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尖山地是處區西北部的天目山下,西與桐柏縣相連,北與確山縣接壤。1926年初,中國共產黨在此建吳家尖山支部,是河南省早期建立的黨組織之一。
1935年一1937年,中共黨組織遭到國民黨“清剿”時,尖山支部因處山區,故無暇顧及,得到保留,後豫鄂邊省委遷此,該山區成為豫南革命中心。此後黨組織在桐柏山開創了一批縱橫百里的游擊區域,組建了革命游擊隊。抗日戰爭爆發後,尖山游擊隊易名為豫南人民抗日團,此為新四軍四支隊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並成為豫南首支東征抗戰的部隊。抗日戰爭初期,尖山是豫南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李先念夜訪開明將士李德純的成功統戰範例就發生在這裡。
吳家尖山這塊紅色土地作為在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的一部分和抗日戰爭時期豫鄂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地,曾留下董必武、李先念、王國華、張星江、張旺午、文敏生、周駿鳴、吳仁甫、劉子厚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前輩的足跡,也留下了鄂豫邊省委辦公舊址和鄂豫邊省委紅軍游擊隊誕生地等革命遺址。1963年4月,吳家尖山鄂豫邊省委舊址及紅軍游擊隊誕生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紅軍橋”、“紅軍洞”遺址,大甘院淮南縣委及淮南抗日民主政府辦公舊址、董柏村農民協會遺址、郝堂信羅邊縣委舊址等。紅軍橋位於震雷山東北角下,建於1942年,為灌溉農田和方便行人兩用渡槽橋,橋長50米,寬1米,高3米,渡槽由長1.2米、寬0. 86米、厚0.65米的條石鑿成,至今完好無損。此橋為新四軍第五師信羅邊指揮部為灌溉農田、發展生產和方便當地民眾所建,時由信羅邊縣委書記魯彥卿、軍事指揮長李鵬飛指揮部隊幹部、戰士與民眾同心協力奮戰10個月建成,當地民眾稱之紅軍橋。