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豫邊紅軍第二次反會剿
- 時間:1929年8月10日~9月上旬
- 主題關鍵字:出奇制勝 反擊戰 避實擊弱
- 分類:民主革命戰爭
事件介紹,事件意義,
事件介紹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第32師在湖北、河南兩省邊界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次“會剿”的作戰。
1929年6月,國民黨軍獨立第4旅(旅長羅霖)2個團、暫編第2旅(旅長李克邦)1個營會同紅槍會數千人,分別自湖北省黃陂、黃安(今紅安)和河南省潢川、光山南北對進,在駐麻城、黃土崗地區的國民黨軍第13師補充團和部分地主武裝的策應下,對鄂豫邊蘇區發動第1次“會剿”(亦稱“羅李會剿”),企圖圍殲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400餘人)於黃(安)麻(城)光(山)3縣邊界地區。此時,紅31師大部外出遊擊,蘇區內僅有2個大隊百餘人。中共鄂東北特委決定採取避強擊弱的方針,以民眾武裝廣泛襲擾東、南兩面之敵,集中兵力反擊北面戰鬥力較弱的李克邦部。
7月上旬,留在蘇區的紅31師副師長徐向前指揮2個大隊,在萬餘民眾配合下,一舉攻占白沙關,殲民團數百人。接著,反擊暫編第2旅一部,連續五戰殲其營長以下百餘人,繳獲槍40餘支。與此同時,蘇區廣大民眾和赤衛隊對南路羅霖部及第13師補充團展開襲擾,使其疲憊不堪,被迫退回河口、黃安、麻城等城鎮。國民黨軍第一次“會剿”遂被粉碎。
8月,國民黨軍第13師在暫編第2旅、第56師各一部和羅田、麻城、商城、光山、羅山等縣民團的配合下,對鄂豫邊、豫東南兩蘇區發動第二次“會剿”(亦稱“鄂豫會剿”),企圖消滅紅31、紅32師,摧毀蘇區。10日,第13師2個團及羅田、麻城民團由松子關、長嶺關、銅鑼關向北進攻豫東南蘇區。紅32師(300餘人)在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其虛指揮下,依託蘇區與分散冒進之敵周旋,在殲其一部後,向光山、麻城邊界地區轉移。與此同時,第13師2個旅從黃安、麻城等地向鄂豫邊蘇區發起進攻。
紅31師在殲其100餘人後,於9月初轉移至麻城以北八字門樓與紅32師會合。中旬,紅32師乘商城南部的國民黨軍西進光山、麻城邊界之機,返回豫東南蘇區,將當地反動武裝“編練隊”殲滅。紅31師亦分數路向南出擊,先後殲滅了麻城謝店,黃陂長堰、夏店,黃安八里灣等地的民團。下旬,國民黨軍被迫退守蘇區邊沿據點,第二次“會剿”又被粉碎。
10月,國民黨軍徐源泉部第48師2個團由羅山、光山南下,夏斗寅第13師1個團由黃陂、黃安、麻城北進,對鄂豫邊蘇區發動第3次“會剿”(亦稱“徐夏會剿”)。紅31師集中兵力於黃(安)光(山)邊界尋機殲敵,以赤衛隊和廣大民眾在內線與敵周旋。此時,蔣(介石)馮(玉祥)戰爭爆發,第48、第13師調離蘇區,第3次“會剿”遂告破產。鄂豫邊蘇區軍民3次反“會剿”的勝利,擴大了蘇區和紅軍,積累了反“會剿”作戰的經驗。
事件意義
鄂豫邊紅軍在第2次反“會剿”作戰中巧妙地運用了避強擊弱,出奇制勝的作戰方法,把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反映了紅軍的作戰指導與作戰能力的迅速提高。為日後提出的“集中作戰,分散游擊;紅軍作戰儘量號召民眾參加;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對敵采起跑圈的形式;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民眾擾亂,次採取突擊的方式;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的游擊戰術七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