豚的繁殖。到目前為止,已有10多個國家,50多位鯨類專家、學者先後來保護區考察、講學。

地理環境

位置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範圍從安徽省銅陵市銅陵縣三江口至繁昌縣荻港鎮,總面積約31518公頃,主要負責白鰭豚和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保護區位於安徽省銅陵、樅陽無為縣市的長江江段內,範圍在東經117°39′30″—117°55′25″,北緯30°46′20″—31°05′25″之間,包括長江大堤以內(包括灘涂、江心洲等陸地)以及與長江相連通的河口水域和陸地區域。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

銅陵地區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沛,濕度較大,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

水文

境內的地表水主要是長江銅陵段,有55公里,最高洪水位16.64米。

區域範圍

其範圍上至樅陽縣老洲,下至銅陵縣金牛渡,全長58公里,總面積3151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9534公頃,緩衝區面積6360公頃,實驗區面積15624公頃。

保護對象

銅陵保護區是以灘涂濕地為主的內陸淡水濕地,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 Cuvier),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白鱘(Psephurus gladius),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 )等。
豚類屬體形較小的鯨目哺乳動物。該類動物的共同特徵是:體呈紡錘形;頸不明顯;前肢漿狀,後肢退化;具水平向尾鰭;體表無毛;外鼻孔開口於頭頂;耳無耳殼,耳孔小。豚類是最適應於水生生活的哺乳類,靠尾部有力的上下運動,能快速地在水中游泳。中國有淡水豚類兩種——白鱀豚和長江江豚,均為小型齒鯨,長江均有分布。其中白鱀豚僅分布於長江,分布於長江的江豚屬於長江亞種。
白鱀豚別名白鰭豚、白鱀,白鰭,白旗、白江豬、青鱀、白夾、江馬等。屬哺乳綱,鯨目,白鱀豚科。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白鱀豚成體長約1.5-2.5m,體重約70-230kg。白鱀豚具有聲吶系統,藉此可探知其生活環境的各種目標、獲取食物、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等,它的重要活動場所一是水深流急的江心主航道,尤喜具渦流或回流水而又較深處,發水時也到岸邊活動;二是江中沙洲的洲頭或洲尾附近。白鱀豚約在4-6歲時性成熟,孕期約10-12個月,每胎產仔1頭。幼豚產下後靠母豚哺乳為生,一年之內即斷奶,開始獨立捕捉魚類為生。2006年11-12月,保護區科研人員參加的“長江豚類考察”活動研究資料表明,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8)列為瀕危,IUCN(1996)列為CR,CITES(1997)列為附錄Ⅰ。
長江江豚屬鯨目,齒鯨亞目,鼠海豚科江豚屬。對江豚的外形和骨骼測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江豚具有3個亞種:黃海江豚、南海江豚和長江江豚。長江江豚為全世界唯一已知的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種群,僅分布於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內陸水域,以小型淡水魚和蝦為食。其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種(EN),同時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進出口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有1200-1400頭,和十年前相比,數量下降了一半。
江豚形體較白鱀豚為小,頭圓,體色暗灰。江豚成體長一般為1.5m左右,大的也可達2m以上,體重差異較大,約50-100kg。體形略呈紡錘形。頭圓而鈍,額部前凸,吻短闊,口裂較寬,上下頜具鏟狀的齒。鰭肢呈鐮刀狀,尾葉較寬闊,呈新月形,整個尾葉呈水平擴展。2006年11-12月,保護區科研人員參加的“長江豚類考察”活動研究資料表明,包括鄱陽湖和洞庭湖等長江附屬湖泊,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00-1400頭左右。儘管長江江豚還有一定的數量,對環境適應能力和攝食範圍較白鱀豚有較大的優勢,但人類的經濟活動嚴重威脅著長江江豚的生存,其種群數量在逐年下降已為不爭事實,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勢必將步白鱀豚後塵走向瀕危滅絕之路。

自然資源

濕地資源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類型為內陸河流濕地,主要是灘涂濕地,其次為毗鄰的逕流濕地。保護區灘涂濕地位於江堤和江心洲(包括正在發育的新洲)腳線至長江低水位線之間,其特點為季節性淹沒,總面積約為11000公頃;逕流濕地主要有與保護區幹流直接相通的支流九華河、青通河、土橋河和順安河等,河流沿岸主要植被有苔草、藨草、荊三棱、馬鞭草水蓼和飄佛草等。

動物資源

浮遊動物: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浮遊動物已知有100多種,占我省已知浮遊動物的48.2%,占我國內陸水域浮遊動物720種16.5%。
底棲動物:根據《中國湖泊志》、《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長江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調查報告彙編》和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外調查記錄,保護區江段共記錄到底棲動物14目,近90種,其中有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
魚類:根據《中國魚類志》的記載和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進行的野外考察記錄,經統計保護區現有魚類90餘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占到本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7%。
兩棲爬行類:根據《安徽省兩棲爬行動物志》的資料和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保護區現有兩棲類12種,約占安徽省兩棲類種數的31.6%;爬行類20種,約占安徽省爬行類種數的30%。
鳥類:根據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鳥類200多種,分別隸屬於16目50科,其中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Ⅱ級重點保護鳥類9種,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林叢及農田村舍。
陸域哺乳動物:根據地方志、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以及保護區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保護區現有哺乳類在數量上以嚙齒類占優勢,以東洋界成分為主,但區系具有過渡特徵。已知哺乳類共有42種,其中東洋界24種,古北界18種。

植物資源

浮游植物:保護區浮游植物組成以硅藻門為主,其次為綠藻門,再次為藍藻門,其它種類偶見。常見種類有鈍脆桿藻、針桿藻、橋彎藻、舟形藻、等片藻等。浮游植物計7門80多種。其中硅藻門約占50%;綠藻門約占31%;藍藻門占9%;甲藻門占5%:裸藻門占4%。金藻門紅藻門各2種,分別占檢出種類的1.30%。
高等植物:根據調查,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維管束植物共有90餘科500多種,其中有蕨類植物10餘種;裸子植物近10種;被子植物500多種。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保護區內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項目繁多,主要有安徽省首座水族館、標本館、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和悅老街、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潛洲沙灘、2.67平方公里生態蔬菜基地等;旅遊內容主要有水族館及標本館參觀,野生動物及生態保護知識多媒體宣教,麋鹿園、珍稀野生動物參觀及飼養,豚類棲息地考察,快艇長江遊覽觀光,田園風光及農家樂旅遊,古鎮人文歷史參觀,垂釣等。同時保護區內還具有豐富的旅遊飲食文化,如最具特色的長江鮮魚活蝦、白曁豚牌小磨麻油。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規劃和建設,將成為人們接受環保知識教育、遊樂、休閒的最佳去處。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綜合利用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它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夾江長1600米,寬220米,洲上楊柳依依,雲淡風高;江上水鳥逐波戲浪,江岸樹影婆娑起舞,水色秀麗,風景宜人,是養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1986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安徽省銅陵白鰭豚養護場”,1987年12月28日工程正式開工,1994年工程完工,並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的驗收。其間,已累計投資1500萬元,建有進出口閘壩、提水泵船、暫養池、治療池、實驗樓、飼料基地、豚體保健系統等一批白鰭豚養護及科研設施,並同步建造了種類較多的水族館和標本館,成功地開展了江豚活體捕獲和人工飼養管理、科研工作。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其中水族館中養育的江豚、日本錦鯉娃娃魚揚子鱷中華鱘、河鯉、胭脂魚及長江魚類等,有很高的觀賞和普及環保知識等價值,為廣大遊客提供了旅遊、觀光、休閒的好去處,也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生物及環保等方面知識的好課堂。此外,該保護區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好成績,已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江豚”。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科學研究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研究了水生動物生存致危因子,開展了淡水豚類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開展了其它水生動物的救護、收容與放流工作,掌握了淡水豚類捕捉和運輸技術;開展了長江江豚在池內4年的人工飼養及夾江半自然水域中繁殖學研究。2003年5月、2005年5月以及2006年7月,生活在半自然夾江水域中的一頭雌性長江江豚——“姍姍”分別各成功地繁殖出一頭小江豚。更可喜的是,2009年5月4日和6月5日,江豚“揚揚”和“小雌”也分別產下一頭小江豚。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半自然夾江水域中擁有11頭長江江豚,是國內最大的長江江豚人工繁殖種群,已成為保護長江江豚的重要基地。

管理機構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雙重管理,為正處級事業單位,以銅陵市政府為主與原安徽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實行雙重領導,暫定編制15人,人員經費及其他日常經費由省財政供給,日常維護費由省環保廳從徵收的排污費中解決。保護區現內設機構為二室一科,即辦公室、科研室、生產經營科。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