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像

金銅佛像

《金銅佛像》是2005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海國林。本書主要介紹了明清金銅佛像的發展史,及金銅佛像(大莊嚴佛像)的收藏常識、投資分析、拍賣品鑑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銅佛像
  • 所屬年代:明清時期
  • 材質:銅或者青銅鑄造
金佛像,擦拭方法,如何辨別,歷史與興盛,書籍,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金佛像

現如今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以藏傳佛像居多。漢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手法,造型相對簡單,形象敦厚溫和,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藏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東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克什米爾等幾個藝術流派的影響,造型以憤怒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有坐、立、舞等各種姿態。
金銅佛像

擦拭方法

1)保管金屬的房屋,必須保持乾燥,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物。溫度在18℃~24℃,相對濕度在40%~50%。
2)必須預防接觸金屬器能夠產生有害的化學作用的物質,如酸類、油脂、氯化物等。搬取金屬古玩一定要帶上綿絲手套,不能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避免手上的汗腐蝕金屬文物古玩。
3)為預防塵埃,金屬器要放置在密封的櫥櫃中或玻璃櫥里,中小型器物要每件做一錦盒,再將盒放在櫥中;如放在開放式架子上或在室內地上,則應特別注意房屋內保持清潔。
4)金屬器上的塵埃,要用乾淨而柔軟的布片揩去,而那些需要特別小心的物品(如金屬柔軟、加工精細、易碎零件等),要用柔軟的松鼠毛刷刷去或用吸塵器吸或吹去塵埃。
5)必須預防金屬器受到機械性損壞,不要疊壓碼放,對於細工精製和容易受損壞的金屬物品,尤須特別小心。
6)如果金屬器上鑲嵌有其他材料(寶石。珍珠、骨器、龜甲、琺瑯等),便應當注意到這些材料的保管方法(參閱有關章節)。
7)對於出土的金屬文物,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清除上面的有害銹和不美觀的厚銹及腐蝕的痕跡,這些工作都就由有關專業人員進行,保管人員儘量不要自己動手。
8)如果無法避免城市中的空氣污染和沿海地區的氯氣,為使金屬文物不致發生腐蝕,這就要塗上一層保護膜,這樣即能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而且外表也沒有變化。

如何辨別

1、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它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2、看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鑑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5、聞氣味。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它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薰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燻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識破。

歷史與興盛

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與佛教在整個社會的盛行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關。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於佛教教義能夠起到對民眾進行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其間除了在國家走向衰落時,統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經濟的發展已經出現“與國爭利”的局面而引發的幾次“滅佛”運動以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直暢通無阻。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教藝術也在全國各地盛行起來,自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徒們在歷史上掀起了無數次製作佛像的熱潮,信徒們將自己對佛的信仰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寄托在鑄造、雕塑、繪畫及印刷的佛像之中。
早期佛像主要是漢傳佛教造像,如北齊、北魏、隋唐、宋遼等時期,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詔、吐蕃、大理等地所鑄的佛像更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獻記載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創始者是東晉的戴逵,他與其子戴勃、戴都善長雕鑄佛像,所鑄作品極其逼真傳神,因而被譽為“戴家樣”。北魏時期佛教大盛,銅佛的鑄造風靡一時,甚至皇后的選取也與是否能夠鑄成佛像有關:嬪妃生子後,必令手鑄佛像,成者為後,敗者賜死。至隋唐,佛像的製作風格改變了北魏以來的“秀骨清像”型,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向“雍容華貴”的方向發展,並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薩似宮娃”一說。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特別是明清兩代,出於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金銅佛像製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這些漢地製作的藏式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外表大都採用鎏金製作,工藝精湛,氣勢輝煌,姿態普遍富於動感,頗具震撼力,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尊崇之美。藏傳佛像除漢地製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製作,且不同產地的風格變化各異,豐富多彩。這些佛像除作為供奉的對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藝術品,在給人帶來心理慰藉的同時也給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銅佛像被大量生產的同時,漢式佛像的製作也仍在繼續。但與藏傳佛像相比,漢式佛像的題材較為單調,造型比較單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豐富。

書籍

基本信息

書籍名稱:《金銅佛像》
作者:海國林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頁碼:193 頁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50842717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叢書名:中國藝術品投資與鑒寶叢書
市場價:¥98.00

內容簡介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藝術之一。明代由於寺院的廣建和民間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給宗教領袖的需要,使得金銅造像迅速發展,並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豐滿、造型優美、金色充足、藝術水平極高。
清代造像繼承明代風氣,精工細作,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現如今這些造像不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更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寶愛。本書作者利用博物館和民間的豐富資料編寫本書,詳細闡明了明清金銅佛像的發展史,及金銅佛像(大莊嚴佛像)的收藏常識、投資分析、拍賣品鑑賞。書中附彩色插圖百餘幅,介紹了百餘尊不同佛像的拍賣信息及常析與評點。
與已經出版的同類圖書相比,這套叢書的最大特點是專家們結合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分別對各類藝術品的收藏和鑑賞要點進行了剖析,可謂字字精華。每本圖書中近300件藝術品均經過專家精心挑選和詳細分析,極具代表性和資料性。通過閱讀和鑑賞,讀者既可以獲得藝術品全貌的知識,也能夠掌握藝術品鑑寶的精極。本套叢書非常適合各界藝術品收藏及愛好者閱讀。

目錄

總序
概述
金銅佛像的收藏常識:
收藏金銅佛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面來進行鑑別。像基本的標識和坐騎、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嚴格定規的,只要仔細觀察和對照,就可正確地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還是菩薩,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薩。
金銅佛像的投資分析
金銅佛像的拍賣品鑑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