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邊紅軍游擊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湖北省北部和河南省南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豫邊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the Hubei-Henan Border Area
  • 活動範圍:湖北省北部和河南省南部地區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長征途經桐柏山地區時,曾建議鄂豫邊區中共組織建立革命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中共鄂豫邊工作委員會經過近1年的艱苦工作,於1935年8月與中共豫南黨組織合併,成立中共鄂豫邊省委員會,張星江任書記,統一對豫南、豫西南等地革命鬥爭的領導,加快在桐柏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準備。1936年1月,中共鄂豫邊省委在信陽東小石嶺村建立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張星江兼任政治指導員,原中共河南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周駿鳴任隊長。2月,游擊隊發展到30餘人、10多支槍,在天目山地區開闢出一塊游擊區。5月,駐南陽國民黨軍和保全團各一部,對鄂豫邊紅軍游擊隊發動“清剿”,紅軍游擊隊採取“化整為零”、在生存中求發展的方針,分赴泌陽、確山和信陽縣境內活動。12月,中共鄂豫邊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決定一面加強抗日宣傳,一面積極發展力量,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做準備。之後,紅軍游擊隊輾轉泌陽、確山、桐柏等縣,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並對地主武裝主動進攻,隊伍迅速發展到約130人,改稱為紅軍游擊大隊。1937年春,國民黨軍1個多師“清剿”鄂豫邊游擊區,紅軍游擊大隊被迫退入深山密林,由於給養困難等原因,減員至50餘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軍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當地國民黨軍仍不斷“清剿”的情況,採取積極擴大隊伍,以戰迫和的方針,一邊堅持反“清剿”鬥爭,一邊爭取實現和談。到9月,隊伍又發展到200餘人,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周駿鳴任團長,王國華任政治委員。12月,中共鄂豫邊省委與國民黨第一戰區就停戰談判達成協定。1938年1月中旬,獨立團1300餘人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