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拼音:jià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由表示酒的“酉”和聲旁“爿(pán)”組成,小篆增加“肉”為意符。“醬”本義指加酒醃製的肉醬,引申指麥、豆等發酵後製成的調味品,又引申作動詞,指用醬或醬油醃製,還泛指像醬一樣的糊狀食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醬
- 拼音:jiàng
- 繁體:醬
- 部首:酉
- 五筆:UQSG
- 倉頡:LNMCW
- 鄭碼:TIRF
- 筆順:點、提、豎、撇、橫撇、點、橫、豎、橫折、撇、豎彎、橫、橫
- 字級:一級(編號:2986)
-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
- 注音字母:ㄐㄧㄤˋ
- 筆順編號:4123541253511
- 統一碼:基本區 U+9171
- 四角碼:37604
- 筆畫數:13(部首7,部首外6)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異體字:醤、𤖕、𤖙、𨟻、𨡓、𨡰
文字源流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用鹽醋等調料醃製而成的肉醬。 |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醬用百有二十瓮。” 鄭玄註:“醬,謂醯醢也。” 《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三國魏曹操《四時食制》:“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遼史·禮志六》:“兔肝為臡,鹿舌為醬。” | ||
用麥、豆等加鹽發酵製成的調味品 | 《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有了面,有了豆子,有了芝麻,連作醬,磨香油,咱自家也就弄了。” | 黃醬;豆瓣醬;甜麵醬 | ||
像醬的糊狀食品 | paste; jam | 果醬;蝦醬;花生醬 | ||
泛指糊狀物。 | 周立波《麻雀》:“沒有紙和筆,在平常,我們把肥皂作成醬,很勻的塗在粗糙的草紙上,幹了的時候,紙面會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蠟紙一樣的。” | |||
動詞 | 用醬或醬油醃(菜);用醬油煮(肉)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文彩由書齋小門走進,手裡拿著一支沒點的蠟燭和一副筷子,一碟從稻香村買來的清醬肉、醬黃豆之類的小菜。” | 醬菜;醬牛肉 | |
攪;沾;混雜 | mix | 魯迅《高老夫子》:“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 郭沫若《海濤集·流沙六》:“我腳上穿的是一雙膠鞋,昨天落水,醬上了污泥,穿在腳上滿不舒服。”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ts | i̯aŋ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陽 | ts | ǐa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陽 | ts | ja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陽 | ts | ja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陽 | ts | jangh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ts | i̯aŋ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ts | ǐaŋ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ts | jɑŋ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ts | iɑŋ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ts | jang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ts | ǐɑŋ |
上中古音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醬 | 醬 | 宕 | 去聲 | 四十一漾 | 精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子亮切 | tsjɑŋ |
集韻 | 醬 | 宕 | 去聲 | 四十一漾 | 精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即亮切 | tsiɑŋ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漾 | 即亮切 | ||||||||
增韻 | 去聲 | 漾 | 子亮切 | ||||||||
中原音韻 | 匠 | 去聲 | 江陽 | 精 | 齊齒呼 | 全清 | tsiaŋ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江陽 | 齎相切 | ||||||||
洪武正韻 | 將 | 去聲 | 十七漾 | 精 | 全清 | 子亮切 | tsiaŋ | ||||
分韻撮要 | 醬 | 陰去 | 第九張掌帳著 | 精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iaŋ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ɕiaŋ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ɕiaŋ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ɕiaŋ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ɕiaŋ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ɕiɑ̃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ɕiaŋ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tɕiɒ̃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tsiaŋ | 412 | 陰去 | |
吳語 | 溫州 | tɕi | 42 | 陰去 | |
湘語 | 長沙 | tɕian | 45 | 陰去 | |
湘語 | 雙峰 | tɕiɒŋ | 35 | 陰去 | |
贛語 | 南昌 | tɕiɔŋ | 45 | 陰去 | |
客家話 | 梅縣 | tsiɔŋ | 52 | 去聲 | |
粵語 | 廣州 | tʃœŋ | 33 | 陰去 | |
粵語 | 陽江 | tʃiɛŋ | 24 | 陰去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tsiɔŋ | 11 | 陰去 | 文讀 |
tsĩũ | 11 | 陰去 | 白讀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tsiẽ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tsuɔŋ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tsiɔŋ | 22 | 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