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一村

雲南第一村

《雲南第一村》是2009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翀煒。

基本介紹

  • 書名:雲南第一村
  • 作者馬翀煒
  • ISBN:9787105101122
  • 頁數:540
  • 定價:50.00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
  • 副標題: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從人口、經濟、社會政治、教育、醫療衛生、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民間習俗、民間藝術、宗教等方面描繪了大營街發展的基本狀況,並對大營街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思考。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村因其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獲得"雲南第一村"美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營街只是成千上萬中國普通村莊中的一個。近三十年來,高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及集體化的道路使大營街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村莊。
鄭營位於雲南省石屏縣城西面約10公里,原名“普勝村”,北面隔“赤瑞湖”與西北方的寶秀鎮相望。明朝初年,有位隨入滇明軍駐紮蒙自的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人鄭太武,後來在蒙自落籍。幾十年後,鄭太武的兒子鄭從順從蒙自遷移到石屏,見赤瑞湖南岸的普勝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會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舉家定居普勝村。不久人丁興旺的鄭從順將普勝村改名為“鄭營”。洪武中後期,朱元璋“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於是又有數百萬江南、中原的漢人遷移到雲南。這一時期,鄭氏一族定居的鄭營又有武姓、陳姓、李姓、張姓等江浙皖籍漢人遷入,鄭營也就變成了一個多姓漢人聚居的大村落了。

從前的鄭營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城,四周築有圍牆,東西南北各建有一道柵子門,西南向建有二層樓的炮台。“城”中建有鄭、陳、武等姓氏的宗祠。如今圍牆不在了,炮台不在了,但宗祠猶在,呈東西走向的青石板路也還保留著,並在兩頭新修了古色古香的村門。村內還保持著原有三街九巷的古老格局。

鄭營內規模最宏偉的建築是村西段的陳氏宗祠,建造於1925年,坐南朝北,通面闊23.8米,總進深52.1米,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構,三開間、瓦頂、門框均以磚石拱券。1993年,陳氏宗祠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在陳氏宗祠東面約百多米遠的地方,這是一座建造於清末的三進大院。由於建造時間較早,大約又從來沒有大修過,衰敗之象已經很明顯了,但仔細一看,也是雕樑畫棟、描金繪彩的。特別是大門檐枋、正殿屋檐,雕刻之繁複、細膩、精美,又超過了陳氏宗祠。

鄭營的民居建築也很有特色,這些民居多為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屋頂形式為硬山頂,屋脊筆直,左右山尖向上翹起,其左略高於右,這是“左青龍、右白虎”,青龍壓白虎,不使白虎抬頭的意思。鄭營現存數十幢建築精美、保護完好的古舊民居中,位於鄭營村中心區的原陳載東的住宅是比較突出的一座。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概況
第二節 大營街居民的婚姻狀況
第三節 大營街居民的家庭概況
第二章 經濟
第一節 1949年以前大營街的經濟發展狀況
第二節 大營街的土地問題
第三節 大營街的工業發展
第四節 大營街的第三產業
第五節 共同富裕的大營街
第三章 社會政治
第一節 大營街的居民階層結構
第二節 大營街的政治組織
第三節 大營街的社會組織
第四章 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四節 社會教育
第五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1949年以前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三節 人民公社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的醫療衛生
第五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下的醫療衛生髮展
第六章 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
第一節 通訊事業及傳媒發展概況
第二節 大營街信息傳播系統
第三節 傳媒發展對鄉村社會轉型的作用與意義
第七章 民間習俗
第一節 日常生產、生活民俗
第二節 節日民俗
第三節 人生禮儀民俗
第四節 兒童遊戲
第八章 民間藝術
第一節 民間文學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蹈
第四節 民間戲劇
第五節 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木雕藝術
第六節 建築藝術
第九章 宗教
第一節 大營街的佛教與道教
第二節 崇拜對象
第三節 祭祀廟宇
第四節 祭祀活動
第五節 宗教和當地文化的融合
第十章 權充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