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銅鎏金佛

金銅佛像在我國流傳已久,在北方大體分為漢傳,藏傳兩大系統,最早的金銅佛像,在東漢末年便已出現,由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金銅佛像造形大都為磨光肉髻,寬衣博帶,面容和煦,佛像背光為舟形,邊飾火焰紋,佛像底足多鑄有四足坐床,坐床邊側往往刻有銘文,記述供奉人名和年代,整座佛像金光燦然,形態苗條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遙遠的銅鎏金佛
  • 出現時期:東漢末年
由於年代久遠鎏金部分磨損嚴重,未磨損部分亦有小片脫落,零散分布,幫用放大鏡觀察鎏金脫落處為直立斷面,且銅銹斑駁,深入周邊鎏金層底部。至隋唐時期,金銅佛造像以豐腴為美,佛頭飾螺發,面部及像身圓潤渾厚,胸部可見肌肉凸起紋理,衣紋繁複,自然流暢,衣紋上多有瓔絡珠飾,豪華氣派,足下出現蓮花寶座,唐代金銅佛像,給人的總體印像是精雕細琢,富貴大氣,有尊貴無比的皇家氣度。
明代的金銅佛像大多頭大身長,體態豐盈,鑄工精細,特別是皇家宮庭造佛像,鎏金純度很高,寶光奪目,氣度恢弘,巧奪天工。清代漢傳金銅佛像造形又有所變化,多為寬肩細腰,額豐頤滿,高鼻細目,袒右式衲衣,衣飾衣紋皆用寫實手法,纖巧輕柔,缺少想像張揚的空間和藝術感染力。
至於藏傳金銅佛像,多為彌勒菩薩像、佛母像、度母像、金鋼像和釋迦牟尼佛像等。體態豐盈,袒肩露背,面部表情豐富。很多佛像冠飾及肩花大而繁複,佛像身上瓔絡精緻,花飾華美精巧,多鑲嵌有松綠石、青金石、瑪瑙等。有許多佛像頭上常常戴有五佛冠,足下多為蓮花座,蓮花座上有陰刻製作朝代楷書銘文,鎏金層略顯稀薄,故有些銅流鎏金佛像自然風化及磨損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