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都市圈

重慶都市圈

重慶都市圈由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和緊密聯繫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包括重慶市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萬盛經開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21個區和四川省廣安市行政轄區全域。2020年,重慶都市圈常住人口約2440萬人,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壩面積約0.31萬平方公里、丘陵面積約2.14萬平方公里、山地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城鎮化率達到74%。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提升重慶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帶動中心城市周邊市地和區縣加快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重慶都市圈,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未來一個時期重慶都市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發展目標,規劃背景,規劃內容,

行政區劃

重慶都市圈
地區
下轄地區
重慶市(國務院直轄市)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
廣安市(四川省地級市)
廣安區、前鋒區、武勝縣、岳池縣、鄰水縣、華鎣市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重慶都市圈發展能級邁上新台階,同城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特色優勢更加彰顯,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初步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重慶都市圈。
到2035年,重慶都市圈重點領域同城化全面實現,綜合經濟實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主體競爭力大幅躍升,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重慶都市圈,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規劃背景

近年來,重慶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體化程度持續提高,已具備培育形成現代化重慶都市圈的基礎條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城鎮化率達到74%。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在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大成長潛力的產業集群。創新資源加速集聚,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密集落地。城鎮體系逐漸完善,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超過千萬、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中小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口加速回流。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效顯著,構建起東南西北空立體通道體系和空鐵水公口岸體系,門戶樞紐地位凸顯。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密切,渝廣合作走深走實。與此同時,重慶都市圈整體實力、空間布局、同城化水平等與國內外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礎設施、協同創新、公共服務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補齊,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和常態化協商機制尚未形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入推進。在此背景下,推動重慶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中的支撐作用,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區域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帶動周邊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帶動作用,強化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功能,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利於充分發揮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示範作用,加快吸引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鎮化地區集聚,加快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有利於深入推動川渝合作,引領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全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規劃內容

2022年,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印發《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中西部第一個跨省域都市圈規劃。重慶都市圈的範圍包括重慶主城都市區21個區和四川省廣安市行政轄區全域,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有2440萬人。《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將廣安市納入,使得廣安成為全國唯一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在編制過程中,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礎,利用企業資金互投、手機信令、通勤率、客貨運交通流等大數據,從經濟聯繫強度、人口流動範圍、交通可達性、產業協同合作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對接在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和《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最終確定重慶都市圈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