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鄭營,屬於壩區。是村委會所在地,距離鎮3.00公里, 國土面積2.60平方公里,海拔1435.00米,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水量898.4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油菜等農作物。有耕地1386.70畝,其中人均耕地0.70畝;有林地2296.10畝。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69戶,有鄉村人口2171人,其中農業人口2065人,勞動力126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0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85.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收入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86.70畝(其中:田1258.20畝,地128.50畝),人均耕地0.70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油菜等作物;擁有林地2296.1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1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6畝,主要種植楊梅、柑桔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32.90畝。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080畝(其中:田1887.3畝,地192.74畝),人均耕地0.70畝,主要種植
水稻、
油菜、
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4225.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3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
楊梅、
柑桔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5畝,其中養殖面積115畝;其他面積233.2畝。有旅遊資源。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3.9萬元,占總收入的30.19%;畜牧業收入166.6萬元,占總收入的30.6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00頭,肉牛7頭);漁業收入9.4萬元,占總收入的1.73%;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92%;第二、三產業收入143萬元,占總收入的26.34%;工資性收入55萬元,占總收入的10.13%。農民人均純收入102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4人(占勞動力的21.3%),在省內務工345人,到省外務工49人。全村國土面積4.44平方公里,海拔1435米,年平均氣溫18.2℃,年降水量898.4毫米,適合種植水稻、油菜、包穀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080畝,人均耕地0.70畝,林地4225.8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4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5.4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7.00萬元,畜牧業收入25.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15頭,肉牛40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5.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78.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90.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0.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0人 ,在省內務工130人,到省外務工20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通 、電通 、路通、電視通、電話通,有路燈。全村有580戶通自來水,有354戶飲用井水。有934戶通電,有8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0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1%和96.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動電話的農戶數77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64戶(分別占總數的83.2%和71.1%)。
該村到鎮中心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56輛,有農用運輸車12輛,拖拉機12輛,機車28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96.26畝,有效灌溉率為90.7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29.2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9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95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5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30萬元用於建蓋村級活動場所及修建進村道路等方面。
文教衛生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327人,距離寶秀鎮中學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94人,其中小學生327人,中學生267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該村現有農戶934戶,鄉村人口2976人,其中男性1501人,女性1475人。其中農業人口2926人,勞動力1850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496人,彝族460人,其他民族2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53人,占人口總數的11.8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72人,參合率89.78%;享受低保7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6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2個。
歷史文化名村
1999年1月19日,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被雲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成為赤瑞湖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鄭營村位於雲南石屏縣城西邊10公里的寶秀鎮赤瑞湖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1999年,鄭營村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因而有“
雲南第一村”的美稱。古村內有以姓氏和地理環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有403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幢。村中著名的建築
陳氏宗祠、
鄭氏宗祠規模宏大,建築裝飾的木雕工藝精湛,雕刻、書畫均展示了較高文化水平。
鄭營村依山傍水,景色如畫。村內的
宗祠、
樓閣、
學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築,集寶塔古剎的巍峨壯觀,宮殿寺廟的氣宇軒昂,樓閣亭台的玲瓏別致,古典園林的幽靜淡雅,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歷史文化特色風貌。鄭營村被建設專家稱為“我國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歷史變遷
紅河州石屏鄭營在明洪武年間原名普勝村,系
傣族聚居的村子。明初,明軍後裔由雲南紅河州蒙自進入普勝村,傣族被迫遷往元江及西雙版納。鄭姓漢族遂將普勝村改名為鄭家營。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西邊為小寨,東邊為大河溝,系彝族聚居的村子。1958年,小寨、大河溝劃入鄭營,合併為一個大村子,辦事處駐地鄭營。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轄9個生產合作社,534戶人家,總人口2010人,總耕地面積1370畝,人均0.68畝。石屏鄭營村居住著漢、彝、傣、哈尼等民族。建國50年來,雲南紅河州石屏鄭營村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340米。石屏鄭營村子中間有一條呈東西向、青石塊鋪成的道路,長約700米,寬約5米。村子分上下兩半,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內有三街九巷,三街為南向后街(土道);北向前街(土道);石屏鄭營村子中間正街(石道)。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九巷為東陳家巷、西陳家巷、馬家巷、深巷、余家巷、張家巷、李家巷、里溝上巷、馬溝上巷。
建築文化
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里民居房屋以土木結構的四合院為主,全村有房屋190座,方位皆坐南朝北。紅河州石屏鄭營村民居房屋建築很有特色,其中比較著名的古建築有陳氏宗祠、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鄭氏宗祠、武氏宗祠、陳氏民居、鄭氏民居、武氏民居、司馬第、鄭營國小等。陳氏宗祠建於1925年,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在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古建築中最為壯觀。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構。石屏鄭營村祠堂內匾有當時滇南名人
陳榮昌、吉林、安徽巡撫,華寧人
朱家寶、滇都督
唐繼堯、雲南省財政廳廳長
陳鶴亭的題詞匾額和對聯。從祠門進去依次為石橋、蓮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兩側均建有對稱式的偏殿、樓閣。祠門前有石亭、石獅各一對。紅河州石屏鄭營村祠門進去有一石橋,橋上有欄板望柱,望柱頭上有石雕12生肖動物,皆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結構建築上雕樑畫棟,花蟲鳥獸歷歷在目。
石屏鄭營村陳氏民居也比較有特色,是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陳氏民居以陳躍星民居、陳美芝民居、陳載東民居最為著名。其房屋特點皆為木石結構,走馬轉角樓式四合院,坐南朝北。建築樣式奇特,有中西合壁的款式。司馬第始建於明初,原建築已毀於火災。現為民國年間建造的民居,土木結構樓房。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土坯牆,系三間四耳的小四合院。門額上懸掛著“
司馬第”橫式木匾,是其後人為紀念祖先而懸掛的匾。雲南紅河州石屏鄭營村鄭營國小位於村子西北端,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852.83平方米,四合院。始建於1912年,雲南紅河州石屏鄭營村校門立有“教育先導”橫匾。這座校園屬古典園林式建築,為陳鶴亭先生倡辦。從校門進去有花圃。花圃兩邊為教室,正中為教師辦公室,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東邊有魚塘、菜地、廁所,西邊為操場、教學樓。紅河州鄭營國小校內外種植有紫薇、桃、李、梅、菊花等花草果木,環境清幽雅致,連續10多年被評為雲南省級文明單位。
長春閣、雲南省紅河州石屏鄭營村玉皇閣始建於1929年,占地面積512.2平方米,距石屏鄭營村1500米,坐落在紅河州石屏鄭營村後臥雲山山腰石崖上。長春閣和玉皇閣都是木石結構,建築樣式頗具特色。閣上有1919年陳鶴亭摹刻清初書法家塗卓手書“圓鏡高懸”匾。匾旁有椿木陰刻對聯“地迥天高鳥飛倦,雲深松老鶴夢恬”一副。長春閣、石屏鄭營村玉皇閣塑有佛像,閣內香菸繚繞,遊人絡繹不絕。建築結構保存完整,成為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的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典型的民居建築,雄偉壯觀的宗祠、樓閣、學校,使其頗具魅力,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到這裡旅遊、觀光、考察。相信不遠的將來,雲南紅河石屏鄭營村赤瑞湖畔的這顆明珠,將會更加迷人的異彩,為“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增添更新的亮色。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旅遊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0.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大閘蟹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旅遊業產業。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以種養殖業為主,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8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9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1.68萬元,有固定資產73.2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0個,黨員總數120人,黨員中男黨員88人,女黨員32人。 團員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