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牟

鄒牟也稱作朱蒙(音轉),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以高為氏。鄒牟王開創基業,營建城池,發展生產,壯大勢力,合併周圍部落方國,為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死後被尊為始祖東明聖王。關於鄒牟王的神話傳說,古代文獻《論衡》、《魏書》、《北史》、《三國史記》中均有記載。詳略不同,文采各異。集安市東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開頭也簡略地記述了這段美好的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牟
  • 外文名:ZOU Mou
  • 別稱朱蒙(音轉)
  • 身份: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
  • 民族: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
人物介紹,文化遺產,東明聖王,高句麗建國神話,廣開土王碑上記載的高句麗建國神話,史籍記載,

人物介紹

高句麗國始祖--朱蒙 (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
最早記載於中國南北朝歷史書‘北史’中。
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歷史為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所以在北史之前的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朱蒙極其兒子的故事。
兩千年前,北扶餘王子朱蒙歷盡艱險,來到今遼寧桓仁地區,建立了中國古代東北地方政權高勾麗國,朱蒙成為高句麗第一代國王,被高句麗奉為始祖,桓仁則成為高句麗700年基業的肇興之地。
朱蒙,又稱東明、鄒蒙、鄒華、眾解等,生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餘人(漢化的肅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父說是天帝子解慕漱,其母叫柳花夫人,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余金蛙王的婢女。關於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為夫余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拋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時便善於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余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和靺鞨語朱蒙一詞同義。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余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餵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餵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於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並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適而有為。”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與夫餘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東南奔走。
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梁”,朱蒙於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鱉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只好作罷。魚鱉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滯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
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內),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著當地不同經濟形態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為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為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並說“我方承景命,欲啟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於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於是準備立都,但未急於修建宮室,只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號高句麗。關於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紇升骨城:“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紇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於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於高山之巔的紇升骨城。
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眾”。為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隨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於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紇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為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爭辯不已,於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只好認輸。次年六月,“松讓以國來降”,被封為多勿候。朱蒙建國第六年十月,派遣烏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通過一系列征討,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為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營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於鶻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鶻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紇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夫余王金蛙以太后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余,饋贈方物,報答夫余王的恩德。
朱蒙在夫余時,曾聚禮氏女為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為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溫祚(父親是解夫婁庶孫優台),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為。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於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大武神王)在卒本川立廟祭祀,號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謁。
據朝鮮史學家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載,東海附近的迦葉原(今長白山南麓)有個東扶餘國,國君金蛙王於太白山南邊的優渤水遇見河伯(河神)之女柳花,柳花自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門。金蛙王甚覺奇異,就將柳花幽禁於室中。柳花後來受日光照射而產下一卵,此卵走獸相避不食,禽鳥以翼覆蓋保護,且刀不能剖,最後一名男孩自卵中破殼而出,金蛙王給他起名叫鄒牟。如此,鄒牟就是河伯(河神)之女柳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鄒牟幼年便善於狩獵,七歲就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鄒牟”即為善射之意。自小被東海附近的迦葉原(今長白山南麓)東扶餘國的金蛙王收養。
這在史籍《三國遺事》、《魏書》及《好太王碑》中均有類似之記載。
實際上,朝鮮學者搞不清鄒牟的來歷,因此將其神話。有許多學者考證其為西漢景帝劉啟執政時期(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著名的齊國人(今山東淄博臨淄)、文學家鄒陽之後。鄒陽一族就是古鄒國貴族後代。山東膠州《鄒氏宗譜》記載鄒牟是西漢鄒仲俊二夫人所出之子。
關於鄒牟的前期生活,金富軾在《三國史記》中記載,鄒牟常與金蛙王的七個兒子一起遊戲,比試射技高低。他們的技能不如鄒牟,鄒牟因此遭到了嫉恨。金蛙王之長子帶素說:鄒牟非人所生,必有異心。因此要金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金蛙王並未聽從唆使,反而給了鄒牟掌管養馬之職。很有心計的鄒牟故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將劣馬餵肥。金蛙王和諸王子們都沒有察覺,只管挑選肥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實是駿馬的那匹就給了鄒牟。後來,東扶餘國的諸王子又想謀害鄒牟,鄒牟遂與鳥伊(烏伊)、摩離、陝父等三人騎上瘦駿馬逃走了。傳說,後來當東扶餘國的諸王子追殺鄒牟時,鄒牟被一條大河攔住,危機時刻,河裡的魚、鱉都浮出水面組成一座橋,助鄒牟擺脫了追兵。
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鄒牟到達毛屯谷(今遼寧桓仁)之後,遇到了三位賢人: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他們大力協助,鄒牟在沸流水畔(今饒河,朝鮮史籍稱“卒本川”)之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建立了國家,國號“高句麗”,從此改以高為姓氏,當時鄒牟時年僅二十二歲,史稱高朱蒙、高鄒牟、高眾解、高中牟、高仲牟、高都慕等。
到了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鄒牟降服了沸流水上游的沸流國,國勢漸盛,最終吞併了東扶餘國,漢元帝封賜其為高句麗侯。
隨著高句麗國的逐漸強大,西漢王朝感覺到了威脅,在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大司馬王莽令大將軍嚴尤率漢軍攻擊高句麗國,之後誘使高句麗侯入塞,鄒牟到來後即斬之,隨即傳首長安。王莽大悅,並布告天下。
鄒牟被西漢大司馬王莽誘殺時,年四十歲,後屍首被葬於龍山(今山東滕州),號東明聖王,由其太子鄒類利繼位,王莽將高句麗侯更名為下句麗侯。
此後,在高句麗國中出現了朱氏、鄒氏、高氏、牟氏、仲氏、慕氏等,皆尊奉鄒牟為得姓始祖,成為後世朝鮮族、契丹族、渤海族中朱氏、鄒氏、高氏、牟氏、仲氏、慕氏等姓氏的鼻祖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鄒姓得姓始祖:微子啟。乃商王紂的庶兄,本應承繼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滅紂,封子於宋地立國,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湯的宗祀。微子薨後,其弟衍繼位,是為微仲,又傳至其曾孫愍公,愍公有孫名考父,歷仕宋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於鄒邑,其五世孫叔梁紇時,以邑名鄒為氏,是為鄒姓,他們尊微子啟為鄒姓的得姓始祖。

文化遺產

早在紀元以前,江河之間征戰逐漸平息,中原大地正是秦漢更替——西漢王朝初建,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周邊一些弱小的民族和部落逐漸發展起來。
在東北第二松花江流域,古老的夫余族得到發展。夫余族人民安居樂業,與鄰近部族相安無事。只是夫余王解夫婁老年無子,使得王室、臣民憂虎。儘管多次祭祀山川諸神,仍無子嗣。一天,老王解夫婁乘馬外出散心,在鯤淵看見一對大石,相對流淚。老王十分奇怪,命隨從搬開大石,其下有一隻金蛙,忽作人言,對老王恭敬如臣子。老王大喜: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子嗣。於是命人帶回收養,並稱之為金蛙,不久,便立金蛙為太子。
後來,謀臣阿蘭弗對老王講,上天派人告我,東海之濱有一個地方叫迦葉原,土地肥美,宜種五穀,可以遷都。於是,老王率部東遷至長白山南麓的迦葉原——這就是歷史上的東夫余。
老王死後,金蛙繼位。一次金蛙出遊,在長白山南優渤水畔遇見一女子。女子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我是河伯的女兒,名叫柳花,與兄弟們出遊,遇見一個男子,自稱是天帝的獨生子解慕漱。把我引誘到鴨綠江邊的一個小屋裡,住了一段,這個男子就走了,再也沒回來。父親母親責備我無媒私從於人,把我謫居到這裡。”金蛙王聽後大異,收留了柳花,並把她幽閉在屋中。柳花在屋中被太陽所照,避之不成,因而有孕。一日生下一個很大的肉蛋,金蛙不悅,命人扔到外邊餵豬餵狗,可是豬狗都不吃。又命人扔到大路上,牛馬到此避開不踩。最後,把肉蛋扔到荒郊野外,卻有許多飛鳥前來用雙翼覆蓋保護。金蛙十分驚奇,用劍剖之,肉蛋不破。於是交還母親柳花。柳花用皮毛裹好放在屋中溫暖處。有一天,一個男孩破殼而出,聰穎可愛,骨表英奇。父母大喜過望。男孩長到七歲,與常人迥異身材高大,勇武過人。能自制弓箭,百發百中。夫餘人稱善射者為朱蒙,於是都稱他為朱蒙
朱蒙英勇善射,為人謙和,深得金蛙王之愛,欲傳位於他。引起諸王子與大臣的忌恨,密謀殺害朱蒙。柳花聞之忙告訴朱蒙:“有人要加害你。以你的雄才大略,到哪都能成就大業。何必留在這裡等死呢!趕快遠遠地走吧。”於是,朱蒙找到好友烏伊、摩離、陝父三人同行。諸王子與大臣得知,率兵緊緊追趕。朱蒙等逃到淹(虎)水(今渾江),白浪滔天,無橋無船,追兵不遠。朱蒙驚恐之中大呼:“我是天帝的兒子,河伯的外孫。神龜快為我搭起浮橋,送我過河!”只見河中一隻大龜率領一群烏龜口銜蘆葦水草,破浪而來,轉眼之間搭起一座浮橋。朱蒙及朋友平安渡河,浮橋立解,追兵只好望水興嘆!
朱蒙與朋友慢慢行走,在沸流谷卒本地方停了下來,與當地高句麗部族居民和睦相處。並在卒本西面的山上築城建國,稱為高句麗國。至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保留著一座高句麗山城,當地人稱五女山城。據說這就是當年朱蒙渡江後營造的山城。山下流過的富爾江就是當年的沸流水。江兩岸還保留著高句麗時代的古墓。
朱蒙建國稱王是在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朱蒙之子琉璃明王遷都國內(今集安市)。在遼寧省與吉林省交界的桓仁、集安一帶,高句麗鄒牟王的傳說一直流傳不息。

東明聖王

朱蒙。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約公元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紇升骨(今桓仁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一雲鄒牟,一雲眾解(眾牟))。先是,扶餘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蛙,一作蝸。)王喜曰:“此乃天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為太子。後,其相阿蘭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號曰迦葉原。土壤膏 宜五穀,可都也。’”阿蘭弗遂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及解夫婁薨,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問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卽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優渤水。”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為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炤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牛馬避之,後棄之野,鳥覆翼之。王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嚸之,置於暖處,有一男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岐槧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扶餘俗語,善射為朱蒙,故以名雲。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游戱,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為人也勇,若不早圖,恐有後患,請除之。”王不聽,使之養馬。朱蒙知其駿者,而

高句麗建國神話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名朱蒙(又名鄒牟或象解)。夫余王解夫婁年老無子,向山川祭祀,希望能求得一個後嗣。他所乘的馬在鯤淵看到一塊大石後,相對流淚。王覺得很奇怪,命人搬開石頭後一看,有一個長得像金蛙模樣的小孩。王大喜說:“這是上天賜給了我一個了不起的兒子”於是便抱回撫養,並給孩子起名叫金蛙,金蛙長大後立其為太子。
此後國相阿蘭弗說:“以前天神曾降臨說:日後要讓神的子孫在這裡建國,所以你們避開到別處去吧。東海之濱有個叫迦葉原的地方,那裡土壤肥美,適合種五穀,可以在那裡定都。”阿蘭弗終於說服了國王,把都城遷到了那裡,國號改為東夫余。
在夫余的舊都來了個來歷不明自稱是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的人,並在那裡定了都。解夫婁死後,金蛙繼承了王位。此時,金蛙在太白山南麓的優渤水遇一女子,問其來歷,女子說:“我是河伯的女兒,名叫柳花。我和幾個弟弟外出遊玩時,有一男子自稱是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將我引誘到熊心山下鴨綠江邊的家中,在滿足了私慾後便一去不復返。我父母因為我不經媒人便將身許人,遂把我流放到了這優渤水。”
金蛙覺得奇異,便將女子幽閉在家中。陽光照在女子的身上,女子起身避開,陽光也跟著照過去。於是,女子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個有五升大的卵。金蛙王把卵扔給了狗和豬,狗和豬皆不食。又把卵扔到了路上,牛和馬避之而過。後來,又把卵丟到了曠野上,鳥用羽翼護住卵。金蛙王想剖開那個卵,但是因為難以弄破,最後把卵還給了母親柳花。柳花用東西裹住卵,放到暖和的地方,一個小男孩便破卵而出。小孩外表英俊,七歲時就已經和普通的孩子迥然不同。他自己能做弓和箭,百發百中。按照夫余的習俗,稱善射的人為朱蒙,所以給他起名叫朱蒙
金蛙王有七個兒子,他們和朱蒙一起玩耍,但是他們的本領和才能都不及朱蒙。大兒子帶素金蛙王說:“朱蒙非人所生,為人勇猛,如不早作計畫,只恐會有後患,請父王除掉他。”但金蛙王不聽帶素的話,讓朱蒙飼養馬匹。
朱蒙在仔細觀察馬匹後,給駿馬少餵飼料,讓其瘦下來,卻把駑馬餵得膘肥體壯金蛙王選肥的馬自己騎,把瘦的馬給了朱蒙
在野外打獵的時候,因為朱蒙善射,所以給他的箭也少,但是朱蒙打到的獵物卻最多。王子和幾個大臣又謀劃要殺死他,朱蒙的母親私下裡對他說:“國家裡的人以後都要加害於你,憑你的才能和謀略到哪兒都能有所作為,與其留在這裡受辱,不如遠走高飛,做一番大事業。”
朱蒙於是與烏伊、摩離、陝父等三人為友,一起逃到了淹水(又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江東北)。他們想要過江,但江上無橋,因為害怕追兵將至,朱蒙對江水說:“我是天帝的兒子,河伯的外孫。現在逃命途中,追兵將至,我該如何是好?”此時魚和鱉浮出水面,搭成了一座橋。朱蒙等人安全渡江後,魚和鱉馬上散去,以至於後面的追兵只能望江興嘆。
朱蒙行至毛屯谷(《魏書》上說是普述水)遇到了三個人,一個人穿著麻衣,一個人穿著衲衣,另外一個人穿著水藻衣。朱蒙問他們:“你們是什麼人?姓什麼叫什麼?”穿麻衣的人說叫再思,穿衲衣的人說叫武骨,穿水藻衣的人說叫默居,他們都沒有說姓。朱蒙給再思賜姓克氏、武骨賜姓仲室氏、默居賜姓少室氏,並對眾人說:“我現在受天命要創建國家,正巧遇到這三位賢人,這豈不是上天恩賜我的嗎?”朱蒙按照他們各自的才能,將事情分別委任給他們,並和他們一起到了卒本川(《魏書》上說是到了紇升骨城)。
看到那裡土壤十分肥沃、山河險固,本想定都在那裡,但由於無暇建造宮殿,只是在沸流水旁結廬而居,定國號為高句麗,從此“高”成了姓氏(一雲朱蒙到了卒本扶餘,國王無子,覺得朱蒙非尋常之輩,於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朱蒙,王去世後,朱蒙繼承了王位。)此時朱蒙二十二歲,時為漢朝孝元帝建昭2年,新羅始祖赫居世21年的甲申年。

廣開土王碑上記載的高句麗建國神話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不樂世位,因遣黃龍來下迎王。王於忽本東岡,履龍頁升天。”(很久以前始祖鄒牟王初建國家。鄒牟王為北夫余天帝之子,母親是河伯的女兒。卵破開後降生到世上,鄒牟王的出生充滿了聖德。□□□□□。鄒牟王駕車馬巡幸南下,路遇名為“奄利大水”的江,王站在渡口上說:“我是天帝的兒子,母親是河伯的女兒,我叫鄒牟王。為了我讓蘆葦相連、烏龜出水。”話剛落地,蘆葦便連在一起,烏龜浮出水面,鄒牟王於是渡江而過。在沸流谷忽本西邊的山上建立了王都。因為不以世間的王位為樂,天上遣黃龍下來迎接鄒牟王。王在忽本東邊的山坡上,腳踏龍頭升天而去。)

史籍記載

編輯高句麗者,出於夫餘,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餘王棄之與犬,犬不食;棄之與豕,豕又不食;棄之於路,牛馬避之;後棄之野,眾鳥以毛茹之。夫餘王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於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及其長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餘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除之,王不聽,命之養馬。朱蒙每私試,知有善惡,駿者減食令瘦,駑者善養令肥。夫餘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給朱蒙。後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雖矢少,殪獸甚多。夫餘之臣又謀殺之。朱蒙母陰知,告朱蒙曰:「國將害汝,以汝才略,宜遠適四方。」朱蒙乃與烏引、烏違等二人,棄夫餘,東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濟無梁,夫餘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浮,為之成橋,朱蒙得渡,魚鱉乃解,追騎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見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納衣,一人著水藻衣,與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朝鮮的《三國史記》記載;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於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在卒本川立廟祭祀,號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謁。而中國較早《漢書.王莽傳》:記載是高朱蒙(鄒牟)被新莽朝在(公元前14年)誘斬。 這才是高朱蒙的真正死因。《漢書.王莽傳》:
先是,莽發高句驪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冠。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州郡歸咎於高句驪侯騶(高朱蒙)。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餘之屬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餘、穢貉復起,此大憂也。”莽不尉安,穢貉遂反,詔尤擊之。尤誘高句驪騶(高朱蒙)至而斬焉,傳首長安。莽大說,下書曰:“乃者,命遣猛將,共行天罰,誅滅虜知,分為十二部,或斷其右臂,或斬其左腋,或潰其胸腹,或紬其兩脅。今年刑在東方,誅貉之部先縱焉。捕斬虜騶,平定東域,虜知殄滅,在於漏刻。此乃天地群神、社稷、宗廟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將率虓虎之力也。予甚嘉之。其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布告天下,令鹹知焉。”於是貉人愈犯邊,東北與西南夷皆亂雲。
這是最早的關於高句驪侯騶(高朱蒙)的記載,只出現了一次,以後史書的都是抄襲《漢書》記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