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覲文

鄭覲文幼年愛好音樂,擅長江南絲竹,後從師學習琵琶、古琴,技藝大有進步,以古琴為最精。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藝高超,講究韻味。他彈奏的《秋鴻》、《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樸典雅,蒼勁有力,技藝精湛,別有韻味,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覲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江陰
  • 出生日期:1872年
  • 逝世日期:1935年
  • 職業:音樂老師
介紹,簡介,詳細介紹,人生,學識,藝術,經歷,成就貢獻,大同樂會,相關評論,

介紹

簡介

鄭覲文(1872年—1935年),字光裕,江蘇省江陰縣人,自幼父母雙亡,由老保姆撫養成人。幼年愛好音樂,擅長江南絲竹,後從師學習琵琶、古琴,技藝大有進步。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藝高超,講究韻味。他彈奏的《秋鴻》、《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樸典雅,蒼勁有力,技藝精湛,感人至深。後率先發起組織“琴瑟樂社”,吸收不少琴家入會,互相交流,不久就在此基礎上醞釀成立了大同樂會。他最初當過國小音樂教師,後又應聘任上海私立倉聖明智大學古樂教師,授古典音樂。大同樂會成立後,他擔任樂務主任。當時曾招收一些青年會員,進行培養,除他本人任教外,又聘請一些專業教師任教,如琵琶大師汪昱庭、崑曲大師楊子永、胡琴大師陳道安等。早期吸收的會員有程午嘉、柳堯章、胡昕(女)、程莊(女)、王超琴(女)、鄭克強等,後來陸續吸收的有金祖禮、衛仲樂許如輝秦鵬章、陳天樂、許光毅、龔萬里黃貽鈞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了我國民樂界的專家。
鄭覲文

詳細介紹

鄭覲文,自幼父母雙亡,由老保姆撫養成人。 鄭覲文彈奏的《秋鴻》、《平沙落雁》、《水仙操》、《胡茄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
鄭覲文最初當過國小音樂教師,鄭覲文擔任樂務主任。當時曾招收一些青年會員,進行培養,除鄭覲文本人任教外,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中國民樂界的專家。
鄭覲文古文根底厚,曾考取前清的副貢生(可以入國子監深造),鄭覲文一頭埋進古樂器的保管、研究、探索和試製工作中。鄭覲文在江陰文廟曾協助瀏陽古樂專家製造祭孔古樂器,鄭覲文發現這些樂器的音律不協調、不統一,遂萌發探索改革製造古樂器的願望,後來鄭覲文聘請樂工繆金盛開始試製樂器,並探索、改進古樂器的製造方法。
鄭覲文又致力於挖掘整理編輯古典樂曲,溝通中西樂理,以十二平均律為樂器協律的基礎,並逐步發展建設一支由十餘人發展到三十餘人的大樂隊,並將古典樂曲改編為《國民大樂》的五個樂章
鄭覲文一生身體力行,為振興國樂,倡導民族音樂竭盡心血,多有貢獻,誠屬難能可貴。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民族音樂家,是一位近現代在國樂界影響深遠的音樂家。
1935年鄭覲文因病逝世於上海。

人生

學識

鄭覲文古文根底厚,曾考取前清的副貢生(可以入國子監深造),他一頭埋進古樂器的保管、研究、探索和試製工作中。他在江陰文廟曾協助瀏陽古樂專家製造祭孔古樂器,他發現這些樂器的音律不協調、不統一,遂萌發探索改革製造古樂器的願望,後來他聘請樂工繆金盛開始試製樂器,並探索、改進古樂器的製造方法。
鄭覲文中鄭覲文中

藝術

鄭覲文又致力於挖掘整理編輯古典樂曲,溝通中西樂理,以十二平均律為樂器協律的基礎,並逐步發展建設一支由十餘人發展到三十餘人的大樂隊,並將古典樂曲改編為《國民大樂》的五個樂章:“大中華”、“神州氣象”、“一統山河”、“錦繡乾坤”、“風雲際會”。
大同樂會演出照大同樂會演出照

經歷

鄭覲文又致力於中國音樂史的寫作,其大著《中國音樂史》從1927年起耗時九載才完稿。書中記載了“上自遠古雅樂,下至明清九宮的主要音樂事項,書中還收錄了祭祀樂、道家樂等三十八首,彙編了京調、崑曲、秦腔等傳統戲曲音樂等內容”。此書是鄭覲文嘔心瀝血之作,“涵蓋內容之廣,討論問題之深,當代音樂學專家,至今評價頗高”。
琵琶琵琶
鄭覲文(1872—1935)江陰人。字光裕。清代副貢生。近、現代民族音樂家和古琴演湊家,亦能彈琵琶。初受唐敬詢指導,後在江陰廟堂音樂任教。 1911年到上海,在私立聖明智大學教授古樂。
1920年在上海創立“大同樂會”,旨在提倡國樂。曾仿製各種古樂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編鐘等計164件。為探索民族樂隊建制,組成了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樂隊進行嘗試。
1929年,鄭覲文所著《中國音樂史》發行。書的內容上溯至上古雅樂、五代頌樂等。鄭還編成《簫笛新譜》於1924年出版,該書錄存了不少民間曲調,填補了當時無簫笛譜集的空白。
1935年鄭覲文因病逝世於上海。

成就貢獻

自幼即飽讀四書五經,能解普通絲竹,熟悉昆皮雜劇。 1911年鄭氏抵上海;1915年任哈同花園私校古樂教師;1918年成立大同樂會,專事整理國樂,改良樂器,演奏古樂。稍後,鄭覲文廣為吸收音樂賢才,招收貧寒學子,致使大同樂會會員最多時達50人。
鄭覲文培養的弟子,均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許如輝秦鵬章衛仲樂,許光毅等。
1928年,鄭覲文在極為清貧條件下,完成了耗時9載的《中國音樂史》;出版後,旋被法國巴黎圖書館和德國柏林圖書館收藏。
1929年鄭覲文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民族交響樂團“東方大樂隊”,演奏《國民大樂》,招待各國外賓,參與上海賑災遊藝公益活動,闡揚中國民族音樂。鄭覲文不為己利,只為弘揚祖國高雅文化之舉,贏得民國社會文化精英蔡元培陳立夫,史良才,錢新之許世英等人士的廣為尊敬,這些社會賢達後來成為鄭覲文和大同樂會的長期支持者。
1935年2月,鄭覲文在上海故世,享年64歲,遺下鄭玉蓀(後繼承了其父事業)和鄭同蓀二子。

大同樂會

中國民間音樂社團。1920年由鄭覲文創辦於上海。是中國20~40年代中規模較大、歷史最長的一個民族樂團。鄭覲文,清末附貢生。12歲即能演奏絲竹樂器,後又演奏大套琵琶曲。17歲向唐敬□學習七弦琴。青年時期通讀經籍,悉心研究雅樂。
《春江花月夜》彈唱《春江花月夜》彈唱
1919年前後,曾在上海猶太人哈同所辦的“啟聖明智大學”教授古樂。鄭覲文竭力主張復興宮廷雅樂,以有助於世界大同的實現。鄭覲文這一思想成為大同樂會建會的宗旨。其活動受到當時文化界上層人士李石曾史量才等人的贊助。
大同樂會曾先後聘請了崑曲教師楊子永、京劇教師陳道安、民族器樂教師汪昱庭、柳堯章、程午加等為教習,其會務分設研究部、編輯部、製造部、幹事部等。會員最多時達40餘人。許如輝衛仲樂、金祖禮、許光毅、陳天樂、秦鵬章等都曾是該會會員。
大同樂會管弦樂隊(擊板者為鄭覲文)
大同樂社的早期活動主要是演奏古代宮廷祭典儀式用的雅樂。他們曾按雅樂樂隊仿製了164件樂器,其中常用於演奏的有琴、瑟、簫、塤、鐘、磬、□等。此仿古活動曾受到蕭友梅等人的批評。後來轉向以演奏古典音樂、民間絲竹樂為主,樂隊發展為擁有吹管、擦弦、彈弦和打擊樂4組的新型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將軍令》、《妝檯秋思》、《春江花月夜》、《月兒高》、《流水操》等。
大同樂會在樂器改革方面曾作過一些有益的嘗試。如他們根據潮洲的“附線”(椰胡)改革成“弓胡”作為中聲部的擦弦樂器,改革大忽雷為低音部彈撥樂器,均獲得較好效果。為解決笛子音準問題,將曲笛改制成“二接笛”,仍為後人所沿用。
琴瑟樂社
上海大同樂會,其前身是1920年創建的‘琴瑟樂社’,會址在舊上海法租界一間私房中。當時一些著名的音樂家、京昆表演家,如蕭友梅黎錦輝沈知白汪昱庭李子昭王燕卿、楊樹百、張子謙吳夢非、吳釗嵐、王寂都、俞鵬飛、蘇少卿陳道安等都與“琴瑟樂社”和鄭覲文常有來往,活動頻繁。
春江花月夜》彈唱
這個樂會致力於傳統樂器的繼承和改良,開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樂隊的創建,組成了一個有32人編制的民族樂隊,基本上分為吹、彈、拉、打四組。大同樂會還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了一批適合於這種新型樂隊演奏的民族管弦樂合奏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鄭覲文、柳堯章根據琵琶曲《潯陽夜月》改編而成的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鄭覲文去世後,大同樂會由衛仲樂主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同樂會一部分成員鄭玉蓀(其子)、許如輝遷至重慶,得到民國政府陳立夫陳果夫于右任許世英李石曾戴季陶、陳藹士、張治中等參與和支持,分任大同樂會事務總幹事和樂務總幹事,成立大同樂器製造工場,中國國樂團,大同樂會國樂難童教養院和大同劇社,製造樂器四千餘件、分發軍營、支持抗戰,創作《大同之聲》,編練《國家典禮樂章》,公演樂劇《木蘭從軍》,直至1946年春在重慶結束,兩人先後回抵上海。留在上海的會員,於1941年轉入由衛仲樂、金祖禮、許光毅所創辦的中國管弦樂隊,先後培養了一批民族樂器演奏者,整理改編了一批民族器樂曲目,試製、改革了一批民族樂器,對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獻。

相關評論

《辟中國無文化可言之讕言》系新發現的鄭覲文佚篇,是鄭覲文斥英國劇作家蕭伯納“中國無文化可言”之犀利檄文,1933年寫就,署名“許如揮”(即許如輝),刊於上海《申報》自由談。 今日重讀鄭覲文佚篇,其維護中華文化之赤誠之心,一覽無遺;其博大精深的音樂思想,精闢異常。誠然,鄭覲文在文章中提及的眾多音樂論題,對拓寬當代音樂學研究視野,不無啟迪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