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里爾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里爾克詩選》是1999年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基本介紹

  • 書名:里爾克詩選
  • 作者:(奧地利)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 原版名稱:萊比錫島嶼出版社《里爾克選集》
  • 譯者:綠原
  • ISBN:7-02-002897-7/I.2213
  • 類別:詩集
  • 頁數:621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里爾克詩選,譯者簡介,內容簡介,相關書評,

圖書簡介

里爾克,1875年12月4日生於布拉格。1884年雙親離異後跟隨母親生活。1894年在報刊上發表許多單篇作品後,獨自出版第一本詩集《生活與歌曲》1895年到布拉格大學學習,出版詩集《宅神祭品》。1906年為羅丹當秘書。1907年《新詩集》出版。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諾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兩部。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

作者簡介

里爾克,詩歌界的風雲人物,他的詩曾深受詩歌愛好者的喜愛。本書將他一身中所著的詩歌重新翻譯,再次亮相與讀者,本書擁有深厚雋永的內涵,譯文優美流暢,插畫典雅精緻。主要內容包括早期詩作、在古老的房屋、在老城、一座貴族宅院、赫拉欽宮城、十一月的日子、黃昏、年輕的雕塑家、春天、國土與人民、萬靈節、冬晨、斯芬克斯、春天來了的時候、當我進了大學、儘管如此、母親、卡耶坦·退爾、民謠、民歌、鄉村星期日、夏日黃昏、古老的鐘、中波希亞風景、故鄉之歌、我懷念、我覺得,有一座小屋是我的、這兒玫瑰花兒黃、我們一起坐著等。
里爾克成名後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寫的一切亦非全盤不值一顧。當時雖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筆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傷感之作,其中卻也不乏對於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閃光的佳作亦足以預示詩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夢中加冕》、《為我慶祝》等。《圖像集》是一般文學史經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一九0二年初版,一九0六年增訂後再版。這些詩試圖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構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的一個過渡。
里爾克詩選

里爾克詩選

作者: (奧地利)里爾克
裝幀: 平裝
開本: 32開
出版日期: 1999-1
版次: 第一版
國標編號: 7-02-002897-7/I.2213
叢書名: 名著名譯
譯者: 綠原
頁數: 621
里爾克作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的地位依然無可置疑,在他的詩作中,詩的純美與哲學的深思的結合幾近完美。他是喧囂塵世中的一個孤獨者,終身都在尋找精神的故鄉。他的詩藝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善於把他所敏銳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為精緻而又獨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現在我們跟前。讀他的詩,你無法不感到震撼,你會在恐懼中若有所思。
里爾克詩選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綠原,又名劉半九。一九二二年生於湖北黃陂。從事文學寫作,兼及德語文學翻譯。譯有《德國浪漫派》、《黑格爾傳》、《叔本華散文選》、《里爾克詩選》、《浮士德》等多種。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主持外國文學編輯出版工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比較齊全的漢譯選本,以萊比錫島嶼出版社的六卷本《里爾克選集》為主要依據,還借重了一些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羅伯特·布萊和麥可·漢伯格的部分英譯與相關評論,以及奧古斯特·施塔爾的《里爾克抒情詩詮釋》等。漢譯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選載了作者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從所謂“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關的說明,正文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儘可能補充一點有助理解的注釋,最後還增譯一份簡明的年表。
請讀片斷:
在古老的房屋
在古老的房屋,面前空曠無阻,
我看見整個布拉格又寬又圓;
下面低沉走過黃昏的時間
以輕得聽不見的腳步。
城市仿佛在玻璃後面溶化。
只有高處,如一位戴盔的偉丈夫,
在我面前朗然聳立長滿銅綠
鐘樓拱頂,那是聖尼古拉①。
這兒那兒開始眨著一盞燈
遠遠照進城市喧囂的沉鬱。——
我覺得,在這古老的房屋
正發出了一聲“阿門”。
(約1895年晚秋,布拉格)
在老城
古老的房屋,山牆陡峭,
高高鐘樓充滿了叮噹,——
狹小庭院裡一陣調笑,
只是極小一片天光。
而在每道樓梯的木樁上
普妥①——笑得很疲倦;
從高高屋頂緩緩流淌
巴羅克花瓶周圍的玫瑰鏈。
那兒蛛網交織
在門上。悄悄地太陽
讀著神秘的文字
在一座聖母石像下方。
(約1895年晚秋,布拉格)
目錄:
早期詩作(選)
在古老的房屋/在老城/一座貴族宅院
赫拉欽宮城/十一月的日子/黃昏
年輕的雕塑家/春天/國土與人民
萬靈節/冬晨/斯芬克斯
春天來了的時候/當我進了大學
儘管如此/母親/卡耶坦退爾
民謠/民歌/鄉村星期日
夏日黃昏/古老的鐘
中波希米亞風景/故鄉之歌
(以上選自《宅神祭品》)
我懷念/我覺得,有一座小屋是我的
這兒玫瑰花兒黃/我們一起坐著
我希望,人們為我做了/我羨慕那些雲
像一朵碩大的紫茉莉/我們走在秋天繽紛的山毛櫸下
在春天或者在夢裡/很久,——很久了
(以上選自《夢中加冕》)
你我的神聖的孤獨/我愛被忘卻的過道上的聖母
黃昏從遠方走來/少女們在唱
我常渴望一位母親/母親
(以上選自《降臨節》)
有一座邸第/最初的玫瑰醒了
在平地上有一次等候/這是最後幾個小茅舍的所在
往往在深夜這樣發生/那時我是個孩子
你們少女要像舢板/他們都說:你有時間
我那么害怕人們的言語/不要怕,紫苑亦老
(以上選自《為我慶祝》)
《圖像集》(選)
第一冊第一部分
入口/ 寫於一個四月
漢斯托瑪斯六十誕辰二首/ 月夜
騎士/ 少女的憂鬱/ 瘋狂
鐘情人/ 新娘/ 寂靜
音樂/ 童年/ 童年一瞥
第一冊第二部分
向入睡者說/ 人們在夜間
鄰居/ Pont du Carrouse1
孤獨者/ 阿散蒂人/ 最後一個
憂懼/ 悲嘆/ 寂寞/ 秋日
回憶/ 秋/ 在夜的邊緣
前進/ 預感/ 暴風雨
斯科訥的黃昏/ 黃昏/ 嚴肅的時刻
第二冊第一部分
聖母領報節/ 在卡爾特教團修道院
最後的審判/ 兒子
歌者在一位幼君面前歌唱
第二冊第二部分
聲音集:扉頁題辭/ 乞丐之歌
盲人之歌/ 醉漢之歌
自殺者之歌/ 寡婦之歌/ 白痴之歌
孤兒之歌/ 侏儒之歌/ 麻風患者之歌
讀書人/ 觀望者
寫於一個暴風雨之夜(扉頁題辭,外八首)/ 盲女
《定時祈禱文》(選)
關於僧侶的生活(1—28)
關於參詣聖地(29—39)
關於貧窮與死亡(40—55)
馬利亞生平》(選)
馬利亞在廟堂顯聖/ 約瑟的猜疑
向牧人們的通報/ 基督的誕生
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 迦拿的婚禮
Pietà/ 馬利亞之死
輓歌(選)/ 為一位女友而作
為沃爾夫伯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
《新詩集》(選)
早年阿波羅/ 情歌/ 東方的日歌
約書亞聚集以色列眾支派/ 浪子出走
橄欖園/ Pietà/ 女士們向詩人們唱的歌
詩人之死/ 佛/ 大教堂
陳屍所/ 瞪羚/ 獨角獸
豹/ 聖塞巴斯蒂昂/ 施主
羅馬石槨/ 天鵝/ 詩人
在一座異國林苑裡/ 離別
死亡的經驗/ 夏雨以前
大廳里/ 最後的黃昏
我父親青年時期的肖像
1906年的自我寫照/ 旗手
最後的伯雷德羅德公爵從土耳其人那裡越獄
娼妓/ 桔園的台階/ 佛
羅馬的噴泉/ 旋轉木馬
西班牙女舞蹈家/ 島嶼
俄耳甫斯歐律狄刻·赫耳墨斯
阿爾刻斯提斯/ 維納斯的誕生
《新詩集續編》(選)
遠古阿波羅裸軀殘雕/ 勒達
海豚/ 塞壬們的島嶼/ 被愛者之死
掃羅在先知之列/ 撒母耳在掃羅面前顯靈
以斯帖/ 死之舞/ 押沙龍的背叛
亞當/ 夏娃/ 老者之一
盲人/ 火場/ 班子
弄蛇/ 黑貓/ 陽台
城市的夏夜/ 羅馬郊野/ 海之歌
夜遊/ 鸚鵡園/ 公園(之二)
畫像/ 威尼斯早晨/ 威尼斯的晚秋
鷹獵/ 唐璜的童年/ 唐璜的選擇
陽台上的貴婦/ 鋼琴練習/ 鐘情人
玫瑰花心/ 八十老嫗寫照/ 鏡前貴婦
白髮老婦/ 床/ 陌生人
火烈鳥/ 睡眠之歌/ 誘拐
單身漢/ 孤獨者/ 讀者
蘋果園/ 狗/ 光輪中的佛
《杜伊諾哀歌》
《致俄耳甫斯十四行》
第一部(共26首)
第二部(共29首)
未編稿及殘稿(選)
基督的地獄之行/ 精靈阿莉兒
偉大的夜/ “認識了她們就得死”
悲嘆/ 被棄於心之山
讓我大吃一驚吧,音樂/ 一而再
旅客/ 早春/ 散步/ 豐饒角
鬼火/ 鳥群從他身上鑽過的那人
群神緩緩而行/ 在陽光普照的路上
你預先失去的情人/ 它向觸感示意
對一些人她像酒/ 轉折/ 為約翰濟慈的臨終畫像而作
喔微笑/ 在無辜的樹木後面/ 致音樂
我們,在扭斗的夜裡/ 波德萊爾
手/ 假想的履歷/ 由於有翅膀的陶醉
手掌/ 夜/ 萬有引力/ 是時候了
偶像/ 鑼/ 讚美節致埃里卡
墓志銘/

相關書評

一生無家可歸
文/ 綠原
在二十世紀的德語詩人中間,似乎還沒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樣: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無家可歸,臨終死得既痛苦又孤單,而在詩歌藝術的造詣上,卻永生到放射著穿透時空的日益高遠的光輝,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藝術縱深度而論,就其對心靈的撞擊程度而論,真可稱之為驚風雨而泣鬼神。詩人的全名是勒內·卡爾·威廉·約翰·約瑟夫·馬利亞·里爾克;他本人的簽名歷來卻只是:賴納·馬利亞·里爾克。
寂寞而又痛苦的一生
一八七五年,里爾克出生於奧匈帝國布拉格一個德語少數民族家庭,沒有兄弟姐妹,九歲雙親離異,跟隨母親生活。母親是個有點神經質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兒子從小當做女孩來撫育,讓他蓄長發、穿花衣、以玩偶為伴,並拿“蘇菲亞”、“馬利亞”之類陰性名字叫他:這段遠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後與許多女性交往,難免近似對於未曾充分享受的母愛的追尋。父親當過軍官、鐵路職員,始終鬱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補償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十一歲被送進了免費的軍事學校,從初級到高級,一讀讀了五年,其間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終生難忘。
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從軍事學校轉到一個商業學校,次年同樣由於不適應而退學;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資助下,進布拉格大學讀哲學,次年遷居慕尼黑,名義上繼續求學,實際上正式致力於文學寫作,此前已在布拉格發表過一些詩文。
一八九七年,前程遠大的詩人初訪威尼斯,遇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一位比他年長而又博學多才的女性,她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並與他保持著畢生的友誼。他和她兩度相偕訪問俄羅斯(1899,1900),同時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時祈禱文》。旅俄歸來,在不萊梅沼地停留期間,他為附近沃爾普斯威德一群藝術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一九○一年與克拉拉結婚,生女名露特。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家農舍,經濟拮据,難乎為繼,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給外祖母,夫妻分居從事各自的藝術,並相約在可能的情況下再會。
從此,里爾克開始到處漫遊,一九○二年到巴黎,一九○三年遊歷羅馬,一九○四年訪問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爆發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據地”(雖說其間經常外出遨遊),不論從他在那裡所體驗的貧困、悲慘和冷漠而言,還是作為歐洲藝術中心來說,都對他的創作生涯打下不可磨滅的鈐記。
值得一提的是,他從藝術大師羅丹那裡得到極其寶貴的教益,不僅幫助開拓了他的創作境界,而且促使解決他長久為之苦惱的藝術與生活的對立問題;一九○五年為了報答大師的親切款待,他主動犧牲大量時間承擔他的秘書任務,不幸次年由於不適當地處理一件信函而被辭退;但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新詩集》二集的扉頁上,仍恭敬地寫著“獻給我偉大的朋友奧古斯特·羅丹”;另外,他還寫過兩篇關於羅丹的專文,闡釋了羅丹的原則精神:藝術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滿意的宗教活動形式。一九○九年,他多次旅居義大利,遊歷埃及、西班牙等文化勝地;一九一一至一二年,作為侯爵夫人馬利·封·屠恩與塔克西斯的客人,住進她的別墅即亞得里亞海海邊的杜伊諾堡,開始創作著名的《哀歌》和組詩《馬利亞生平》。
一九一四年大戰爆發,在初期“愛國主義”浪潮中,詩人寫過出人意表的頌揚戰爭的《五歌》,不久變得抑鬱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與文明的回歸;一九一五年,被征參加奧軍,旋因體力不支轉入軍事檔案局,隨即復員。一九二二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發現一個理想的寫作環境,於是塊然獨處,寫成《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稿,達到他的詩歌創作的頂峰,完成了他的筆補造化的藝術使命。一九二六年,煢煢孑立的詩人死於麻醉劑也難以緩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沒有一個親人。
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
里爾克成名後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寫的一切亦非全盤不值一顧。當時雖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筆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傷感之作,其中卻也不乏對於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閃光的佳作亦足以預示詩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1896)、《夢中加冕》(1897)、《為我慶祝》(1899)等。《圖像集》是一般文學史經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訂後再版。這些詩試圖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構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的一個過渡。作為真正詩人而問世的詩集首先應當是《定時祈禱文》,這部詩集寫於一八九八到一九○三年,出版於一九○五年。這些無題詩當然不是基督教所謂的“祈禱”,而是試圖通過作者所感受和認識的“現實”和“存在”,表現對於單純心靈的傾慕,以及對於他的“藝術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詩創作的頂峰無疑要數《新詩集》,此書共分兩集:
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旋轉木馬》、《大教堂》、《俄耳甫斯·歐律狄刻·赫耳墨斯》,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題材抒發非宗教詩情的詩篇(《橄欖園》、《Pièta》)等;第二集“續編”(1908)包括古典題材(《阿波羅》、《勒達》),舊約題材(《亞當》,(夏娃》),威尼斯題材以及動物題材(《鸚鵡園》、《火烈鳥》)等。
這些詩大都凝神於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大教堂建築),既反映了作者從中景仰的內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詩”之物)表現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從事的“物詩”觀念遠比上一代詩人默里克、邁爾等嘗試過的那一種更為深邃,體現了他的創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飛躍。自從來到巴黎,結識了羅丹,讀到了波德萊爾的詩作,並鑑賞了塞尚的繪畫……他日益感到有徹底擺脫從前沉溺其間的過度主觀性之必要。從前他認為,詩人只須等待詩情自發的漫溢,就可“詩意地”描寫“詩意的”題材:這個觀念現在使他感到厭惡;他現在必須實踐羅丹的教導,ilfauttourjourstravailler(“必須不斷工作”),必須像一個雕塑家或畫家坐在模特兒面前,專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麼靈感——據說名篇《豹》就是這樣在巴黎植物園寫成的。不過,在《新詩集》中有時也可見出,作者似乎只是對一件既成藝術品表示一點個人評價而已,往往甚至離開了詩而迷失於歷史主義的興味中。
本來詩人還可以按照那種創作方法寫下去,寫出《新詩集》的第三部,但是他從不滿足於、更不流連於已經達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階段。在長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觀性之後,他又強烈地意識到一直沒有解決的個人生存問題,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麼,為了什麼,能夠希望達成什麼。因此,他確認下一步必須寫出完全不同於以往作品的詩,明確而不模糊、具體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這些重大的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晚年兩部功夫在詩外的傑作《杜伊諾哀歌》(1923)和《俄耳甫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書中均有全譯,並有較詳細的評介。旅居巴黎期間,里爾克還寫過一部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筆記》(1910年出版),以一個丹麥詩人為主人公,寫他流落巴黎所經驗的悲慘的物質生活和貧困的精神生活,全書充滿貧窮,疾病,醜陋,兇殘,恐怖等現象,如盲人,孕婦,棄兒,醫院的陰暗走廊,破屋的斷垣殘壁等後期印象派筆墨。這部小說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證詩人奧布斯特費爾德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內心危機在克爾愷郭爾的存在哲學指導下的一個化解過程。他還有一篇敘事散文詩,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1903年出版),寫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戰爭中一名奧地利騎兵團旗手(據云是作者的遠祖)犧牲於匈牙利的故事,該書曾在一部分德語讀者中間引起長久的轟動。
此外還須提及幾篇光耀奪目的“輓歌”,特別是本集譯載的《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畫家保拉·貝克爾)和《為沃爾夫公爵封·卡爾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識的自殺青年詩人),因為對於死者的悲悼在作者來說也許是他謳歌得最為動人的人生經驗。
關於里爾克的歷史評價,由於他的創作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深邃而複雜,或者說晦澀而朦朧,多年來不但言人人殊,而且前後牴觸;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們為例,他們幾十年來對於里爾克的評價可以說前後判若雲泥。從一九二六年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般都認為詩人是“非人民”、“反人民”、“連他用民歌調子寫的詩也不是人民的”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法西斯勢力在歐洲興起,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實行,馬克思主義者們對里爾克的批判才逐漸稀少,反而在他的創作中發現人道主義因素,開始肯定詩
詩人同情人民,特別是窮人;認為他的詩“貫注著對於‘人的本質力量之客觀化’,即對於人同自身、同其同類、同物的相互協調的熱情追求”;明確指出“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是里爾克的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等等。社會生活日新月異,人的認識難以一成不變,見仁見智的相互轉化不足為奇;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里爾克及其作品會從更新的角度在藝術上和科學上得到更其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